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小康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回顾
黄冈新闻网记者杨辉通讯员程君
10月11日早上不到6点,红安县二城镇广山岗村翠红林养殖合作社46岁的法定代表人起床,撒上鸡食,拿起鸡蛋,将一箱箱新鲜土鸡蛋送出村外。
精准扶贫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年多以前,韩见弘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贫困家庭;在政策的支持下,他创办了养殖合作社,土鸡蛋年销售收入达到60万元,不仅使自己脱贫,还带动村里32户贫困户脱贫。
从贫困户到富领导,韩见弘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好日子到头了。”
扎实的文字是基础,干巴巴的文字是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工业企业由小变大,企业质量由弱变强,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五年来,我们坚持“两变四用”,实施“十万条”,拓展了强农惠农富农之路,延续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黄金时期,使农业大城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五年来,黄冈城镇化年均增速居全省前列,留下艾湖公园、白潭湖片区、黄冈长江大桥等一批城市名片闪耀舞台,使黄冈兴城上升到新高度。
五年来,“兴文”战略坚定实施,“N分钟文化圈”和四大节庆活动精彩纷呈;“中国书法之城”“中国诗歌之城”“中国东坡文化名城”相继获奖。
意气风发的小康之路。今年7月,省委领导深入英山、罗田暗访调研。报告指出,即使在贫瘠的山区,黄冈基层干部群众也精神饱满。“他们都表达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他们都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政策关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小康生活指日可待,幸福可期。”
“双强双兴” 步履铿锵
黄冈是文化古城、农业大市、革命老区。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黄冈集中力量突围。
2013年4月15日,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双强双兴”发展重点,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导和推动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战略、新路径。
没有农民不稳定,没有工作不富裕。黄冈是一个农业大城市,也是一个工业大城市。
坚持主体培育。五年来,全市聚焦资本运营和两业融合,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星河、宏源医药、明来科技等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比亚纺织、吴锐生物、天风科技等357家公司在四板上市。
以信息化示范为引领,23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两业融合示范企业,41家企业被评为全市两业融合示范企业。中粮粮油、伊利乳业、李时珍药业、中和粮油、宏源药业等重点企业。迅速成长为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坚持创新发展。全市有清华大学的企业478家,
pan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447792" qid="6527564617688814855" mention-index="0">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80多所高校开展技术对接,对接合作项目70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不仅要大,而且要强!
2012年6月26日,时任市长的刘雪荣在武穴召开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上,以富有时代特征的视野谋划黄冈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科学路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
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了加快推进“个十百千”工程的决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产业总产值过千亿元。
5年来,大批农业加工项目纷纷落户黄冈,累计签约农业招商项目403个,签约资金额度达181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3亿元。其中不乏晨鸣纸业、中粮粮油、襄大农牧、索菲亚家居等重量级行业龙头。
短短数年间,黄冈东坡粮油集团、湖北五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省“10强50佳”龙头企业。湖北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相继挂牌新三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7700家,同比增长23.5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2家,市级244家;全市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938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64家。
“兴城”搅活一池春水。
一湖,提升古城之美。作为“民生欠账工程”的遗爱湖,投资近20亿元,目前已建成10个景点,开放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从一片荒湖废墟中起步,摇身一变为湖北境内十大最美湖泊之一、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引以为傲的黄冈城市名片。
一桥,打通发展之路。2014年6月18日,老区人民翘首企盼的武冈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市民乘坐高铁到达武汉火车站一站式换乘可达全国各地,这让黄冈彻底融入全国交通大枢纽。
一区,托起黄冈之梦。曾经的荒寂渔区——黄冈白潭湖片区,已耸立为一座现代化新城。25座桥梁、27条主次干道、4个还建小区等项目全面铺开,先后累计完成63亿元投资;市体育馆、中职园、鄂东医疗中心、黄州中学、碧桂园等5大标志建筑相继投建;市综合馆、大光华国际学校等重大亿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黄冈,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
5年来,“兴文”战略的坚定推行,“文化繁荣”梦想的铿锵绽放,:黄冈原创黄梅戏,7次进京、8上央视春晚,走进宝岛台湾,走向国际舞台;黄冈制造影视,叫响全国,获得2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个华表奖、1个金鸡奖;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5年来,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响彻全市:美轮美奂的遗爱湖公园,金碧辉煌的黄梅戏大剧院,气势恢宏的黄冈博物馆,游人如织的东坡外滩,有史以来第一所老年大学竣工,第一座美术馆“黄冈市遗爱湖美术馆”开馆;新黄冈艺校投入使用……文化软实力正成为老区振兴的硬支撑,文化力量澎湃出振兴大别山的铿锵足音。
硬招实策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黄冈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地区,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34万人,贫困村892个。百万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难的群体,也是最不能落下的群体。
