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从报道农业技术到指导农业生产,杨把农业技术带回了家乡,并通过互联网传给了更多的果农。他致力于技术推广,从一个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技术“讲师”转变为集信息服务、水果销售、品种研发于一体的“新果农”,共同推动当地水果产业升级。
创业经历
想走捷径赚快钱的人,农业做不好。创业初期,规模一定要适度控制,细账要算好。不要头脑发热,盲目扩张,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不仅仅是懂技术,还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懂营销方法,做好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
——杨
中午,山西南部的土地被烈日蒸烤着。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西张更村,中条山下,村旁的果树上不时传来蝉鸣声。在干净笔直的水泥路上,除了专门跑过来的杨戴着草帽钻进桃林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看见。
“这是我的辛苦,不用担心!”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笑着摘下草帽当扇子。这片矮桃林不高,但“美”。“从养殖到管护,都是按照示范园区的高标准建设。”在杨身后的,树枝上的果实都是红色的。他看着果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传授新的农业技术,通过降低密度来提高产量
每一棵果树都密密麻麻,但产量并没有增加。果农不解:“哎,产量不如前两年。书上不是说七八年后就是满果期吗?”
2004年,杨回到运城,看到了很多果园,果农的场景和迷茫让他难以忘怀。
这种情况在当时太普遍了。“从一亩苹果园种植55株到83株再到110株,果农认为种得越多,产量就越多,但果园封园问题是种植密度过大造成的。”凭借在北京果树示范基地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学识,杨找到了原因。
当时,杨已经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工作了很多年。负责农业技术版,接触到相对前沿实用的水果产业技术。“看了很多采访,学到了很多东西!”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名“技术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你可以闭着眼睛画一些果树的几种树形。”
原因找到了,但是我们怎么向果农解释这个道理呢?
杨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他清楚地记得那个特殊的“头等舱”。2004年,作为一家报纸的编辑,他被邀请到家乡教书。当“技校”真正与当地氛围接轨时,他感受到了农民对技术的渴望:在临猗县西漳五村的舞台上,前来听课的农民不仅拿了一个小板凳,还拿了一个床垫和被子。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杨用投影仪结合图文教学。果农用白色的床单做投影窗帘,把被子缝在一起,挂在舞台上,用手把“大被子”挂起来,就这样“封”住了简陋的舞台。
看到村民们如此殷勤,杨心里感到一阵热流涌动。他用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果树太密了,就像排队取米一样,靠得太近了,不仅砸到胳膊,还把米掀翻了。”观众中爆发出一阵笑声,杨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大家间伐的好处。“种植密度与树形不匹配,导致不透气、不透光,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间伐就是砍掉一些树木,实现交错和间隔,把每亩的树木数量从110棵减少到20多棵。”
连续四场讲座,会场座无虚席,杨变得“炙手可热”
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公司,拉起了一支培训员“讲师”队伍,专门给运城果农做技术培训。接下来,杨良杰进入了“讲师”模式:白天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他就从晚上开始讲课,有时讲到半夜12点。如果实在排不开,他就早晨5点钟开始讲。十几年下来,他讲课超过了3000多场次。
拥抱互联网,技术推广再升级
“有时课堂上讲得很好,大伙儿也都听得频频点头,回去之后却不见动静。”这是杨良杰返乡创业后最大的感受。
“有榜样才能带动更多人。”杨良杰决心发动一批带头人,搞一批示范果园。西张吴村村民张引群自告奋勇,愿意在自家的果园里做间伐示范。可真要砍的时候,他媳妇心疼树,抱住他的胳膊不让动:“种了这么多年,你咋舍得说砍就砍!”
