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符合质粒特征的是,创业好时代符合什么特征

受广州市天河区科学工业和信息化局委托,南方都市报“天河优创”课题组与杜南大数据研究院从今年7月开始,对天河区2019年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第三方媒体的角度深入解读了天河区科技创新载体的成长趋势。

新成立的专业创新载体等特点

经过四个多月的时间,课题组收集分析了天河区100多家创新载体的数万条数据。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50家具有双重创新意义的创新载体。其中,44家创新载体被授予“天河优创”试点创新载体、先锋创新载体、前沿创新载体等荣誉称号。

随着调研的深入,今年课题组还聚焦创新载体的服务能力、培育绩效、国际化程度和港澳特色,评选出“专业创新载体”、“国际化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和“粤港澳科技企业创新平台”。这是“天河优创”今年新增的特色榜单,共有6家创新载体获此殊荣。其中,广电云平广场5G产业园、金瑛农业孵化器获评“专业创新载体”,Brinc国际创投孵化器、奇科联创国际社区获评“国际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广州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及TIMETABLE精品联合办公空间获评“粤港澳科技企业创新平台”。

2018-2019年,“天河优创”创新载体获奖100余次。其中,2018年共有60家创新载体在“天河优创”评价体系中表现突出,首次推出的“网上名人”创新载体评价吸引近30万人在5天内参与线上投票。2019年,48家创新载体获得试点、先锋、前沿创新载体荣誉称号,44家创新载体获得“时代创造咖啡”称号。后者包括最先被评价的“一街一园一品”空间。从全区21条街道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载体,为街道创新树立标杆,共同参与打造天河“大孵化器”战略。

天河区推出政策助力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

根据今年11月发布的《广州市天河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天河区将采取第一年遴选、第二年政策资金支持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特色榜单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商、创新载体的政策支持力度。

自2018年以来,今年已是“天河优创”的第三年,课题组数据库已存放数据10多万条。经过三年的发展,“天河优创”评估结果已成为天河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绩效评估奖励、入驻企业租金补贴、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孵化、政府服务资源配置等政策相匹配。为创新载体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推动孵化繁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活动期间,天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天河区国家级孵化器、创意空间数量翻了3倍,创新载体总量增长了7倍。目前,天河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7家,承载全区852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孵化培育服务。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天河区孵化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间5家,新增量分别占全市的40%和55%,累计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8家,占全市30%。


报告聚焦


三年数据对比 纵向剖析天河创新载体发展趋势


一年一度重磅推出的“天河优创”科技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报告深受关注。今年百余家次科技创新载体参与评价,至今,“天河优创”数据库中已经沉淀了超过十万条数据。课题组对比三年数据,在纵向维度分析创新载体的发展趋势。


此外,课题组从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创新载体产业集群、党建引领产业孵化、广州软件谷深调研、创新载体“荷尖”企业等五个维度展开调研,展现天河区科技创新的特色亮点,形成了五大分报告。论坛上,课题组对报告进行了深度解读。


孵化器单位面积内企业数量、收入“三连涨”


孵化器内平均每1000平方米约有5.2家企业,与前两年相比发展稳定,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单位面积企业收入方面,情况更为喜人。2019年孵化器内平均每平方米的企业收入(孵化器内企业总收入/孵化总面积)为5.44万元,是2018年的3.9倍,坐实了天河的标签——寸土寸金、高质量发展。


其中,智汇Park创业服务中心、PCI·未来社区、万鹏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等11家孵化器2019年企业总收入超过了10亿元。这些园区多数以数字音乐、游戏动漫、电子竞技、创意设计为主导产业。这与天河区主导产业相互吻合。


众创空间对项目的投资趋势是“广撒网”


超过九成的众创空间自有、共建或引进种子资金或孵化资金,资金总规模超37亿元。2019年,244个团队(企业)获得投融资共计2.84亿元。获得投融资团队(企业)的数量和获得投融资总额均比去年有所增长。但每个团队(企业)获得平均投融资额较2018年有所回落,为116.45万元。众创空间中对于项目的投资趋势是“广撒网”,资金分散。


相对众创空间,孵化器的融资效果较好。2019年,参评孵化器中130家在孵企业获得投融资,总额为4.25亿元,其平均获得的投融资额为351.37万元,为2018年的1.1倍。


产业资源、国际资源连接度双升


从三年的数据来看,天河区孵化器积极开拓合作资源,提高专业度同时扩大其影响力。从各类型交流合作来看,孵化器中,引入国际和港澳台企业(团队)数量及获国际和港澳台投资的入驻企业(团队)数量是2018年的2.3倍,天河区孵化器国际和港澳台元素越来越凸显。


众创空间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与500强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引入相关背景团队(企业)的数量均呈攀升趋势。