2015年下半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启动以来,全市40多名市级领导带队,抽调选派驻村干部13463人,组建4051个扶贫工作队,向全市892个贫困村、433个后进村、175个难点村选派了1351名驻村第一书记,组织78401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73844户、779035人,不脱贫不脱钩。
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面对难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拿出了硬招实策和“真金白银”:
——挖穷根。全市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8.6亿元,按照“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精选2209家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90858户、268270人。筑牢产业扶贫市场主体帮带、干部结对帮扶、光伏扶贫、政府公益岗位四道保障网。
——挪穷窝。经过多轮精准识别,我市“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总规模调整为38045户72522人,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入住18180户32802人,已完成总计划的47.8%,完成总投资26.7亿元。
——治穷病。7部门联合出台健康扶贫政策性文件,为贫困户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和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全市贫困人口住院费用5万元以内报销90%、5000元封顶,“一站式”结算服务的医疗救助新模式,从制度层面阻却贫困户“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传递。
——兜穷底。截至9月底,全市共对8.87万户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2.71亿元,对5.68万人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3.04亿元。临时救助1.74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990.6万元。
——斩穷根。截至9月底,全市共资助学生19.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3.08亿元。红安、蕲春、武穴、黄梅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免费乘坐校车;罗田、英山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非寄宿生纳入“一补”资助;麻城、红安设立了建档立卡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
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底,全市实现55.18万贫困人口脱贫,46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5%。全省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我市居第6位;全省37个贫困县(市、区)扶贫实绩考核,我市5个国贫县有3个为A等,2个为B等;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我市8个县市进入A级,2个为B级。我市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民生福祉写满账单
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位于城中的遗爱湖,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荆棘密布,荒草丛生……居民痛心疾首:“再不治理,遗爱湖就会成为臭湖、死湖。”
2006年8月,市委作出决定:启动遗爱湖综合治理工程。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和建设,一湖死水变明珠。如今这5平方公里水域和陆地上,以苏东坡诗词命名的“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一蓑烟雨、大洲竹影”等12个景区卓然而立,遗爱湖公园相继获评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在黄冈市民心中,遗爱湖公园是德政之作,是最大最美的民生工程。
民生决定目的,全面小康,内涵丰富,一定要落地于群众的获得感上。5年间,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解决了一批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张张沉甸甸的“幸福账单”,传递着市委市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和执著的民生担当,装点着全市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梦”——
就业是民生之本。连续12年举办“春风行动”,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业。仅2016年举办大型招聘会110多场次,带动本地就业人数12万多人。
政策驱动,就业创业。全市推行“个十百千万”大学生创业计划:1个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年评选10名创业精英,扶持100个优秀创业团队,吸引1000名大学生创业,带动10000人就业。市县两级已建创业孵化基地15个,入驻创业企业628家。
社保是民生之依。近10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到596.6万人次。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7.9万人、132.9万人、21.4万人、32.4万人、20.9万人。得益于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513.7万城乡居民告别养老保障“真空地带”。
安居是民生之需。“十二五”,全市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4.29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0.18万户,累计配租(售)各类保障性住房3.66万套。
健康是民生之重。10年间,670万人次、99.8%参合率,新农合惠及全市参保农民。5年来,人均年新农合筹资水平较“十一五”末提高240元,政策内报销比例提高14.1%,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7.7万人次、2.8亿元。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就医政策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和70%。
教育是民生之基。25亿元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完成校舍安全、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校舍、义务教育标准化、“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周转房等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和改造;投入1.3亿元、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6个月建成黄州中学;投资3500万元,270天扩建东坡小学,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刷新“黄冈教育速度”。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连续12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规模达7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