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四川创业学院

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为全面总结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紧跟“立足本”“四个回归”等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采用海量数据挖掘、多维案例分析、大规模问卷调查等方法呈现新举措, 提高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经验、新成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报告》 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本科教育全面振兴。

2018年,教育部统筹布局“四新”建设、启动“六优一拔尖”计划2.0、部署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颁布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本科教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更上一层楼”,全面打响振兴本科教育新一轮硬仗,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报告》认为,高校脚踏实地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全方位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建立健全以德育人机制,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18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25个,在“三全育人”引领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200个、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个。

《报告》 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

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在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2018年,高校博士教师占比38.21%,比2017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占比17.68%,比2017年提高5.8个百分点;辅导员人数从2017年的58,750人增加到2018年的65,571人。

《报告》 显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持续推进。

2018年,高校打破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壁垒,将社会课堂、虚拟课堂引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共开设专业实验课程144.17万门,建成国家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210个、校外实践基地22.6万个,实践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2018年底,452所高校增加创新创业学分,30.49万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报告》 强调,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呈现新风貌。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学生(全日制学生)平均教育支出达到3.27万元。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得到加强。教育部确定了129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海量开放在线课程已达8100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政府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外部教育教学评价;教学督导、专项评估、常态监控

学生认为自己在确立明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极大或较大提高,75.9%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自己的合作能力有较大或极大提高,74.1%的学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与收获满意。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未完全落实。部分高校对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保障度不够,制度保障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等落实不到位,高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仅为77.11%。


二是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部分高校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足,高校专业课小班化课堂(30人及以下)平均开设率仅为29.11%。


三是学习过程管理总体不严格。部分高校课程学习难度、挑战度不高,考核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2016—2018年,高校学业挑战度总体上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四是师德师风建设未形成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力度不够,个别教师不能认真履职尽责,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师德考核在教师考核评价中被弱化。


此外,《报告》还进一步指出,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继续健全完善。


评估制度设计需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立德树人评估指标尚不够具体,高校分类评估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在职称评聘、职务考核、激励奖励、资源分配等方面依然强调“帽子、课题、成果、经费、奖项”等指标,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报告》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