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395个国际奖项、1458个国家级奖项、1535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700多篇学术论文、300多项专利成果、29家学生创业企业,是学校强优势结合、坚持产学研结合、致力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的真实写照。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东北大学ACTION机器人队作为国内唯一的队伍,派出泰国力克国家的强队,获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在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专项邀请赛中,东大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东大的两位决赛选手获得了国内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优秀的队伍——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学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批平均年龄不超过33岁的青年,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不断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绽放青春、放飞梦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抓教育引导,激活学生创新创业基因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东北大学一直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全体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建华说。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因”,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和创业课,对创新知识、创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进行引导性、系统性教育,构建以理论课程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普惠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6年学院牵头在全校开设《创业基础》门必修课,学院牵头开设14门创新创业课程,在全校开设50多门创新创业课程和技能选修课。通过实施“科普工程”十万计划,举办“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等链式精品科普活动,举办创新论坛、大学生科技论坛、“未来之星嘉年华”等活动,举办英语、数学、物理基础学科竞赛。学院每年定期组织校级示范科普活动20余场,校级科普活动80余场。2015年,学院依托良好的创新氛围,成功申请全国首批科普传播与试点高校,获得东北三省唯一的“全国大学生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优秀组织奖”。
重实践实训,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平台,如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各级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基地等,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壁垒,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和“试飞跑道”。
2007年,东北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以计划实施为核心,学院逐步建立了“自主探究、系统科研、重大科研”相结合的四级(国家级、省级、高校级、学院级)科研培训体系,将“重过程、重项目运作”的工作理念延伸到组织科学
“大学不仅要培养就业人员,还要培养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要只关注学生开的是大店还是小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冒险、试错、市场调节、战略分析等一系列步骤。”这是东北大学校长赵霁对创业教育方向的定位。为此,学院始终坚持“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创造创意”的模式,搭建不同对接模式的三大平台:一是在校院两级开展创新创业协会支持的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内学习”氛围;二是优先向创新创业园区推荐有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拓展“校外实习”平台;三是构建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推进“做中学创”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实现“项目-成果-物化”的转化。
为提升创业项目的市场应用价值,学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据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力智介绍,通过学校的牵线搭桥,企业数量和为创业提供的资金量都在增加。学院每年获得创业资助资金200多万元,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40个创业团队实现规模化运营,29家学生企业落地。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中国高中”
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并成功申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抓引导、重实践、促孵化,创新创业学院以九年的坚守成就了东大人创新创业的精神家园。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毗邻三好街的地理优势,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升级,进一步打响国内高校“服务社会”领域的声望,让“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