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在2021年举行,很快,考生将面临选择城市、大学和专业的问题。
在填报志愿时,考生或多或少会考虑未来的就业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21中国大学软科学排名”榜单中选出了前十名的大学,并对这些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高考学子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根据榜单,排名前十的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Xi交通大学。其中,Xi交通大学排名较2020年上升一位,首次入围全国十强。
这10所大学分别位于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尚未披露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般来说,留在大学所在省市的毕业生比例是最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考生高考后选择的城市很可能会决定他们未来就业的城市。
当然,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现象也很普遍,尤其呈现出“近水楼台先得月”、“就业机会接踵而至”的趋势。
大学城市很可能决定就业城市
虽然有说法称清华北大学生逃离北京,但从数据来看,清北学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仍然是最“主流”的选择。其中,2020年清华本科生留京比例为21.9%,超过去广东的18.1%和去上海的17.7%。而且,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清华大学共有6995名毕业生,只有237名本科生报名三方就业。样本量小,硕士和博士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
2020年清华硕士、博士毕业生留京比例分别约为39.6%和52.1%,占据绝对优势。
相比之下,上海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当地。据上海交通大学统计,从不同地区的生源流向分析,毕业后主要选择留在上海就业,占上海生源的95.19%,中部地区生源的71.36%,其他东部地区生源的70.42%,西部地区生源的62.09%。
不难看出,不仅上海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留在上海,而且中、东、西部地区的学生也普遍愿意留在上海。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71.92%的毕业生将在上海就业。
复旦大学的情况也差不多。该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市就业毕业生人数占比66.12%。
2018年,上海启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作为试点,探索为本科层次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且符合基本申报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建立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上海将扩大这一试点范围,新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请条件,将进一步提升本地名校毕业生留沪意愿。
过去几年,湖北的两所TOP高校经常出现“反常”,即毕业生更热衷于去广东而不是留在湖北。但从2020年的情况来看,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是湖北省(33.91%)、广东省(21.33%)和上海市(7.94%);留在湖北省的研究生比例为37.94%,去广东省的研究生比例为20.75%。
武汉大学2020届毕业生中,留在湖北的本科生比例为25.62%,超过去广东的20.09%;留在湖北的研究生比例为32.60%,与去广东的19.50%相差甚远。
看看其他几所大学
届毕业生中,各自留在江苏、安徽和陕西就业的人数占比是最高的,分别为45.45%、27.3%和39.68%,其中又尤以在大学所在城市(同时也是省会城市)就业的最多,譬如西安交通大学披露,留在陕西就业的毕业生中,在西安的占比最高,为92.08%。由这些TOP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去向不难看出,高考后选择哪所城市,毕业后将有较大的可能性留在当地。一方面,一部分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已经考虑了未来的就业城市偏好,几年的大学生活也增加了对当地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所在城市寻找实习、工作机会,往往也有着更大的便利和优势。
TOP10高校毕业生去向情况

(数据来源:各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有几所高校相关数据暂缺。)
多所高校毕业生热衷去广东
大学毕业生除了热衷于留在高校所在地之外,跨区域流动又呈现出哪些特征?
去往就近城市群是其中一个特点,其中又尤以长三角的高校最为明显。譬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除了留在安徽之外,去向最多的其他省市分别为同处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和江苏。
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留沪比例超过了70%,其次为去向广东省的,占比为6.34%,此外,去往浙江和江苏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4.55%和3.58%。
南京大学有12.93%的毕业生去了上海,9.39%去了广东,8.22%去了浙江,加总来看,去向为“江浙沪”三地的总占比高达66.6%。
浙江大学仅披露了毕业生去往华东地区的占比达到76.13%,并未进一步披露具体省市的去向。总体而言,长三角既有实力强劲的“华东五校”,又有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多个明星城市,明星城市与TOP级大学相互成就,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育才、引才的天然优势。
此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毕业后“舍近求远”寻找就业地。
梳理各高校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地处华北的清华大学,华东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是中部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西北的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除了留在大学所在省市之外,最热衷于去广东。
与经济实力相比,广东的高校实力整体略弱一些,某种程度称得上名校“洼地”,这增加了广东从全国吸引人才的迫切性。
而全国各地的名校毕业生聚集到广东,是过去10年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了1080万的一个注脚,这背后,靠的是广东整体较为宽松的户籍政策,以及大量优质的就业机会。
以清华大学为例,2020届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前两家企业分别为华为和腾讯科技,均为广东企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74名清华的博士生进入了华为,而这一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博士生共900人,仅进入华为一家企业的就占了8.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披露了2020年在该校录用人数超过15人的单位,包括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招商银行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其中华为录用的人数最多,为234人。
西安交通大学也披露了就业人数前50家单位情况,包括华为、中兴通讯、迈瑞、招商银行、南方电网、腾讯、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欢太科技、比亚迪、大疆、美的等,华为录用的人数达到326人。
综合来看,高校毕业生尽管留在大学所在地的可能性较高,但这并非制约因素,最终的规律仍然很大程度是跟着就业机会走,大学生打牢专业功底才是根本。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