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促进园外景图。
本报红网时刻7月12日讯讯(通讯员匡坤红、刘冰倩)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企业孵化器”的责任。早在1999年,株洲高新区就有了株洲第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今,株洲高新区的“企业孵化器”模式,不仅帮助新区企业家培育自己的世界,还成功走出去。其运营平台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家跨区域走出去的国有企业,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株洲高新区的影响力。
“企业孵化器”起步早 积累丰富运作模式
株洲高新区“企业孵化器”历史悠久。早在1999年底,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就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04年,作为株洲首家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促进园由株洲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简称“高新企业”)运营,2016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促进园聚集了100多家中小企业在这里创业直至毕业。
明星代表中有湖南中普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瑞邦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华信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湖南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时,株洲高新区也在不断丰富“企业孵化器”的内涵。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扩大自身孵化资源,提升孵化能力。通过与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孵化服务。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还成立了科技服务部,为孵化企业提供一系列科技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李国伟表示:“科技服务部是专门为孵化企业的政策申报、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技服务需求而设立的。”科技服务部自去年初成立以来,不仅帮助园区56家企业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立项等工作,还成功申请了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研究撰写了《株洲市孵化器行业发展和政策研究调研报告》等。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孵化器”经验,累计引进企业300多家,支持孵化项目32个,涉及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如今,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的“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湖南省国有孵化器的标杆,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李国伟介绍:“用专业知识提升公司自身造血能力。”
走出去 帮助多地市孵化器升级
2014年,“大众创新创业”国家重大部署提出后,全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设立企业孵化器,培育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孵化器如何运营,后起的“企业孵化器”如何避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沿海和一线城市的许多“企业孵化器”已经运作得非常成功,但这些“孵化器”与省内县级市“不落地”,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国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模式得到了省科技厅的认可,使株洲高新区走出去成为“企业孵化器”的模式更有可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对外咨询业务正式启动,园区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整体打包。在株洲市、醴陵、衡阳等周边地区,找到合适的园区项目,输出园区综合运营服务。通过复制和拓展“企业孵化器”的业务,高新技术企业逐渐摆脱对区域资源的依赖,走向市场竞争。先后承接了周楠工业园区、娄底高新区孵化器、衡阳高新区孵化器、园区代理运营、咨询服务等国外孵化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依托自身国家级孵化器品牌优势和服务渗透能力,全力探索、打磨、设计服务产品,实现服务模式输出。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助力娄底高新区孵化器创建省级孵化器;2019年,他成功与衡阳高新区管委会签约,帮助他创建省级孵化器;2020年成功与桃园经济开发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咨询服务协议,帮助其建立国家级孵化器。
诊断再出“良方” 模式“嫁接”效果佳
在株洲高新区推广“企业孵化器”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
粘贴。高科企业产业运营部部长高卫岸介绍:“梳理挖掘当地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团队为主,在我们的服务期到期后,对方也能独当一面,运营‘企业孵化器’。” 李国伟介绍,除此之外,株洲高新区还将尝试成功的科技银行、企业家联合会、科技服务等模式,都会逐步推广到县一级。对于孵化企业来说,缺钱是普遍现象,株洲高新区实施的科技银行、股权融资模式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企业家联合会,是一个纯公益的组织,把企业家和创业者聚集在这个组织里,能互通有无,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还能密切企业之间的感情。
“对于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申报,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和申报体系。这些经验和体系对当地筹备‘企业孵化器’的地区而言,非常宝贵,它能减少试错的时间,提高申报成功率。”高科企业总经理刘飞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