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个初创企业的四个阶段,企业创业的四个周期

我最近看了这本书。

不远,但这个时候读这本书真的很神奇。

一开始只看了书的主标题,没有看它的副标题——重新定义企业生命周期。我经常有一个阅读的习惯,就是看完之后会回头看以前的内容。这次回过头来,突然被“企业生命周期”这几个字震惊了。因为在疫情的一两个多月里,听说身边太多企业结束了生命周期,甚至得知了一些朋友结束了生命周期的坏消息。所以,在发呆的同时,觉得对不起很多人,很多事。

人生无常可能是一个固定技能,企业无常也是一个固定技能,所以无常是人生的常态。在这本书里,卢江勇教授首先讨论了企业战略和生活战略的问题。用他的书的话说,这是一个不确定和不连续的过程。在“两性”这个话题下,陆教授慢慢为我们打开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战略图景!

卢江勇教授试图通过自己对企业的观察和研究,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简单性理论”来帮助企业快速梳理自身的发展战略。看完他从宽泛到简单的一些简单案例分析和总结,会让经营企业的人更容易捕捉到自己的发展规律,从而在管理者的行为决策中发挥作用。

卢教授拿的一些案例应该是第一手资料,比如永辉超市的商业模式,还有张轩松、张轩宁的创业历史,比如小米、洛可可,获得客户,享受客户。这些初创公司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和面临的问题;又如阿里、腾讯、海尔等头部企业的战略演进过程。

必须说,现阶段很多企业已经忘记了谈什么战略,或者根本不相信企业的所谓战略。有人说现在生存是第一战略,也有人说战略全乱了。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危机才降临到你的身上,对你影响最大!

或许这本书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如何避免在不确定、不连续的复杂环境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复杂的事情都简单做,你是专家;重复简单的事情,你就是专家;认真重复事情,你才是赢家!”这是鲁教授对企业家最真诚的忠告,也是他在这本书中践行的基本原则。企业的生命周期和战略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鲁教授却巧妙地将其概括为“三个4”。即企业发展的“四大战略要素”、“四大战略阶段”和“四大战略路径”。

每个“4”紧密结合了12个战略要点,即所有企业都应该关注的“用户特征、用户需求、用户选择、领导者、团队员工、组织管理、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商业模式、技术趋势、资本资源和市场竞争”。

书中引用的成功案例很多,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失败案例,比如曾经占据火腿肠市场70%份额的春都企业破产,比如热门案例

d="6542052056738321668" mention-index="0">易到用车。我曾经是易到用车VIP用户,也算是经历了他的辉煌和失败。


易到的创始人周航是湖畔大学一期的学员,他在开学典礼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创业从某种意义上很像似一次跳高比赛,如果你只是以挑战为目的的话,那么创业的终极宿命可能就是失败。如果我们认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那我们学习失败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失败,而是首先要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生更好的前行。


举这个例子可能会给很多创业者带来一丝丝慰藉。在这次疫情当中,很多刚下水的创业者还没来得及品尝市场的历练和摧残,就直接变成了浮尸。还有很多信誓旦旦的企业,仿佛一夜之间被巨浪冲垮的小船,在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其实,这时候回归创业的本源,可能更容易让危机和混沌中的经营者理清思路,坚定信心。


这本书上的内容充实,结构连贯且完整,拿他共演战略四要素“用户、组织、产品、市场”中的一个——用户——来纵向的列给大家吧。


其实一个完整的企业生命周期,都会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即创业期、成长期、扩张期和转型期。每个时期企业所要协调和关注的要素都有所不同,拿“用户”这一要素来看各个时期有哪些不同。


创业期

创业期首先要发现的是天使用户的需求爽痛点,并且要与现有的竞品形成差异化。这其实是在回答企业为什么而存的问题!创造用户是企业生存的第一因,创造用户价值是企业生存的唯一理由。用户需要的和我们能做的结合,才是企业的起点。同时路教授提醒我们,“需求”和“需要”有本质的差别。需求是用户有购买力的“需要”,而“需要”才是用户希望能够得到的满足。


这样说吧,人类商品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人们通常把钱花在两件事上,一是对抗痛苦,二是追求快乐。搞明白这个,你才能推演出用户特征、用户需求和用户选择!也就是说,所有创业都者必须要问自己,我的用户是谁,有何特征?我的用户需求是什么?用户为什么使用和购买我的产品和服务?



成长期

成长期要能够识别大人用户的普遍需求,跨越用户需求的鸿沟。比如罗辑思维罗振宇,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通过每天发送60秒语音积累了大量用户;然后策划卖书、卖月饼等活动实现了用户普遍需求的商业转化,进行了用户价值需求的有效识别。而这时候需要知道,用户需求出现了鸿沟,也就是说他们的需求出现了“裂缝”。因为创新者、早期使用者和早期从众者的特点不同、需求不同,影响他们选择的要素也不同,所以这个“裂缝”就会自然产生。






实际上,这个“需求裂缝“正是企业为什么会增长的第一原因!罗辑思维看到了这个”需求裂缝“,并跨越了这道鸿沟,抓住了知识付费的历史时机,推出了“得到”APP,实现了企业快速成长。



扩张期

扩张期需要满足现有积累客户的互补性需求。企业在扩张期是一个加速成长的阶段,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多元化,或者是盲目扩张。这时候要分析你积累的用户,找出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满足用户的互补需求。比如得到APP上会推出便携式的按摩器,以缓解低头看手机带来的颈椎病,等等。其实就是围绕相同用户群体在相同场景下的需求进行多元化。这时候需求提醒的是,服务好积累用户要比追求用户数量要好的多。






2013年阿里为了对抗微信,推出了一款社交应用叫“来往”。当时马云亲自出马,为了实现用户快速增长,他要求公司员工必须加满100个好友。然而,用户数量的增长带来了许多奇怪的事性,比如里面的淘宝卖家直接塞广告。后来,一些猎头公司加入通过与阿里的员工聊天拉走好多优秀员工,差点给阿里带来毁灭性打击。



转型期

转型期要深度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用户买电钻,不是为了买电钻这个产品,而是在墙上打上洞!企业为什么要转型呢?在许多大企业被颠覆的总结中有个非常有名的“五所不能”:看不见用户、看不起需求、看不懂模式、学不会组织、跟不上市场;像诺基亚、柯达这些企业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反过来讲,企业之所以会基业长青,是因为它们会在发展的适当时机进行转型。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持续创造用户价值,这时候特别要提前了解“真正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就像买电钻一样!企业家培训行业显性的需求是在于求知求学,潜在的需求在于建立人脉和商脉关系,从而提升企业发展,所以培训机构在人脉、商脉资源整合是企业转型的方向。


小米公司通过手机用户的积累,进而生产小米盒子、行李箱、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等等产品,从一家手机公司转型成为了关注健康生活的智能生态系统。





路教授将本土企业的鲜活实践案例信手拈来,让人有共鸣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他严密的演绎思维逻辑,对反思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创业的思路,都有不错的启示,应该都适合创业不同阶段的人来读。


最后引用薛兆丰老师的一个推荐语:《共演战略》提供了系统性和动态性的战略思维框架,既能让你站在高处,鸟瞰战略全局,也能帮你着眼小处,打磨战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