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网络平台发起“2021年全国人大青年期待”调查。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关注今年的全国人大,90.8%的受访者关注90后。他们对今年的全国人大有什么担忧和期待?
就业和教育是受访青年最期待的两会议题
2020届毕业生小星(化名)还在找工作。她觉得招聘平台很多,就业信息很复杂。学生可能很难识别招聘信息。对于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关注了就业保障相关问题,“希望有一个更权威的招聘信息平台,节约求职成本,管理好招聘企业,降低求职者被欺骗的风险”。
某大学博士生刘强(化名)认为,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依然明显,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会影响就业、婚姻、恋爱等一系列问题”。
学习、就业、发展.这些年轻人关心的事情是今年NPC和CPPCC代表关心的话题。
青年期待议题怎么“破”?
1.新“零工时代”灵活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开拓就业机会,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
所谓“非全日制用工”,就是员工以灵活的方式为企业服务。在劳动关系方面,员工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企业提供服务。这种容量大、出入境门槛低、灵活性强的就业模式,成为全民就业的“蓄水池”和“缓冲器”。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依托互联网选择新的就业形式,包括电商物流、网上送餐、网上租车、直播、网络文学、自媒体等。
而年轻人已经成为“零工经济”时代的主力军。据相关企业统计,滴滴平台司机平均年龄为37岁。外卖平台上的饥饿骑手更年轻,平均年龄31岁,其中90后骑手占比47%,95后增长最快。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12000名2000后大学生开始兼职送外卖。此外,还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做直播,拍视频,设计密室.
2.鼓励到农村就业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然而,每年有近70%的专业院校农业类毕业生转行到非农产业,导致人才流失。
刘永好认为,要留住人才,就要加快培育“新农民”。他建议,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应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工作,采取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三年的办法,缩小与城市就业的收入差距,培养更多农村科技人才,促进农业技术更好发展。
3.踏实走好每一步
鉴于不少网友反馈文科生“找工作难”,为毕业季苦恼,
"15942143" qid="6605800904840975623" mention-index="0">朱广权和杨禹也在直播中为大家支招。杨禹以亲身经历向网友讲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毕业做的是打算盘、数钱的工作,后来做新闻才发现,曾经的岗位锤炼了自己严谨的习惯。脚踏实地,路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没有一步是虚度。所以,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要你学有所长,就能自力更生,大家一定不要妄自菲薄。
4.弱化标签化 提升公平性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一直很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话题。为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焦新安建议,要限制用人单位在招才引智时强调应聘者的身份、学校、地域等条件门槛,鼓励用人单位理性看待名校身份带来的光环效应,鼓励公平竞争、机会均等,让每个毕业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青年才俊搭梯架桥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一席话,获赞无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把培养人才视为“科学生命的延续”,把学生超越自己当作最幸福的事情,带出了300多名硕士博士,被称为“人梯院长”。建校12年,云南丽江华坪女高10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上大学。佳绩频出之时,校长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说:“听到学生们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我觉得值了。”上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

正是有这么多为青年才俊搭梯架桥的教育家,有这么多为当代青年就业教育做保障的好政策,有这么多对青年期待声音的认真回馈落实,今天的青年才拥有了更大的舞台,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时代向前,青年向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青春。
时代托举起青年,青年也定不会辜负时代!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沙斯媛 综合 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