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年创业,97年创业者

《新商业进化论》 专栏第108篇

|周陆齐

|一瞥

2020年是百度成立20周年,也是5G商用与AI结合的关键一年。百度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物联网三个时代。在20周年之际,百度发布纪录片《二十度》,这是百度首次全面披露自己20年的创业历程,揭示这家企业鲜为人知的发展故事、技术演进和未来布局。

百度的技术基因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大趋势下,智能领域的技术储备能否成为百度的“第二曲线”?百度能强势回归吗?这部纪录片可能会给出一些答案。

一、启程:工程师的创业、学霸的野心

李彦宏和“搜索”的由来始于1987年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李彦宏认为他可以为国家做情报工作,但课程是与图书馆员有关的目录和文件的管理。

如今,图书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这个专业为李彦宏后来的搜索领域奠定了基础。在美国留学后,李彦宏再次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道琼斯金融系统,担任高级顾问。

金融市场每天需要更新15万条信息,用户很难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需要精准的检索技术。他设计的实时金融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pan>




从中国到美国,从图书馆到网络资讯的信息方式变革,李彦宏看到了搜索技术无限的前景。1996年李彦宏发明了“超链分析”技术,这项专利大大提升了搜索的效率,在当时的华尔街和创投圈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超链分析”指出不同文字的链接关联性不同,这也就从底层预言了:未来,不同语种搜索引擎,很可能主要技术都不相同。李彦宏在技术上的贡献是极具前瞻性的。




很快,李彦宏带着专利技术,加入了infoseek(搜信,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担任工程师,但也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并购案,infoseek被迪士尼收购。




传统产业的管理层和搜索的互联网基因格格不入,李彦宏见证了infoseek的无限风光和惨败,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这次收购的教训也成为他后来不愿意被收购、一定要自己做主的原因。他意识到: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应该让我在某些方面说了算才行,若是这样,我倒不如选择自己创业。




百度早期创业团队(左四为李彦宏)




有了创业的念头,1999年李彦宏结识了正在拍摄《走进硅谷》的徐勇,想要探寻硅谷成功的原因。制片人徐勇左右逢源,拥有硅谷创投圈深厚的人脉。




纪录片中,李彦宏重述了这次“秘密的会面”,他希望徐勇参与这个搜索梦。




邀请徐勇上门做客,李彦宏先不说是什么事情,就拿出一张NDA(保密协议),要求谈话内容不得外泄。




这举动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很难接受,而徐勇非常理解硅谷创投圈的习惯,于是什么也没说就签字了。李彦宏说出要回国创业,想请徐勇帮他融资。而徐勇选择了融资的同时加入。




融资的过程是相对轻松的,因为在搜索圈内,投资人都因为李彦宏的过往和专利认识“Robin Li”。技术男的创业旅程,正式启程。




回国后,李彦宏开始快速网罗中文搜索技术的领军人物。成为百度一号员工的北大计算机系副教授刘建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李彦宏还只是有一个想法,他就快速辞去北大公职加盟了。后面的几位员工也基本都是在北大清华BBS发帖招来的实习生。




“百度七剑客”与投资人的合影




带着对搜索技术的信仰,“百度七剑客”很快打下山头。技术壁垒让百度成立半年就迅速占领了中国80%的网站搜索技术服务市场,成为最主要的搜索技术提供商。服务对象,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新浪等门户网站。




回头看,李彦宏和马化腾都是理工男,但路线截然不同。李彦宏一开始就站在技术突破的道路上,用科技解决人和社会问题,而马化腾则是一位内敛的产品经理。




二、征途:创业者的手腕



2000年,美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百度的客户像搜狐、新浪等等都首当其冲,因公司资金承压,开始拖欠百度的款项。李彦宏意识到必须转型,从面向企业端(2B),转为面向个人用户(2C)。2001年,百度开始独立做搜索引擎,全面进入个人搜索市场。




彼时,新浪是中国最有名的门户网站之一,访问量巨大,搜索栏用的就是百度技术,但却拖欠百度的款项。于是,2002年3月12号7:20开始,在新浪进行搜索的网民都跳转到了一个网页:




“因新浪欠费,百度暂停对新浪的搜索服务,如需更好的搜索结果,请登录百度网站。”




这成为互联网历史上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同年,百度开启了“闪电计划”,即在9个月的时间里让百度中文搜索技术能全面与谷歌抗衡。对于当时的谷歌,中国仅仅是巨大无比的市场里的一部分,开发一个版本可以全球通吃,但百度全力以赴,大力提升技术。






纪录片中百度创始团队的“七剑客”之一雷鸣用了“以命相搏”一词。“闪电计划”期间,百度人几乎不眠不休。当谷歌意识到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大相径庭时,已经为时已晚。




原因其一在于搜索的内容、收录的网站百度更齐全。当时中文网页的增长速度每年是200%、300%,索引量也要增长2倍、3倍。时间越长,百度索引的中文的网页数量就更多超过谷歌。原因之二,在于百度很早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不断缩短搜索反应时间。




“闪电计划”大获成功,中国本土搜索引擎在质量上完全超越国外友商。




2004年,百度突然宣布,谷歌参与了新一轮的融资。彼时谷歌刚上市,股价猛涨,谷歌对收购中国的百度也产生极大兴趣。投资人希望百度卖身谷歌,尽快退出,落袋为安,因为当时的中国公司几乎等同于廉价。




