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国内第一家在港上市的新股建筑企业,在建工程相对稀缺。
作者 | 格隆汇新股
来源 | 格隆汇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本次评级主要聚焦行业、公司、市场三个维度,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核心指标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每个指标单独打分,按照(权重比*得分)之和计算,最后结果四舍五入。
根据公布的数据和独家内部评级体系,给予建中建设的新股综合评价得分为10分中的5分),具体如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新股评分的要点:
1.近三个会计年度,建中建设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至2018年,建中建设科技营业收入由1.57亿元增长至11.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5.8%;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691.2万元、6754.9万元和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8.2%。同时,2019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74%。业绩强劲增长趋势持续,这是公司财务的亮点。
2.从2018年的收入来看,建中建设是福建省基础工程第一大分包商,也是全国第三大非国有基础工程分包商。不过,按当年收益计算,建中建设分别占福建省及国内整体地基工程市场份额约0.6%及0.03%。可以看出,基金会市场集中在福建省和全国相对分散,行业竞争激烈,从市场份额来看,建中建设在行业内(或区域内)的优势不是很大。
3.一般来说,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模式是招投标。截至2020年2月20日,建中建设拥有的项目多达138个(包括在建项目、已中标但尚未开工项目),合同总价值25.7亿元,其中未结算项目合同总价值约9.78亿元,未来可转为公司收入。但回顾近年来建筑建设的中标率却出现连续下滑趋势。数据显示,公司中标率由2016年的69.1%降至2019年前九个月的53.9%。
4.招股书显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和2019年前9个月,公司应收贸易账款分别约为3010万元、1.25亿元和2.59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前9个月达到峰值4.07亿元。同期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平均周转天数分别约为38天、57天及71天从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及周转天数,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公司后续整体流动性。至2019年前9个月,建中建设手头现金为7250.6万元,与同业相比并不充裕。
5.招股书显示,建中建设为“海螺”基建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荀明宏为第一大股东,海螺创业发展为第二大股东,约占上市前股本的21.96%。海螺创业发展与海螺水泥同属安徽海螺集团,海螺创业发展的入股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建中建设背书。与此同时,荀明鸿也在中国建都
筑行业拥有逾26年经验,也于安徽海螺水泥工作十多年,行业经验丰富。6、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开工、销售均受到影响,资金端压力逐渐加大,叠加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开工延后导致项目推迟,企业回款速度放缓,对中上游的建材和建筑服务公司而言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7、不过,近期国内约十个省份相继推出了大规模重大投资计划,总投资规模超过25万亿元,大基建投资力度空前,且市场普遍预计,此次疫情过后国家在公共医疗设施等基建方面将会有更大的投入。拉长视角来看,基建行业在疫情过后大概率会出现补偿性需求。
8、保荐人鼎佩证券近两年的保荐记录比较一般,行业覆盖建筑、其他支援类,暗盘2跌1涨1平,上市首日2涨1跌1平。按发行价计,建中建设上市后对应市值8.44-10.31亿港元,以2018年度的净利润计算,建中建设市盈率在5.4-6.6倍之间,估值水平在港交所建筑股中处于中下游的位置。
9、一般来说,赴港上市建筑公司大多来自于澳门、新加坡和香港本地,建中建设作为今年国内建筑企业在赴港上市的第一只新股,相比而言有一定的稀缺性,加上近日A股市场对基建股偏好有所上升,基建类题材个股集体大涨,上市后建中建设或许可以获得较高关注。但是港股和A股的投资逻辑及又有区别:3月以来的3个交易日,建筑板块股在A股涨幅有11.3%,对应板块中的港股涨幅为5.8%。不但涨幅相对落后,且建筑股在港股普遍给出的估值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