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王小慧报道
初秋的夜晚,时针指向凌晨一点,窗外的雨滴不时敲打着玻璃窗,对应着屋内电脑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有节奏。37岁的王洪平坐在轮椅上,认真回答网店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
“这是我的正常工作。同时,我最多需要回答十几个人的问题。虽然辛苦,但值得。”家住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王洪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淘宝店对他来说意味着只要有梦想,坐着站着就能创造价值,也能带动村民和残疾人创造幸福生活。
提起这些,坐在轮椅上的王洪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据记者了解,王洪平原本是Xi安尤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天早上,胸脊髓突然出血导致他严重截瘫,胸下昏迷。
借力电商实现完美逆袭
2005年,还有三个月就要大学毕业的王洪平,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然而,在那个初春的早晨,王洪平再也没有站起来。
截瘫后,一家人拼凑起来,卖铁给他看病。焦急的父母花光所有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前往Xi安西京医院、唐都医院就医。三个多月后,他的病情没有好转的迹象。父母还是不甘心,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请人打听偏方,转到威远县中医院按摩针灸治疗。
王洪平的病情一点也没有好转,尽管到处求医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用。他的家人不得不把他带回家乡进行保守治疗。此时,这个家庭已经背负了20多万元的债务。
每天躺在床上,看着父母焦急忙碌的处理自己的事情,王洪平是不愿意沮丧的。当时王洪平种植了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同时,王洪平所在的石门村有500多户农户,三分之二的农户种植中药材。
截瘫四年后,王洪平把家人和村民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草药放到网上售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曾经“灰头土脸”的山货变成了“网络名人”。很快,他不仅在网上卖了4亩多的中药材,还帮助村里300多户免费进行网上交易,并以高于当地市场价2-3元的价格,从村里残疾人家庭王向银、精准扶贫户马贵等中药材种植户手中收购黄芪、党参和野生药材,使他们的药材收入增加了3000元。
2014年,王洪平创办甘肃聚义中药材收购淘宝店,利用“甘肃聚义中药材收购淘宝店”的发展模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带动10名残疾人增收3万多元。
2016年8月29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婺源县首届残疾人培训班启动,培训6名残疾人,培训时间为10天;9月18日,举办了第二期残疾人电商培训班,培训8名残疾人,为期6天。
在这次培训班上,王洪平遇到了身体残疾的张娟和卢旭东。从那以后,他们成为了王洪平淘宝店的员工,这是他们意外致残后的第一份工作。
努力有回报,王洪平网店生意兴隆。“现在,我的年营业额大多在60万元左右,看病欠下的债也还清了。”王洪平自豪地说。
打造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
近年来,王洪平通过在网上销售自己家和当地老乡种植的中药材,成为全县知名的电商人才,与家人一起实现了创收致富
/>如今的王宏平已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
2019年,东西协作扶贫和晋安区残联分别为石门村集体合作社注入10万元,加之定西市残联协调的15万残疾人自主创业资金,王宏平带动石门村贫困户发展山野菜种植。当年3月,王宏平初步建成20亩乌龙头山野菜栽培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共带动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栽树、除草,其中残疾人家庭5户,每户增收两千元。

据记者了解,乌龙头又称木龙头、乌刺菜,是药、菜两用的名贵山野菜。
“目前,定西市乌龙头的人工驯化栽培尚属空白,少数农户对当地的野生乌龙头已开展庭院人工栽培,但管理粗放,种苗供应不足,产量低,品质欠佳,且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我想把这个基地打造成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计划建成150亩,可以直接带动五十户残疾人农户长期稳定参与除草,摘菜的工作。”王宏平表示,去年至今已经完成五十亩,后续还有很多路要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誉为“山野菜之王”的乌龙头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人们长期破坏性、掠夺式的采集,其野生资源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一些地区已面临灭绝的危险,蕴藏量和可采量逐年锐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为了保护乌龙头野生资源,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来扩大其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甘肃聚益购山野菜乌龙头栽培项目位于渭源县城南部高半山、阴湿地区的石门村,距县城23公里,石门村辖区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50米,水电路通,为适合山野菜乌龙头的生长区域。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分为三期,第一期乌龙头示范项目在2019年5月-2020年5月已先后栽培50亩乌龙头。第二期乌龙头示范项目在2021年5月计划继续栽培50亩乌龙头,建成20亩的乌龙头育苗基地。第三期乌龙头示范项目在2022年计划建成30亩的乌龙头反季节大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