面对巨头谷歌和投资人的施压,李彦宏始终坚持百度的价值,“百度是一个青苹果,现在还没有成熟,我们不应该卖它。”但不能无视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只能用报价周旋,为上市争取时间。既能让人家觉得你不是胡来的,又要能确定谷歌不会出这个价格。




“20亿美元的报价”,李彦宏赌对了,谷歌拒绝了这个数字。百度得以专心准备上市。从2000年成立到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百度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而且成为赴美上市第一家用了“牛卡计划”的中国公司。




20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




“牛卡计划”,是发行两种具有不同投票权的股票,用“同股不同权”来保障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投票权和控制权。这可以预防恶意收购。李彦宏和管理团队,也借此摆脱了外国资本对公司的干扰或控制,消除了谷歌恶意收购的风险。这种模式后来几乎成为惯例。




上市者不少,但保留初心却很难。在网络游戏最火爆的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投资游戏、入场自己做游戏,但李彦宏始终坚持不做游戏。“因为做游戏与我们的使命无关,我们应该放弃一些机会,那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或许外人看来百度错过了很多机会,但对于技术的信仰和专注,不仅仅是创始人的初心,它已经成为百度的基因和壁垒。




三、再启程:二次创业,企业家的转身



腾讯的产品、阿里的运营、百度的技术,中国互联网圈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百度从技术起家,又从2010年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



这个过程中,百度进行了全站式的布局,语音的识别、图像的识别、自然语言的理解、深度学习的框架,把很多东西都开源了,同时百度也持续为中国互联网技术圈输出科技人才。




这是百度的“二次创业”。人工智能跟百度的基因是天然契合的,同时也正在成为百度的第二增长曲线。搜索引擎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在不同的阶段,云、云计算、大数据,百度积累的这些核心技术,都建立在人工智能之上。




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也来自百度。这个平台叫做“飞桨”,想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者,能像使用手机的IOS,或安卓操作系统开发应用程序一样,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具体的要求。




至2020年5月,百度全球AI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其中国内专利5712件,位列中国第一。在《哈佛商业评论》全球最受关注的十大人工智能领军人物榜当中,李彦宏成为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美国《财富》也曾把百度和谷歌、微软、Facebook并称为“全球四大AI巨头”。




而对于一开头没有赶上趟的移动互联网,百度也终于后来者迎上。




技术是移动端的基础。2019年春晚一战,百度移动端应用再次强势回到公众视野。事实上,排名在前的每家互联网巨头都玩过春晚红包,而扛住了没崩盘的,只有百度一家。大年夜完成208亿次互动,成功打入下沉市场,技术和工程师传统依旧强大。2019年也成为百度的组织变革和再次创业的转折点。




很多人以为百度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但百度移动端实际渗透率依旧强势。QuestMobile于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20半年大报告》,截至2020年6月底,百度以91.2%的移动大盘渗透率,在移动互联网巨头当中位列第三,仅次于腾讯(98.7%)及阿里(97.6%),超过头条(66.7%)及快手(44.7%)。






四、新征途:智能革命的先行者



回头看,国内的大数据园区,2013年的时候全中国只有10个,到2019年年底中国有超过200个。中国的科技生态正在悄然变化,而人工智能是非常本土化、专业壁垒高的领域,吸引大量人才、资本、创业者涌入。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写道,“未来,算法和生物技术将带来人类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完成从智人到神人的物种进化。”




新的数字化时代已来,智能经济将成为最大的趋势。智能革命,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未来,但探索者早已启程,从家场景、车场景延伸到智慧城市。




智能家居上,小度目前可通过人脸、声音识别到不同的家人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小度助手(DuerOS)是中国规模最大、最活跃、最繁荣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月交互次数突破58亿次,拥有超过40000名开发者和4000多个优秀技能。




自动驾驶领域,百度Apollo面向公众开放了Robotaxi服务,长沙、沧州、重庆,北京亦庄、顺义可以通过百度App或者百度地图打到无人车。目前大概已经有10万人尝试过无人车。李彦宏预测:2025年,无人驾驶技术一定会进入规模化的商用阶段。






信息是一条延续不断的长河。李彦宏在图书管理时代,开始意识到信息和检索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百度卡位成为算法先行者;进入智能时代,百度先行布局人工智能,也是拓荒和引领。




“智能流会像今天的电流一样平静地环绕、支持着我们……彻底改变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形态。”李彦宏在《智能革命》中写道。在他看来,智能经济是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的标签。




新基建、工业4.0、5G正在加速,中国从政策层到资本、媒体、创投圈,都在大踏步进入智能物联网的时代。从人才到产业,整个生态都在变化,需要长期主义的投资,需要软硬件的协同,数百亿智能设备将被唤醒,商业前景也远超移动互联网。




对于人工智能有探索,有争议,有讨论,不乏有恐惧,就像曾经人们恐惧电力。但最终,电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革命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新世界?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智的,在探索中寻找方向,才能更深地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定义未来世界。




中国互联网前20年,是创业者、程序员们的埋头追赶;未来10年,将需要更多高水准人才,在世界范围的博弈和引领。无论在人性或技术上,中国创业者、技术人才都更有自信去拓荒,寻找新的火种。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时代,需要在科技和人文的边界上去探索未来。




谨以此文,向所有在尖端科技上拓展人类边界的工程师、创业者致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