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平均每天上演6场创业活动


数据显示,2019年,天河区创新载体累计举办创业类活动2435场。平均下来,每天都有超6场创业活动如火如荼地上演。90%以上的创新载体采取创业资助、带薪实习等方式吸引人才见习创业或实习。课题组建议打造政府、市场、高校和创业者“四位一体”的协作共同体,搭建良好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增加创业实践环节;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吸收就业劳动力主力军的作用。


广州软件谷深调研——用好产业基础,整合多方资源


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广州软件谷有着产业基础雄厚、人才储备充足、营商环境良好、企业重视研发等优势,但在发展龙头企业、吸引高端人才、产业园区管理、政策细则落地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课题组建议广州软件谷发展方向更加聚焦,争取国家级项目试点;整合多方资源,“搭台”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跳出传统奖励思维,以资本杠杆撬动更多助力。


创新载体“荷尖”企业——近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50%以上


“荷尖”企业指创新载体中的优秀创新企业。调研发现,接近一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95%以上“荷尖”企业拥有自主专利,表明“荷尖”企业重视研发和知识产权。但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通过PCI申请的国际专利。课题组建议,企业不仅要注重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的保护,也要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实科技自立自强。


创业载体产业集群——串联起“双创微笑曲线”


五山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科韵路双创走廊集聚区、天河智慧城产业孵化集聚区几大创新载体集聚区,在天河区的版图中串联出“双创微笑曲线”。课题组调研后建议,完善支持创新载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围绕“双创”全链条为创新载体扩容;再者是聚焦主导和新兴产业领域,引导创新载体往专业化、集群化发展。


党建引领产业孵化——党建孵化、产业孵化深度融合


天河区创新载体的党建工作与产业孵化有机融合,创新载体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注重“政企互动”,并带动企业参与党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党建引领成为助推“双创”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课题组建议,下一步要填补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的“空白点”,强化“政企互动”,建好用活党建服务阵地,促进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圆桌论道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载体要提升软性服务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叠加2020年疫情影响,创新载体的转型和发展值得思考。


论坛邀请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欧江波、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何静、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秘书长王雪峰、广州市怡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吴月璐、广州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咏东等嘉宾围绕“创新载体如何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讨论。


天河区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要“树标提质”


何静表示,广东省创新载体数量已经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疫情期间,广东省创新载体也在减租惠企、落实“六稳”“六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共为企业减免租金1.5亿元。


天河区的创新载体发展态势在全省及全市居领先地位。“天河区创新载体发展后劲很足,呈现出专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特点。”王雪峰总结。


目前,天河区创新载体超过200家,达到全市的30%以上,并有国家级孵化器8家,其中2019年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4家。11月,天河发布《广州市天河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新落户软件企业三年累计最高奖励1.5亿元。


与此同时,天河区的创新载体还处在“扩容、树标、提质”期,正面临许多挑战。王雪峰认为,目前天河区创新载体主要提供的仍是基础性服务,在产业链整合、连接方面还显得不足,创新载体仍需“再细分、再垂直、再专业”。


何静指出,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一个要素的短缺就可能导致创业失败。目前,不少孵化器内企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小企业。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孵化器培育在孵企业、毕业企业将有明显推动作用。


吴月璐则认为,加强早期规划,使园区内企业形成上下游关联、大小融通的格局,是提升园区企业质量和整体产值的关键。


对标国内国际一流 打造创新载体“软实力”


新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欧江波指出,新经济的本质是人才与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载体在培育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生态当中起重要作用。


何静有着类似观点:“数字经济是人的创新,要求高素质、创意型人才的集聚。”她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创新载体要注重软实力的打造,包括园区建设品位、服务团队的实力。创新载体应该从基础的空间服务慢慢转换,嵌入到企业的生长链条中。同时,要在比如创业导师数量、投融资基金总额等方面补足短板。


作为园区运营方代表,吴月璐认为,软性服务更应该体现在完善园区产业链发展上。“了解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抓好方向定位,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这样才能获得企业的信赖,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她表示。


广州新仕诚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咏东也认为,科技创新企业选择园区,是因为配套服务的多样。但仍面临服务同质化的问题,创新载体高质量发展要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并在专业细分,寻找差异化。“作为创新载体,希望和企业做合作伙伴,共同成长,达到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河应该对标全国范围内的先进地区。“欧江波则认为,创新载体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改善服务,听取进驻企业和年轻人的意见。但提升服务不仅是创新载体的责任,政府也责无旁贷,比如,可进一步提高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可考虑在创新载体集聚区域配置公共租赁公寓等。


王雪峰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天河应该对标国内一流的区域,放眼国际。此外,创新载体要和数字经济结合,可以尝试和所在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国际成果转化基地将企业和科技成果进行对接,鼓励企业做内部孵化。


01-03版: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莫郅骅 王美苏 蒋模婷


实习生 高明月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