杨良杰最后想了个招,他带着村里的学员去实地讲解。“嫂子,你和引群回去给大伙儿蒸些馍,中午在你家吃饭吧!”张引群心领神会,带着媳妇离开了果园。等两人一走,一群人抓紧时间锯掉了一批树。
最终的产量证明杨良杰的技术是有效的。万荣县薛店村的王建堂感受颇深:“我家有15亩果园,过去每亩种83株,每亩只能收4000斤。经过间伐,亩产稳定在7000斤以上,而且工作量和用药成本也大为降低。”采纳杨良杰技术的果农,都跟着沾了光。很快,在间伐技术的影响下,运城各个果区展开了改造提质工程。
就这样,到2014年时,已经有17.8万户果农在线下跟着他学习提升。公司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服务模式,在各个乡镇成立果农站,在各村成立果农协会,对有经验的果农精心培训,让这些农业技术“二传手”辐射带动更多人。
到了2015年,省内外联系杨良杰去提供服务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盯上了智能手机:如果能开发一款针对果农的手机应用,既能扩大覆盖面,培训起来不也更方便吗?
然而,移动互联网是杨良杰的知识盲区。他去上海、深圳看了一圈,却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有人让我做平台,有人告诉我要用好数据。”杨良杰嘿嘿一笑,“咱哪懂那些,先把手机应用做起来。”
岂料,麻烦接踵而来。2016年手机应用“千乡万村”上线后,虽然推广了培训课,但半年过去了,下载量只有几万人次。杨良杰跑到果园里,碰到了60多岁的果农罗建设,想推荐他下载。罗建设说:“我们连网都不会上,去哪搜索这个东西?”杨良杰想了一晚上,一咬牙花70万元订购了一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集中发放给一些种植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种植户。
但效果仍不理想。杨良杰等来了又一个风口:短视频直播。他们之前就成立的视频拍摄团队派上了用场,把果农感兴趣的技术要点制作成大家容易接受、能看得懂的视频产品。原来负责技术推广的“二传手”也有了新的任务:进行网上直播讲演。现在,通过“千乡万村”手机应用不仅能线上授课,还能直播带货,影响带动群众超过40万户。
自己带头干,标准化流程提升品质
2016年正月初七一早,杨良杰还睡着觉,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临猗县寺后村的果农喊着:“赶紧过来,都等着你呢!”杨良杰以为果园有啥紧急状况,便赶紧出了门。开车刚进村,一群果农敲锣打鼓把他迎到了村里,给他戴上了红绶带。原来,这个村子在杨良杰团队的指导下,果农们当年取得大丰收,过年时,果农们念着他的好,把他“骗”过来送上惊喜。
“挺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果农们的认可。”但杨良杰没敢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他开始琢磨下一步的发展:最近几年,苹果价格波动大,产量虽然有提升,但果农利润被压缩不少。“能不能成立销售公司,帮助大伙儿统一销售,这样也能有更大议价权?”
2017年,杨良杰成立了销售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20万斤苹果。结果买方认为苹果个头不一样,拒绝购买,公司为此赔了不少钱。
痛定思痛,这事倒逼着销售公司进行分级收购。按照色泽、大小将苹果分级,松散的果农自种模式必然要进行升级。
一场当地果业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了。杨良杰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带头发展了几个果业联盟,帮联盟成员单位进行标准化种植改造;二是投资近5000万元,与高校合作建设了10个果类种植示范基地。
家人很不理解杨良杰的做法,“培训做得好好的,非要折腾这示范基地。费人费事不说,还没有收入:栽了几年快到盛果期的树,为了试品种又给改接了!”杨良杰耐心解释:“如果说以前是‘轻资产’运行,现在就是做‘重资产’实体。因为带有试验性质,很难有稳定的预期收益。但我懂果业技术,责无旁贷,咬着牙也要做。”
现在,多方合力推动下,一个运城苹果从开花到采摘,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12道标准化步骤,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产业链,每一步都可以做到溯源。杨良杰也从一开始的“讲师”,变成了集成信息服务、果品销售和品种研发于一身的“新型果农”。
炎炎夏日,果满枝头,杨良杰站在林间,“这枣油桃的品种,已经试验两年了。严格管理下来,今年一定能打开市场。”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闻到收获的气息。
图片说明:
杨良杰,山西稷山县翟店镇南小宁村人,2004年返乡后创办农业科技公司。17年来,他坚守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一线,通过技术创新和保姆式服务,推广果业技术,带动40万户果农增收,服务果园面积上百万亩。
杨良杰和团队每年开展多场技术培训,创建“千乡万村”手机应用,打造信息传播和追溯平台;建设现代果业示范基地6800余亩。2021年,杨良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