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4.75亿公里,中国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号”成功实现绕火星飞行任务,按计划实施“绕、走、巡”火星探测任务,不断刷新中国已经飙升9天的高度;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试验样机以时速600公里的速度成功试运行,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实力诠释了中国越来越快的速度;
下潜10909米,可搭载一艘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号”与三人同时下潜,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主创新的深度;
…………
“十三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标志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国家的锐利武器,国家靠实力,企业靠实力取胜,人民生活靠实力。中国一定要强大,中国人民一定要生活好,一定要技术强。”五年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59.5%,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的旋律汹涌澎湃。中国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人民为不断涌现的重大创新成果感到自豪。“嫦娥”探月、“北斗”联网、“神舟”飞天、“田燕”空中巡逻、“震龙”入海、“吉隆”撞水.出现了一批“国家重量级人物”;在铁基超导、量子信息、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明显加强——
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量子科技领域的好消息再次传出。量子计算原型“九章”问世,只用了200秒就解出了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6亿年。这一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新河说:“近年来,我国在量子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基础研究。”
五年来,中国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在科学仪器磁约束核聚变多项实验取得突破,建成使用“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和散裂中子源,不断提升中国原始创新能力。
这是一张令人难忘的照片。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佛堂群山环绕,被称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静静地矗立着。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2016年9月25日开放以来,田燕已经发现了279颗脉冲星,是同期世界上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的两倍多。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主开关,是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十三五”以来,我国把基础研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21万亿元,基础研究支出翻了一番多,2019年达到1336亿元。从“0到1”的突破越来越多,科技实力逐渐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走向系统能力的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取得新进展——
什么是bac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产计算机的一些核心部件具有可替代性,C919飞机首飞成功,龙雪-2首次南极航行,“田坤”首次海试,悟空、墨子、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这些令人振奋的成就表明了中国实现科技自立的决心和信心。
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ont-size:15px;">5G通话、4K面板、高清摄像头、麦克风阵列……春节期间,广东深圳一家火锅店的“云包间”火了。在这里,顾客可与亲友在线同屏、远程互动,超低的音画时延甚至比眨眼的时间更短。这份“云上团圆”的独特体验,大部分源自“中国创造”。“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重大专项引领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在超大容量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领域,我们5年内6次实现世界领先,由‘十二五’末的T级容量跃升至如今的P比特级超大容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5G、高端光电子、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均有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5年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带动下,我国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整机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5G成功商用,建成基站71.8万个,全球占比近七成;一批高端机床装备研制成功;掌握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世界领先;自主研发235个新药……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相继问世,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添薪助力。
科技有力支撑产业升级——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表示,2016年以来,联想集团已帮助50余家中小型部件制造商进行智能化改造,还为上百家大型制造企业提供数据智能解决方案。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我国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跻身世界前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应用。接续换挡的发展动能、迭代成长的科学技术、蓬勃兴旺的创新创造,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经济增长的新天地。2016—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国科技创新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正逐步建立起来。”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不仅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还应该主动在基础研究、基础技术和底层创新上下硬功夫。
5年来,我国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2019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6921.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4%,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22.5万家。2020年,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共2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2.2万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科技,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
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
“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揽子真招、实招、硬招掷地有声。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形成了从法律、政策、措施到行动的完整落实体系,进一步释放了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力。”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这样总结“十三五”科技体制改革“成绩单”。
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填表少了、审批快了、跑腿少了,报销简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宏伟说,自从经费调整审批权下放,再也不用把大量精力放在经费预算和报销上,有更多时间做育种研究。
改进经费管理,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5年来,我国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设立经费“包干制”试点等措施赢得科研人员好评。
改革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不再“唯论文”。5年来,我国稳步推进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逐步建立起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5年来,我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44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
创新创业加速聚集,科技创富效应明显——
“知识更加值钱。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科研人员最多能获得九成左右的成果转化收益。我们学院不少计算机专利通过企业实现了转化,大家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更高了。”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表示。
“十三五”时期,我国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深入实施,涌现出一大批超亿元的成果转化案例,让科研人员也能“名利双收”。2019年,全国技术交易市场超过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迈向2万亿元台阶,是2012年的3.5倍。
5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新生态,创新创业政策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有效促进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步伐加快。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勇攀高峰,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书写更加恢弘的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