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业课 创业懂得了什么

捧着奖杯,董震杰回忆起自己放弃在墨尔本大学学习,选择在中国学习水稻种植的决定。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决赛中,董震杰的作品《盘种餐——一体化高效秧盘开创者》获得金牌。他工作的扬州大学获得2金1银3铜,获得“优胜杯”。

“近年来,扬州大学构建了‘三通、三融合、四位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用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一流人才,成就了大学生的梦想之路。”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2017年以来,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实现了创新创业领域国家荣誉的“大满贯”。

精耕“双创”沃土 催发生根萌芽

曹是扬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17级本科生。今年9月,他用3个专利授权证书换取6.5个奖励学分,免修3门通识课程。

如何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享受最大的政策“红利”?弹性学制、奖励创新成果的学分制、创新创业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的“务实举措”陆续落地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王介绍,早在2001年,学校就出台文件,以奖励学分的形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之后陆续推出《扬州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2个学分,“专创融合”课程2个学分;落实《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明确两学分学科创新实践要求.

通过“组合拳”,扬州大学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并在工作机制、制度和孵化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近年来,学校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3门,出版创新创业教材12本,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700余人。

在扬州大学扬子江校区大学生创业园,江苏省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张志鹏设立的“梦想吧”创客空间,成为创客的“梦想加油站”。在过去的五年里,张志鹏带领团队服务了13000多名年轻创作者,指导和帮助了136个大学生创业项目。

为鼓励更多“张志鹏人”投资创业,扬州大学设立了占地91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占地2.4万多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入驻125家制造企业,创造产值过亿元。学校还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合作,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00个。

广育“双创良苗” 助力拔节孕穗

“进入大一后,我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实验室成了我梦想的起点。”董震杰的导师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年轻教师姜敏。

自2014年起,扬州大学农学院对所有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由一名导师带领两三名本科生,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在本科生中,我们实现了科技项目和科技导师两个‘全覆盖’,努力为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架起‘高阶梯’。”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说。

2016年起,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黎明计划”,送走了所有本科生

2004年以来,扬州大学共设立大学生双创项目9300余个,学院级项目由2004年的63个增加到2020年的1088个。资助项目涵盖所有学科和专业。

“学校始终坚持“学有所用、用有所适地”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科引领作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践路径。”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目前,扬州大学拥有7个ESI前1%学科和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

r />

比赛不是目的 育人才是根本


蒋金杏是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由她牵头的项目《“土壤医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土壤治理专家》在2020年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


2017年,蒋金杏和团队在江苏宿迁开展实践时,发现不少农户的大棚土壤“得了病”,有的连种三季蔬菜都颗粒无收。团队立即将土壤带回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硝酸根含量严重超标。经过会诊和试验,团队用一个半月对土壤“对症下药”,农户的大棚终于长出了蔬菜。


3年来,蒋金杏团队的足迹遍布苏、皖、赣、黔等地,累计指导修复土壤24000余亩,帮扶农户5000多户,已开设10个线下分诊所、1个智慧诊疗中心。


“比赛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我们希望依托学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团队指导老师、扬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带头人钱晓晴教授说。


在钱晓晴看来,“土壤医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成为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形成了覆盖本硕博共70余人的运营团队,拥有指导教师21人。200多名学生先后在“土壤医院”实习、实践,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45项。不久前,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土壤医院》被认定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在创新创业融汇、专业创业融合、学科交叉融通的过程中,精于科研的导师、乐于奉献的辅导员和勤于追梦的青年学生,缺一不可。”扬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说。


目前,蒋金杏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关于未来,她信心满满:“挑战之路才刚刚开始,通向科学塔尖的梦想正召唤我们勇往直前。”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锡平 虞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