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豫创业者百家号,大豫创业者官网

人物介绍:,李志顺,国家高级烹饪大师,厨镇老店传承人,钓鱼台后排大师,全国唯一负责河南餐饮的厨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垣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编写《中国厨师之乡,百年烹饪大典》等专业书籍。

拜名师

作为“中国厨师之乡”,长垣自古就有当厨师的风格。明朝时期,曾有“满清文武半在江西,小长垣有七大臣”之说,是当之无愧的“繁华之地”。

1964年,李志出生在长垣。

1979年,初中毕业后,李志顺受父母委托,走上了在当地厨师培训基地“实验饭店”当学徒的道路。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李志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1983年,李志顺作为五大特聘厨师之一,被招入中原油田接待处。

1989年,中原油田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派李志顺到北京。在北京,李志顺见到了时任钓鱼台国宾馆第一任总厨侯瑞轩(中国16位“国宝级烹饪大师”之一)。之后的每一个休息日,李治都会顺道去钓鱼台找侯海洋,侯海洋非常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1995年,李志顺想通过系统的学习,把钓鱼台国宴菜肴带到家乡中原。与侯师傅商量后,辞去公职,前往钓鱼台系统学习国宴菜肴。经过四年的艺术学习,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02年,跟随师父12年的正式拜候师父,成为钓鱼台侯派第二代传人。

拜师仪式非常隆重。除了长春四大队的领导,郑州的一些老领导也到了。老领导们兴致勃勃地对他说:“拜完侯师傅为师,就把侯师的大旗交给你。所以你要好好干,把侯氏精神传承下去。”

从那以后,李志一直跟着师傅学习烹饪。

侯瑞轩(右)和李志顺(左)

敬畏心

我国所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个产业背后的文化信仰。

这种文化信仰对李志顺来说并不陌生。师傅学艺后,师傅口口声声说,厨师要想把菜做好,必须以厨艺为业,以菜为命,手艺人的东西都来自于这个行业。

它不是晦涩难懂的教学:烹饪是你的职业,你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职业;厨师的职责是做饭,核心是把菜做好;作为一名厨师,如果不注重自己的技能和产品,就无法在行业中立足。烹饪就像体育和戏剧一样,必须力求完美。

为什么厨师在过去的10年或20年里什么都做不了?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不尊重行业,不能把厨房行业当成职业;第二,对原材料、工具、场所无所畏惧。

“很多厨师在庙里磕头烧香。事实上,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道场既不在寺庙里,也不在教堂里。你的道场在厨房里。清洁厨房,磨刀更快,掌握火工。

调味掌握好,把菜做漂亮,一切就都有了。”李志顺说。


但并不是所有的厨师都能做好,当李志顺谈到那些在后厨什么都敢做的厨师的时候,语调重了些,语速也比之前稍快:“那些拿着拖地的拖把在洗菜池里洗的,在做菜的案子上跳来跳去的,对后厨一点敬畏感都没有!”


要知道,在李志顺做学徒的时候,是没有人敢这样做的。老师天天要求,做厨师首先是清洁,病从口入,食材一定要洗干净之后再加工;也绝不能浪费,在过去,厨师如果浪费,是会饿死人的。


再看看现在,不仅后厨乱象频出,物质丰富了以后,小学徒们也都已经习惯了随手扔掉那些在老一辈厨师眼里相当“宝贝”的原料。


所以他说,如今一谈到敬畏心,就免不了失落。


“我师傅那时候经常讲,如果不喜欢就改行做其他的,你要做就一定要对这个行业有崇敬感,一定要对场所、工具、原料有敬畏感,因为你是靠这个吃饭的,这是我们行业的‘道’。”


听了他的话,免不了会想,因为现在饿不死人了,所以就把“敬畏”二字完全抛至脑后了?


论传承

西方经济把中国的餐饮行业称为开关行业,开了就关,关了又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许多开了十年、二十年的饭店突然就关掉了,到了现在,甚至有的饭店装修完开门一个月就关掉了。


一些传统餐饮的经营者找到李志顺,询问已经经营十几年的老店突然不再好做的原因。他的第一个问题通常都是;你的厨师长干了多少年了?你的厨师跟着你做多少年了?


