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进辉
这个周末,我详细阅读了互联网实验室出版的《我的创业史》这本书。该书的主角是掌门人刘,互联网实验室的创始人是因为“两个选择”报告而与阿里撕破脸的“博客教父”方兴东。
然而,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这篇文章主要讲我读完之后的感受。与财经作家的畅销书《创京东》通过采访258位相关人士展现10多年的发展不同,《我的创业史》由刘口述,还原了他的成长经历,一路走来的成败,以及他在关键节点的心态变化和选择。
事实上,刘在各种公开演讲和媒体采访中或多或少地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外界对他拿着500元和76个鸡蛋上大学的情节印象深刻,非典的爆发迫使JD.COM在一线作战。《我的创业史》这本书让我更加细致系统地了解了刘的性格塑造和创业前因后果,以及看似非常重要的企业价值观。我主要谈三点:
一、刘强东信仰正道成功受父母启发
如今,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商,这与刘坚持“正确的成功之路”密切相关。在竞争残酷、目光短浅的商战中,坚持正道往往被外界视为“愚蠢幼稚”、“不灵活”,需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孤独和怀疑。自1998年成立以来,JD.COM坚持了19年,这在中国商业史上是罕见的。
简单来说,JD.COM倡导的正道的成功,意味着一切商业活动都符合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包括足额纳税、不卖水货假货、不逃避员工五险一金、不收受贿赂。换句话说,JD.COM没有误入歧途,账户上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外界很容易认为,京东成立之初,刘从未在中关村卖过假光盘。COM的成立,并且不顾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发票,这被认为是成功经营理念的源泉。
其实,成功精神的发源地是刘的童年环境,而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父母。书中提到父母对刘的创业影响最大,并列举了两个细节:一是父母靠航海为生。他们除了为自己的生意服务外,还帮助别人转运煤炭、苹果等商品,但从不偷煤。偷苹果;第二,刘的父母花巨资买了一艘大铁船,却被骗了,欠了几十万元的高利贷,最后连本带利还清了所有的钱。
父母不经意的言行让刘从小就被听得耳濡目染,并埋下了诚实正直的种子。久而久之,就被塑造成了商业反击的秘密,知易行难。这已经成为JD.COM人根深蒂固的信仰,未来会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二、刘强东如何管理好10万大军
今年8月底,JD.COM发布了《京东人事与组织效率铁律十四条》,在原有《京东人事管理八项规定》的基础上补充更新了一些管理原则。其中,24小时内未回复邮件就解雇高管一事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事实上,这是一个“24小时决策系统”,JD.COM吸取了过去事情卡在一个员工身上的教训,要求管理者在接到请求后24小时内给出明确的答复。
其实,“24小时决策制”只是拥有10万员工的大公司JD.COM提高组织效率的一种方式。四张表管理75000人(2015年数据),也备受关注。众所周知,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精通人性。团队管理的难点在于既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整个团队实现高水平的协作。平衡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并不容易。
互联网公司的普遍做法是扁平化组织,建立激励制度。他们在务实层面表现良好,但在静修层面表现不均衡,即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建立和落实,这对每天与金钱打交道的JD.COM尤为重要。幸运的是,这将是一个企业
业价值观打造成一大软实力。刘强东曾反复强调,企业价值观就是老板价值观的映射,京东价值观是:走正路、做好人,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你会看到,京东在商业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扶贫、公益等事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让外界啧啧称赞。不得不说,京东井然有序地管理10万+员工已让人惊讶不已,做到人尽其才更是不可思议。
当然,刘强东在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前不可避免走过弯路,大学开餐馆倒闭让其深刻明白管理之于企业的重要性。他在该书中反思道,“这次工作给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一个企业没有管理,出问题是必然的。”那次惨痛经历过后,刘强东对人性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创办京东过程中不断巩固、更新管理经验。
三、京东、阿里之争注定是持久战
该书的精华当属第五部分——探寻京东模式:大战阿里与模式扩展。讲真,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充满期待,看完之后有些许失望,原因在于京东联姻腾讯、京东大战阿里这两场重头戏并未详细展开,即在现有媒体报道基础上并未带来更多信息增量,尤其是京东与阿里的较量只是从2015年双11撕逼升级开始说起,然后就没有然后,看得不过瘾,反倒是方兴东点评有趣有料。
我简单说下个人看法,京东自营模式与阿里平台模式之争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贬京东、捧阿里在互联网轻资产模式的语境中成为政治正确,外界对京东自建物流这种既无比笨重又费钱费力的冒险之举质疑不断,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也曾大胆预言“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不过,随着京东2016年终于实现盈利且逐渐走向全面开放,让唱衰者纷纷打脸,曾饱受质疑的自建物流不仅是差异化竞争优势,更成为京东争夺新一轮零售变革话语权的重要基石,利润等想象空间被打开。
在我看来,京东伟大之处在于,在巨头林立的电商市场,其起步晚且走一条无比艰辛的路,愣是杀出重围,成为仅次于阿里的另一极,既让两强之争进入持久战状态,也为电商创业提供示范效应。进入2017年,京东无界零售杠上阿里新零售,刘强东喊出4年后赶超天猫的口号,不管是否成真,都代表京东取得长足进步,从与阿里存在不小的差距到有底气向其发起挑战。
至于未来二者竞争走向,我认为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一席话颇为精辟。“马云的观念是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要做,他用分享,搭建平台,可是困难之处在于大家怎么样对工程或者是对数据应用的认知是一致的,这是最难的,因为它参差不齐,所以它的可控可管性较差。京东的方式是自建,就是走亚马逊的方式,自建的优点就是可控可管,包括它送货的时间。但是自建也有缺货的时候,因为他没有自建制造的能力。两者都各有优点,但两者都会向中间靠拢。”最典型的例子是京东物流将部分订单的最后一公里交由达达完成,阿里上线主打自营的淘宝心选。
结语
在互联网阶层固化的当下,创业者注定要么站队BAT要么活在BAT阴影下,曾被寄予厚望的360挑战百度失败、腾讯社交天下无敌,而京东是个例外,其与腾讯保持紧密合作但并未站队,具备与阿里一较高下的本钱,要不然阿里市场部老大王帅也不会反常地主动提起京东且大说特说。
谁也没想到,1989年那个离家出走,看到光鲜亮丽的同龄人第一次产生自卑感的少年,今天会成为京东这艘巨轮的掌舵者。正是那次大胆的任性之举,刘强东第一次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第一次认真思考人生和未来,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