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图源视觉中国
盛夏,位于汶川县岷江河谷西岸涠洲镇礼县村,平均海拔1400米。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该村绿色、酥脆、香甜,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今年,村里600多亩青脆李子大丰收。“走进直播间的亲爱的朋友们,它背后青翠挺拔的李园是我们汶川的‘三宝’之一,即将大批量上市。欢迎义乌人下单,我们会优先发货。”7月下旬,义乌、汶川两地供销系统组织的直播送餐活动在韶山村青红脆李园举行。
“什么价格?”“邮寄?”“怎么拍?”.汶川“一”结直播房在的在线人数显示,两地消费者约有11.68万人,粉丝不断刷屏提问,准备的8000个脆李子也被抢购一空。这只是义乌“党建电商”模式助力汶川农特产品销售的一个缩影。
用“义乌的能力”补充“汶川的需求”。两地合作以来,义乌充分发挥世界“小商品之都”优势,结合汶川实际需求,按照“党建电商”帮扶模式,通过电商模式输出、电商知识技术培训、共建电商教育体系、开设线下和线下汶川馆等方式。为地方党建、人才培育、氛围营造、产业升级、服务优化等量身定制了“五大工程”。促进局部造血。
目前,“党建电商”的春风已经在汶川炸成了千家万户。
“云”上直播带货 助力“川味出山”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具有“南湿北干”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近年来,汶川县委、政府提出了“南林北果”的农业发展思路,其中“北果”是指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合称“汶川三宝”,也是带领汶川人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韶山村、麦迪村、李越村、曾波村是当地青脆李的主要种植区之一,海拔跨度大。青脆李的成熟期为7月初至8月底。但由于种植区域位于半山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娇嫩嫩的青脆李很难走出大山。当地村民大多靠“马路摊”和“旅游消费”解决销售。为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义乌通过“义乌销售(售前)、汶川发货”与“线上线下”汶川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帮助当地农特产品销售。
“受疫情影响,前来采摘和购买青脆李子的消费者和商贩越来越少。此外,山陡路陡,青脆李子价格波动较大。”在果实成熟的季节,汶川的一个种着青红脆李的农民陈俊峰行色匆匆,但一场直播让他看到了希望。
“这一次,得益于义乌和汶川的供销部门,举办了直播送餐活动,效果非常好。家里那15000公斤脆李子一下子就卖了。”看到购物车里的订单被义乌市民抢购一空,陈俊峰欣喜若狂。这是汶川特色农产品通过义乌电商资源的又一次销售,有效盘活了汶川的农产品资源,助力“四川风情出山”。
“虽然这些订单都是冷链配送,增加了运输成本,但却减少了脆梅从枝头到舌尖的运输时间,最大程度保证了这款‘汶川甜’的新鲜度。”告诉记者,借助义乌电商和物流资源优势,共将8000份、1.5万斤青脆李子运往义乌,不仅解决了水果销售难的问题,还帮助村里的农民拓宽了销路,增加了收入。
葡萄酒
义乌是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全球布局的市场优势是义乌最大的优势。市场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拓展汶川产品销售渠道,该组投资40万元在副食品市场三楼设立汶川馆,力争将土特产品带入义乌市场销售版图,向世界推广汶川特色产品。
"汶川平均海拔两公里,出产高原、生态、有机产品."据汶川馆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汶川馆是东西部合作的具体举措,也是全国首个异地共建的汶川农产品特色馆。自2018年9月16日开业以来,阿坝州、汶川县先后引进高山牦牛奶粉、牛肉干、沙棘果汁、樱桃果汁、腊肉制品等100多种特色农副产品,与汶川70多家个体经销商、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红原牦牛奶粉、牛肉干、樱桃汁、青稞制品最畅销。2019年10月,汶川馆成功进入政采云平台和19种汶川特色农副产品
产品上架,进一步了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设立汶川馆,来自汶川县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义乌市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汶川馆不仅成为汶川农副产品的销售窗口,也成了汶川重要形象展示窗口。
电商人才培育 “授以鱼,授以渔”
汶川发展电商,人才是关键一环。然而对于汶川来说,义乌对口帮扶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期限内,尽可能把义乌电商人才培育体系复制到汶川“生根发芽”,成了两地有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实现‘精准帮扶’,把义乌电商人才培育体系的优势植入当地是关键。”市场发展委电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义乌汶川两地结对以来,在两地电商主管部门的牵线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阿坝师范学院、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按照电商班-电商专业的步骤共建电商学院,为汶川构建“造血式”电商人才培育体系。
7月下旬,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一行,来到被汶川各族群众誉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阿坝师范学院探访。此时,学校已经放假多日,但汶川电商学院院长向昌成还坚守在校区,指导学生李昌磊、蔡万瑶帮助当地种植户销售青脆李和蜂蜜。“在义乌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电商学院于2019年9月开始招生,规模为30人,并孵化成立了川藏味道农特电商工作室、新视界视觉营销工作室、直播电商工作室、阿坝跨境电商运营工作室等。”向昌成激动地告诉记者,自电商学院成立以来,学生们就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土特产品,成果斐然,特别在去年汶川8·20洪水灾害后,由于交通中断农产品滞销,学生创业团队帮助7个高山村,销售红脆李近7万斤,及时解决了汶川果农的燃眉之急。
在汶川播下一颗电商人才的“种子”,就可能带出一批电商、带富一片。汶川电商学院建设过程中,义乌不仅出资用于硬件建设,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先后12次派教师团队赴汶川,参与师资培育、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训室和创业园建设、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同时邀请创业孵化班的学生到义乌游学,发挥义乌优势,为汶川培养电商人才、发展教育,助推智力支持。
受疫情影响,如何把车厘子、茶叶等农特产品销售出去成了汶川种植户的头等大事。5月初,阿坝师范学院电商学院的师生就忙开了,他们深入汶川田间地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启动电商公益项目,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
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村是阿坝师范学院对口帮扶村,听说今年村里建了茶厂、购买了制茶设备,但产品没有包装,也没有销售渠道,电商学院师生迅速行动,确定了茶叶商标、完成了包装设计,深入茶园拍摄和整理素材,精心设计详情页、装修网店并正式启动了线上销售。师生们还在国务院扶贫办推荐的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完成注册,推荐的汶川4项产品顺利通过平台产品目录,其中2项待售。
“按照上个月制定的销售计划,大家还需加把劲,在各大平台上多发一点信息。”拿着一沓数据表格的李昌磊,是汶川电商学院孵化班的首批学生,先后三次赴义乌工商学院学习电商知识,这让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
带着学习的经验,李昌磊的电商团队于2019年3月份成立,随后学校老师和团队积极整合阿坝州资源。前期寻找供应链时,遇到很多的困难,一些大的厂家、企业不愿意合作,很难找到一件都能代发的供应商。于是他们在1688平台上找到小商品放在淘宝销售,发现价格在淘宝上优势不大,访客量很少。他们便找到义乌老师支招,才得知要开直通车测试、淘宝客等方法。在义乌——汶川两地老师的帮助下,李昌磊团队在电商行业里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据介绍,阿坝师范学院电商学院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成立,旨在建立汶川乃至阿坝州的电商人才培养高地,促进义乌与汶川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为汶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如今,行走在汶川的土地上,无处不在的变化让人欣喜、振奋。这背后,是义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过细工作和各项帮扶政策的精准实施。
(原标题《“云端”致富春风 吹进千家万户——义乌—汶川对口帮扶系列报道(中)》,原作者吴峰宇。编辑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