“厨师队伍不稳定,产品就很难稳定,产品不稳定客户就很难稳定,客户不稳定何来利润?既没有传承也不培养自己的厨师队伍,要想做好是很难的。”他说。


中国是一个善于变革的国家,历朝历代的改革之后,传承下来的东西已然太少。


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中国音乐家协会机关刊物《人民音乐》刊发了《我和喜儿》一文,文中提出了传承对艺术的重要意义:一门艺术或者技术传承三代以上就会达到一个顶峰。


即言之,真正的技艺是需要传承的,作为手艺人,需要把本门和自身学到的技术不断提炼、完善,在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然后一代又一代往下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匠人。


“但现在的厨师都太想成功了,只想一夜暴富,心浮气躁沉不下来。厨师学艺是无法速成的,必须得踏踏实实的,学徒三年,锻炼三年,然后去游学访学,去见世面,拜码头,再学三年,然后自己再总结一年,十年出徒,没有十年是很难学成的。


何谓传承,传就是传下来,传授给你,教会的意思;承,就是承接下来,要承接的住,而且要能扛得起,这才叫传承。


但现在,自己的十年都守不住,如何‘传’?再加上学徒制越来越少,谁来‘承’?”


一声叹息。


谈学徒

“学徒需要作为厨师行业单独的一个行当存在。”李志顺说。


人要接受三个阶段的教育,第一阶段的家庭教育,第二阶段的学校教育,和第三阶段的社会教育,而学徒制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做学徒首先要抹掉家里的习气,从一个孩子转变为一个真正的从厨人员,用三年时间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在这个阶段里,还要不被外界打扰,一心一意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徒对行业的专注,以后的路才会走得顺。


“但中国的学校,教科技教技术就是不教人文,大家都想考高分,都想‘学而优则仕’,但哪有那么多高官呢?学校培养的本是两条路,一条是仕途和科学的路,一条是大众的路——学一门技艺以在社会上立足,但年轻人们现在忘了这条路了,总认为这些是低级的,不够高大上的,很难耐下性子慢慢学。


好不容易学上三五年,积累了点皮毛,一有人挖就跟着人家跑了,还自我安慰:人挪活,树挪死。人挪活的‘挪’,不是让你跳槽,是让你提升。学徒干三年,顶灶了就挪了,顶灶两年当组长就挪了,从三灶挪到头灶是挪了,当厨师长是挪了,当经理给股份也是挪了,这叫挪,提升叫挪,而不是频繁跳槽。


跳来跳去之后,时间转眼也就过去了,然后就一辈子庸庸碌碌,在城市混不下去就只能回农村,回到起点,好多厨师走的都是这条路。”


恨铁不成钢。


讲文化

“对烹饪的理解分两方面,站在高处理解,它是一门科学,如果通俗理解就是个做饭的,刷刷锅做做饭炒点菜,挣点工资养家糊口,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李志顺说。


1989年李志顺到了北京之后,面对那些技艺无比精湛却讲不出来所以然的大师,他感触颇深,因为除了技术,他还想弄明白这道菜为什么能这么做,那道菜又为什么不能这么做。于是就慢慢开始自学,学烹饪工艺,烹饪化学,烹饪营养,中医营养,随后又开始研究原料,研究中国的地理,风候,山川河流,就这样越学越多。


也是那个时候他开始真正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烹饪协会在为中国烹饪定调时,总结出的六个字:(中国烹饪是)科学、文化、艺术。


通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确实如此。


“比如,做厨师要研究原料,就需要懂点中医,懂点温热寒凉,四性五味,阴阳五行,也需要去了解中国的特产,为什么河南中下游的鲤鱼好,为什么长江三鲜好,为什么焦作的铁棍山药好;然后,要想传承好的经典菜就需要研究历史,为什么这个菜能够流传下来,这个朝代为什么有这个饮食习俗,后来为什么没有了,烹饪为什么能够进化到现在这么发达等,餐具的历史演变,工具的历史演变,灶台的历史演变,宴席的历史演变等都需要逐一去了解。”


也因此,李志顺经常跟学生讲好厨师的三种分类,第一是技术型,技术高超娴熟精湛;第二是技术管理型,有文化又有技术且会管理;第三类是专家学者型,除了把技术做好,还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自身经验总结成理论发表出去,让别人能够从这些文章当中学到经验,了解烹饪的奥妙,能够以文载道。他提醒学生,这三者必须占其一。


