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六年前。
那是史无前例的“股灾”,私募行业悲观到极致。

2015年5月底,我从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辞职,该公司是当时MOM基金最大的管理公司。
半个月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股灾爆发了。自6月15日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第一轮暴跌。
自8月18日以来,这是第二轮暴跌。短短两个多月,大盘迅速从5100点跌至2850点,几乎腰斩。
许多投资者像闪电一样“被困在山里”,损失无数,许多机构投资者伤痕累累。
超过1000只私募产品发布清算公告,更多私募产品遭遇净值减半和爆仓。巨额亏损掏空了基金经理的口袋,折磨着他们疲惫的心。
公共资金也未能幸免。在2015年8月公布的基金半年报中,也有不少基金经理大幅撤回净值,表示愧疚和歉意。
2015年上半年,私募行业刚刚进入炎热的夏天,转眼就到了寒冷的冬天。
许多人准备转身逃离私募股权行业。
经过三个月的思考,我决定回国创业。
2015年8月,在多位战略股东的支持下,我聚集了深圳E基金资产、晨星基金、私募网络等专业基金研究机构的一群朋友,成立了以FOF为核心业务的组合基金公司————聚真资本管理公司。
“神奇”私募害人不浅
中国私募行业危难之时,我为什么要创业?只为我心中埋藏已久的一个朴素想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基金投资!
我在这个行业10多年了,见过太多被所谓的“神奇”私募伤害的投资者。我举几个例子。
例1:
十年前,我的一个朋友看中了一个私募产品,问我想不想买。
我问他你为什么买它。他说,这位私募基金经理非常有名,经常出现在电视股票评论节目中,在各个地方做投资讲座,发布很多股票交易的骗子,所以他可以放心,他已经做好了投资。
我正好认识他提到的那个基金经理,所以我就问这个朋友,你对这个基金经理做过研究吗,你有这个基金的所有历史数据吗,你知道这个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吗,你能承受的风险和这个基金承担的风险匹配吗?
我朋友对此一无所知,但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投资500万元购买了私募基金经理发行的产品。
记得基金成立于2011年6月,6个月后跌破清算线。当我再次给朋友打电话时,他懊悔不已,正在“疗伤”。我给基金经理打电话的时候,他也在海南“疗伤”。
例子二:
我还有一名朋友,也是看中了一只私募基金,因为该只基金在2013年的市场中跑到了前几名,净值曲线非常漂亮,直线向上,很少回撤,半年多时间净值就翻倍,成为当年的热门基金。
我的朋友死活要买,他说这么好的业绩,这么好的回撤控制能力,简直就是中国的小彼得林奇,现在不买未来可能就买不到了。
可是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因为这个基金经理就一个公开产品,而这个产品的钱都是他自己的,规模只有1000多万,始终封闭不对外开放。他做净值的秘诀是只要开放日会有回撤,他就往基金财产打钱把亏损补上,净值自然一路向上。
果然,我的朋友买了这个私募后续发行的两只基金之后,再也没有好运,在2014年上半年伴随市场的大跌中,该基金也跌得一塌糊涂,亏损接近20%。
时间证明了该基金经理的真实投资能力,可是我那位朋友再也无法挽回他的投资损失了。

例子三:
我的这位朋友更是亏得血本无归、不着边际,因为他买了一只假私募基金。这是我早年遇到的一名客户,我想让他买正规的私募基金,可是他不买。他说有一款更好的基金承诺每个季度保证10%的收益,一个季度兑付一次,周围的朋友都买了。
在第一个季度和第二个季度,他确实收到了承诺中的投资收益,第三个季度的兑现日来临时,这家私募基金公司却人间蒸发了。
此后,据媒体报道,全国被该假基金诈骗的投资人达到数百人,诈骗金额超过亿元,该公司以有限合伙基金形式,与投资者签订合同,吸收来的部分资金投入到某实业项目,其余则被基金管理人挥霍一空。
对于这种非法的私募基金,众多的投资者并不了解,却盲信高收益,导致血汗钱化为乌有。
限于篇幅,我只能举三个这样投资私募失败的案例。其实这样的惨痛案例,在你我的身边又何止千千万?
无调研,不投基
20年前,我还在当财经记者时,最早接触到基金,12年前我加入私募排排网,担任总编辑、研究中心负责人,转行从事私募基金的研究,参与管理了中国最早的HOHF基金;9年前,我加入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担任高级合伙人、基金经理研究中心总经理、资产配置经理,又参与管理了中国最早的MOM基金。
10多年来,怀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基金投资”的梦想,我一路上拜访了近1000家基金公司,调研了形形色色的基金经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熊市是检验基金投资好坏的试金石。
在牛市中,每个基金经理都很牛逼,投资者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牛逼的基金经理,可是一轮大跌,就让很多人的梦想破灭。
基金投资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复杂性和专业性不亚于直接投资股票。
普通投资者有做资产配置的能力吗?有做策略配置的能力吗?有做风格配置的能力吗?有挑选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吗?有持续监督基金运行,进行风险控制的能力吗?
从2009年进入基金投资这个行业以来,我发现投资者有很多的错误投资理念,比如按照规模选基金,按照品牌选基金,按照过往业绩选基金,按照回撤大小选基金,听从朋友推荐选基金,等等……
这些都是选择基金的一些方面,可是又都不全面。
事实上,不同的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基金,而且即使选好了基金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市场风格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基金配置。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真实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了解基金的投资风格,了解市场的风格变化,而调研是这一切的基础。
对于投资基金来说,无了解,不投资;无调研,不投基。
可是放眼中国现在的9000多万基民,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我的创业源动力
中国正处在基金业大繁荣的时代。
以美国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虽然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共同基金,但当时美国仍是散户为主的时代,1929年开始持续近20年的大熊市,让无数散户的财富化为灰烬,此后对冲基金出现。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进入繁荣发展期,股市进入牛市新阶段,个人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投资需求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美国基金业也迅猛发展,约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基金。
越来越多的基金让投资者无所适从,上世纪70年代,组合基金在美国诞生,首先出现了FOF(Fund of Funds)基金,上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MOM基金(Manager of Managers),帮助投资者正确进行基金的组合配置投资。
此后的1990-2010年这20年间,组合基金在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规模迅速突破2万亿美元,成为美国基金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2013年6月,随着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在中国正式实施,赋予私募基金合法地位,中国也到了这样一个基金业大繁荣的时代。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2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已登记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8916家,管理基金56161只,管理规模突破4.3万亿元。公募基金公司也已经达到146家,管理基金数量7913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9.89万亿元。
几万只私募基金,几千只公募基金,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策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团队,不同的风控,不同的风险收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普通投资者如大海捞针,如何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基金?
而解决基金投资的难题,帮助投资者配置真正适合自己的基金——正是我们这一批中国最早研究基金的从业者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基金投资!这正是我在6年前创业的源动力,也是我和朋友们当年一起创办私募FOF公司的使命。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6年,当年在我们创业之初,中国市场上有产品存续的FOF公司有140多家,现在90%以上的公司已经消亡或者转型了。
我们成为了在一撮又一撮的市场残酷洗牌中,还活着的屈指可数的老牌私募FOF公司了。
时至今日,我对中国经济的大繁荣依旧充满信心,对资本市场的大繁荣依旧充满信心,对基金行业的大繁荣依旧充满信心,对私募FOF行业的大繁荣依旧充满信心,坚信我们肩负的创业使命必然会实现。
同人,与时偕行。让我们期待中国投资者机构化的道路早日实现,让广大散户朋友们的基金投资更便捷更科学,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基金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