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桌新媒体记者何斌
“这样做源于王利芬老师的初心”,星航联合创始人杨红这样形容星航App的“初心”。
时间可以追溯到王利芬离开央视之前。2009年,王利芬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培训时,萌生了做C2C网站的想法。
当时她的朋友马云的淘宝在卖有形商品方面非常成熟,她想搭建一个平台,让用户“发现”人们心中的智慧和经验,解决信息不对称、找人做事难的痛点。为了做到这一点,王利芬甚至邀请印度开发团队对其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测试。
然而,当她进入实践阶段时,她终于觉得“还为时过早”。虽然找人做事的痛点很明显,但那时候用户习惯还没有形成,做先锋太难了。经过多次思考,她选择以更规范的课程切入风险投资领域,创办了yomi。
行行联合创始人杨洪(负责市场)
由于这个想法已经扎根,王利芬记得在适当的时候去做。过去两年,随着一些基于人们价值剩余的交易平台的兴起,王利芬觉得时机已经到来。
2016年初,王利芬成立了一个新团队,在yomi孵化。7月初,产品正式上线,用户付费在线或线下预约专家。运营两个多月,累计用户10万,客户单价在300元左右,当月累计订单1500多单,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数据。目前,天使轮融资已经结束,杨红表示将于近期公布。
人们来自哪里
从外表看,走路和做是同一个套路的产物,但走路的联合创始人杨红告诉小饭桌,走路希望突破知识和经验分享的局限,做到以人为本的分享。
这个市场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大致有四个方向让大家去做:切口薄、受众广的知识、经验分享方向,在行为上代表;切入更深、面向B端的大咖一般对结果负责,更喜欢个性强的咨询;自由职业者或技术人员的技能共享方向,代表公司有办公室嘉宾和任务兔;在蓝领向白领“出售”时间,有邻居、快速约会等。
且不论各玩家业务切得深浅,能做成这桩生意,最关键的始终还是人.因为找人解决问题,是生活、工作、创业的必备命题。人从哪里来成为所有平台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行行联合创始人谭胜虎、杨洪、张铁安(从左至右)
在内容方向上,行行首先选择从优米网的优势——创业、投资领域切入.这与yomi Net的基因有关,yomi Net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为早期的玩法提供参考。供给端,该行第一批种子用户从yomi中挑选“大咖啡”,再通过社区讲座获取需求端用户。
具体来说,有分享意愿的专家组织免费的社区分享会,通过社交网络从各种渠道获取对专家领域和话题感兴趣的用户。社区分享会结束后,愿意了解更多的用户可以通过下载App预约专家。
杨红介绍,已经开展了数十场社区分享会,超过40%的用户来自社区分享,社区分享会也从之前的两周变成了现在的一周两场。这种形式是“每周通过社区带来1000多名用户”。
">
▲行行团队合影
头部行家带流量,中部长尾促成交
行行目前实行邀请制,对头部行家进行严格管控,在呈现方式上,包括行家的职位、擅长领域、经验、实操案例等量化标准。但杨洪表示,头部资源相当有限,前期能起到一定导流作用,但平台下一阶段的发展需要更多中部长尾资源。他们既有赚钱的需求,又有分享和结识人脉的欲望,这部分人未来会成为最大的供给。同时,这部分人又很容易转化成平台最大的需求方。
如果说现阶段行行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模式跑通,那么,下一阶段则是要细化“颗粒度”。首先,要优化行家的展示页,多维度地展示行家,未来会将优米网的内容和行行对接,用文字、图片加视频的形式对行家的擅长领域和主要观点进行介绍,方便用户判断,杨洪介绍,未来王利芬将制作访谈节目介绍行家,为行家形成背书。
▲优米网创始人及行行投资人王利芬
细化“颗粒度”的另一个方面是扩品类。杨洪通过数据总结出用户画像,一部分是工作2-5年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另一部分则是35岁以下的中小企业负责人;还有一些有请教经验或结识人脉需求的上班族。这其中,一部分有创业的需求,一部分正面临创业或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杨洪介绍,未来行行将以目前用户的延伸需求为基础扩展新的品类,创投、泛职场和生活领域将成为重点,交易的重心也会向技能和服务的品类切。
行行现阶段的目标是将模式跑通,然后通过数据积累细化业务的颗粒度,未来利用媒体基因获取流量,通过数据精准匹配用户需求。行行目前也在尝试通过王利芬的直播栏目和行家自媒体等形式打造“网红行家”,让各行业的专家成为IP获取精准用户。
杨洪介绍,目前行行团队20多人,未来行行将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匹配找人,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在商业模式上,行行也会切入更专业、更高佣金的定制化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