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12月10日讯(记者郑、蔡)11月底,“奔跑光谷”接力跑在武汉上演。从——洪山区卓道泉672医院小红楼出发,东临东湖高新区原办公室,一路向东,途经武汉邮政科学院、光谷广场、华中科技大学、创业街、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光谷生物城、光谷公共服务中心、武汉未来科技城、左翎新城、国家记忆基地等光谷地标,几代企业家、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普通员工在光谷接力奔跑。
是光谷30公里的成长环,纪念光谷30年来逐渐成长为创新创业宜居新城的历史。
“现在,光谷有168万人口,占武汉常住人口的15%。也就是说,每七个武汉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光谷。”东湖高新区公安局人口大队大队长陈颖说,光谷已经是武汉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很难想象这样的光谷仅仅发展了30年。
“三十年前,你以为她是武汉的终点,现在却成了武汉的起点。”在武汉东郊和东湖长大的徐翔,见证了这座新城的快速成长。
1984年,“东湖技术密集型经济共同体规划办公室”成立,只有5名工作人员。1988年12月5日,在卓道泉一栋租来的“小红楼”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处挂牌办公。1995年6月,管委会迁至罗瑜路546号办公。在随后的十年里,光谷开始了快速的东扩,发展了光电等五大支柱产业。
2015年8月3日,位于高辛大道777号的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开业。两年后,管理委员会又向东移动了11公里。
往东,再往东,从原来的农田草原到与全球新经济同频共振的中心地带,光谷成为武汉向东拓展的新城。
现在,作为一个新城市,光谷已经初具规模。“四横三纵”的主干路网、BRT快速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她的骨架;八个公园和120公里的绿道是她的外衣;110所各级学校、4家三级医院和20多家商业机构丰富了她的身体。
沿着罗瑜路,一路向东,你会发现光谷的道路纵横交错,布局良好。曾经被称为“关山一路”的关山大道,变成了“总部街”,这里的公司搅动着中国的互联网江湖;沿着高辛大道,一路向东,就是光电产业和高新
技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五路纵队”一字排开;沿着左岭大道沿线8公里,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400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被誉为“黄金大道”。在那些生活于光谷的人眼里,光谷是一个脱离老汉口文化、接轨世界基因的“绿洲”。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式方言,看似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光谷却逐渐形成自己的同一文化——海纳百川、拥抱变化。
“不破不立”,在IC咖啡武汉站总经理龚斌眼里,光谷就是在不断打破现状、不断尝试改变中一步步生成起来的城市。他圈子中的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同“我是一个光谷人”。
光谷之于武汉,是老城新生的注解。
周身流淌的是产业血液。从创新创业的近十万市场主体,到长江存储、中国信科、长飞光纤等国之重器,绵延不衰的产业集群让光谷的“新陈代谢”始终旺盛,不断撰写着老城新生的故事。
链接>>>
光谷的“全国首创”
诞生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
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跨越武汉三镇联通;
创建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诞生我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
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开启“武汉·中国光谷”征程;
筹建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获批建设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获批首批现代服务业试点,我国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2个国家产业化基地;
实施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开全国先河,促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改;
建立“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群众、机关服务基层”的全国首创“三条线”服务体系;
商事登记“三表合一”全国首创。
【编辑: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