20年前,当李志顺表示自己要做专家学者型的厨师,要从工匠型向科技文化专家型转变的时候,好多人都笑他,“厨师还能当专家?”而今,作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他说,“厨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是一个厨师真正的内涵,也决定着厨师质的转变。”


守始终

“人们都爱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这其实是半截话,还有后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啊。”李志顺说。


想要守得住,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很多厨师在一开始做学徒的时候,也确实是想把厨艺学好的,但学了几年感觉难了,也就放弃了,初心便丢了。学厨师讲究的其实是一个“熬”字,要像熬汤一样,熬够10个小时,汤才能醇厚,才能香浓。


1983年,李志顺前去农业大学的食品学院学习,宿舍共18个人,17个人都笑他,“李志顺你连小数点都不会,ABC都念不过来还来上大学!”他给自己打气:不会就学呗,老师每个星期都过来教,慢慢学不就行了。


他坚持了下来。


在补考了三次之后,他考过了。


随后,李志顺又去往西南商学院读书,刚去便闹了笑话:因为从未学过烹饪理论,开学的理论考试他得了零分!所幸在实践考试中,他当时的老师(隋老师)见他菜炒得尤其好,在“勒令”他承诺好好学习理论以免浪费技术之后,他才免于被退学。


从那以后,李志顺便经常去找隋老师补课,有时候也会去隋老师太太的饭店帮忙,一段时间后他与老师达成了“战略同盟”,他每天去帮忙炒两个小时菜,老师给他补一个小时理论课。


自此,他开启了每天一下课就去炒菜,早上一起床就去补课的生活模式。一转眼,该毕业了,这一次,李志顺顺利拿下了理论实践双第一的好成绩,据说,他人还没回去,喜报就已经发回了单位里。


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


他刚开始尝试写文章的时候,嘲笑的声音更大,“你小子字都不认识还写东西!”他是怎么做的呢?天天兜里装着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便拿出字典翻一翻。


结果怎么样了呢?他不仅开始陆续在《中国烹饪杂志》、《东方美食》、《东方烹饪艺术》等发表个人文章,也在《中国食品报》的中华美食版,《大河报》等开设专栏,写原料,写烹饪,如今,更是在着手出书一事。


所以他才说,“做厨师,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要坚持下去。不是说有了希望才能坚持下去,是必须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就像一些成功人士讲的,‘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痛苦,后天很美好,但大家都死在今天和明天晚上了’,一定要熬过去这个坎,要拿出一条路走到黑,甚至走到天亮的劲头来。


人们常说守正出奇,那么到底什么是‘正’?比如厨师,你不把菜做好,不去学习烹饪理论,那什么才是你的正事儿?你就这么多正事儿,你‘守正’就‘出奇’了嘛,你守住这个正道,坚持往下走,就会有福报啊。”


推豫菜

在李志顺看来,所谓的八大菜系更像是种“伪概念”,人们所说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更像是一句不完整的半截话:没有“中”,何来东西南北?一定是先有了中原的烹饪基础,继而传至四方,结合当地的习惯才有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黄淮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烹饪的萌芽期、发展期、形成期、繁荣期,都是在中原完成的,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中原才是源起之地。


那么,为什么豫菜这些年落后了呢?为什么前几年一直提复兴和振兴,豫菜却迟迟发展不起来呢?因为无论是餐饮的发展,还是地方菜系的发展,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密不可分,在温饱不解决的情况下,是很难提升饮食文化的。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天灾人祸最为集中的中原地区由此开始逐渐落后;改革开放时期,河南作为人口、农业第一大省,又是内陆城市,没有赶上发展机遇,又落后了;直到2000年以后,沿海开放了,西部也开发了,中部才终于迎来了开花的时节。


而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那么,它的传统自然就会恢复,烹饪文化同样如此。


不妨回头细想,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提国学、中餐、武术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号召把文化传播出去的?是在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了以后,河南也一样。


当下的中原地区,适逢餐饮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经济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提高的需求与传统“民以食为天”理念的结合,为天时;地处天下之中,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米字型高铁覆盖的两小时经济圈覆盖全国近80%的人口,为地利;中央政府支持,新一线城市的确定,新省长、新市委书记的到任,为人和。


再加上省政府、市政府正确的引导和推动,餐饮协会、名厨、大师们也都在大力宣传豫菜,抱团推广豫菜,相信接下来,中原的餐饮文化一定会在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走得更快,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注:李志顺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大豫创业者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采编|曹星洁


校对、排版|曹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