作者:尔雅
2021年是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逝世70周年。
1869年11月22日,吉德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新教家庭。他的父亲在巴黎大学法学院任教,母亲来自一个贵族家庭。1891年,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尔德的记事本》出版。1895年,母亲去世,嫁给了表妹玛德琳。194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2月19日,他在巴黎死于肺炎。
安德烈纪德1935年摄于法国巴黎
基德作为一个男人,无论是在写作内容、政治倾向还是情感体验上,一生都饱受争议。受清教家庭教育和尼采思想的启发,他从小就非常叛逆,抛弃传统道德观念;非洲之行中对殖民制度的批判,以及访问苏联后迅速变成共产主义者、幻灭的极端变化,使他们遭到了前后左右的猛烈攻击;尽管母亲反对他娶表妹,但备受自己仰慕的奥斯卡王尔德打破了真实性取向,然后和另一个女人出轨,生下了一个孩子。他混乱的感情生活给他增添了许多道德污点。
然而,正如让保罗萨特在悼念文章《活着的纪德》中所说,“法国过去30年的所有思想,无论是否愿意,无论它们的其他坐标是什么,它们都是马克思、黑格尔或克尔凯郭尔,它们应该参照吉德来确定自己。”这个阶段谈法国文学,吉德永远是绕不开的一页。在所有作品中,由《背德者》 (1902)、《窄门》 (1909)、《田园交响曲》 (1919)组成的“道德三部曲”最具代表性。
这三部小说都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的。《背德者》年,主人公米歇尔和妻子玛克辛在度蜜月时得了重病,由玛克辛照顾。然而,康复后,他屈服于自己的欲望,过着放纵的生活,这导致了因过度劳累而去世的玛克辛。《窄门》讲述了宗教道德对恋人的限制:杰罗姆和表妹艾丽夏两情相悦,艾丽夏忧心忡忡,因为她看到母亲和别人私奔,妹妹过着不幸福的婚姻生活,疏远了杰罗姆,转向狂热的宗教信仰,并希望她的恋人能跨过“窄门”,亲近上帝,最终孤独终老。《田园交响曲》,通过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记录了他收养了一个盲女,却在启发和教导的过程中坠入爱河,给妻子和孩子带来巨大痛苦的巨大悲剧,盲女在恢复视力后,因为愧疚而故意落水。
从小说内容和写作风格来看,与早期散文集《人间食粮》 (1897)中直面世俗、拥抱自我的情怀不同,“道德三部曲”走得更远,在很多地方使用了宗教元素,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虚伪性,展现了道德的困境。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田园交响曲》中的牧师,他说他带一个年轻的盲女回家的举动是“我带回了一只丢失的羔羊”,但他的妻子阿梅利表现出厌恶。在后来的故事中,牧师承认“相信上帝是一回事,把重担转移到别人身上又是另一回事”,妻子承担起照顾格特鲁德日常生活的重任。饶坚持说,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启蒙教育上,给盲女讲自然、动物、色彩,还带她去听音乐会。在日记中,神父形容妻子嫉妒,儿子雅克冷漠疏远,否认自己关心美,选择性地给格特鲁德读了《圣经》,并在对方表达困惑时问道:“你认为你的爱是有罪的吗?”这一切都加剧了盲女再次看到眼睛后的失望和痛苦。
然而,这不能仅仅归咎于一场普通的悲剧。牧师的挣扎也体现在他的日记中,无论是有意作为证据的掩护,还是无意识的情感解剖。在这里,宗教是一个把手
开脱道德责任的趁手武器。牧师对盲女情感的描述,和《洛丽塔》《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有极大相似性。无论是拿早熟当借口,以文学作诱饵,还是把宗教异化成遮羞布,都揭露了掌握话语权的诱骗者身上浑然天成的虚伪本性。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文字会不自觉地投射真实生活的影子。《窄门》中清教徒的戒律和杰罗姆对表姐阿丽莎萌发的爱,和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高度重合。《背德者》中米歇尔对偷剪刀男孩投去的眼神,对生病的玛丝琳逐渐消失的耐心,亦含蓄地对应了纪德在文学史上著名“隐形同性恋”的身份。正如《黑暗时期的爱: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一书中所指出的,“同性恋意识的挣扎一开始带有强烈的私密性,但如果同性恋者是作家、画家、电影人、改革者,这种挣扎就渐渐地以奇特而迷人的方式潜入语言、意象、政治。”
或许,玛丝琳和阿丽莎的结局,代表了纪德站在道德十字路口设想出的两种可能性:无私付出,在丈夫身边郁郁而终;克制感情,在上帝那里找寻出路。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各种各样的女人,都在文学中反复死去。同样凋零的,还有所有关于爱情的想象。
挣扎、坦诚、混乱、无常的热情,由纪德的笔下倾泻而出,恰恰是在那些自认为“心比沙漠还要荒芜”的背德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三部曲”不仅仅是纪德创作鼎盛时期的文学成果,更是探究和观察其思想转变过程的一扇窗口。(尔雅)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