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背井离乡创业的古语,背井离乡创业的诗句

前两天,知乎热榜上有一个问题:李白一生都在山中游历,从不怎么工作。他的钱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由于年代久远,古代名人在我们眼中往往与“圣人”关系密切,要知道他们的真实面目并不容易。

其实他们都是肉身出生的,即使是“诗人”和“诗人”,情况大概也不比你我那个时代好多少。

今天蜀国单君与大家分享的这本《 《长安客》 ,》,是圣人“卸妆”的好书。

1000多年前,长安和现在的北方、广州、深圳一样,是一个有机会、有资源、有钱可赚的大城市。无数年轻人背井离乡,忍受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在她璀璨的灯光和富丽堂皇的高楼中寻找机会。

其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那时,他们都是有梦想的“长漂”

这本书不仅用故事连接了唐朝从兴盛到衰落直至灭亡的历史,还以诗人的视角呈现了时代和命运,让我们看到了大城市年轻人的梦想、艰辛和漂泊。

尊严被践踏、信仰在崩塌,强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这是年轻人为了获得青睐、为了求职、为了赚钱,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无论是唐代的李白,还是今天的李四。

李白:溜须拍马,也不过是想得到上司赏识

公元742年,经过多年的努力,41岁的李白终于得到了朝廷的offer。

这是他第一次被推荐,已经正式进入组织,开始接受考察。

我以前也想过自己,因为“我常年没有工作,没有官位,没有稳定的收入,被邻居和闺蜜嘲笑和奚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逃避。”

,今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他眉飞色舞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后扬长而去。



李白爱富贵,爱虚荣,爱轰轰烈烈,爱建功立业。但祖上先辈因为犯罪被流放,后来偷渡回唐,上不了户口。这就导致李白“政审”很难过关,不能参加任何正规的考试。




所以,在别的诗人都在拼命读书考试的时候,李白想都不能想。




为此,他入赘豪门,与前任宰相的孙女结婚,还到处投递诗卷求人说好话。




他拼命表现得“特立独行”,想以此引起权贵的关注。甚至,还给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写了首诗拍马屁: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修仙练道的玉真公主读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向皇帝引荐了他。




李白果然得到了一份在翰林院的工作,职位是“翰林供奉”。






说白了,就是陪侍皇帝吃喝玩乐,并兼职歌功颂德。



从李白当时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真的很努力地在学习做一个公务员。




唐玄宗春游时,他写《春日行》: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阳春三月的时候,李白献《阳春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为赞美杨贵妃,作《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成为了千古佳句。






总之,初入朝堂,翰林供奉李白心情非常兴奋。尽管不愿,但他依然曲意逢迎,将唐玄宗吹捧成明主圣君,堪比尧舜。



溜须拍马本不是李白想要的生活,他只想把工作做好得到皇帝的器重,实现自己一心报国的理想。




但皇帝觉得,李白轻浮放浪,也无政治才干,就没有委以重任。再加上虽然他文采飞扬,但性子却清高傲人,尽管有所收敛,但依然被高力士等人嫉恨。




干着枯燥无聊的工作,又被同事排挤,李白终于忍不了了,提出辞职。




唐玄宗拿到辞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连像样的挽留都没有,直接赐了不少金银,让他回家。



四十好几的李白,当然心有不甘,发誓总有一天要重回长安。






然而这一天,再也没有到来。甚至平头百姓的踏实日子也成了奢求——叛贼永王李璘被处死,李白曾为他写过众多歌功颂德诗篇,于是被流放夜郎。



因作谄媚诗篇得到赏识,又因同样原因被流放,《长安客》里这样总结:




“他的一生,说了许多吹捧别人的场面话,都是道家‘为我所用’的现实人生观——为了实现他做大官的理想,没什么不能做的。”



他有高而远的方向,但中道却被折断;他想建功立业,但无奈只能阿谀奉承。没有清白的家世,没有显赫的功名,没有仔细编订的文集,没有典雅的墓志铭......




李白,用尽一生竭力追求,却抵不过命运漫不经心的指向。




最后,一无所有。





杜甫:尽管满腹才华,仕途之路屡屡碰壁



在李白辞职离开长安的这一年(744年),他结识了一个新朋友——杜甫。




对杜甫来说,李白是从天而降的异类,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长安客》里这样写道: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杀人竟然也可以这么得意?杜甫听了,竟然很兴奋,夸奖他是“白人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甚至危险地跃跃欲试……



李白从小接受中原教育,却充满异域情调。他爱历史,也写怀古诗,但他的怀古诗是搂着歌姬,坟头跳舞......



在李白的蛊惑下,32岁的杜甫跟着他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在汴州的原野上奔驰,在酒肆里谈论诗歌和政治,携手寻访有名的隐士。




第二年秋天,他们分道扬镳。




因为杜甫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他得去考公务员。



作为一个官二代,他爷爷杜审言的名字在长安城人尽皆知。




杜甫自幼也是饱读诗书,并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皇帝谏言,为百姓谋福。




然而杜甫的官运,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5岁这年,他来到长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场考试上。




放榜那天,全军覆没。




不是这届考生太差,而是他们遇到了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告诉皇帝全天下最有才华的人都在朝廷了,民间已经没有可用之才了。




杜甫很是郁闷。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竟然是场骗局。




他坐在出租屋里,想着远方的妻儿,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空有一肚子文化,却无用武之地。



既然正式途径走不通,杜甫只好托关系,积极地向朝中显贵推销自己。




很快,朋友张垍就偷偷告诉他,玄宗皇帝要祭祀太清宫、太庙、南郊,让他写《三大礼赋》献上去。




皇帝看到后非常喜欢,命令宰相出题考核杜甫。




杜甫以为,自己的苦日子总算到头了,从此可以登上人生巅峰了吧。




然而好巧不巧,这位监考的宰相又是李林甫。




最后,杜甫只得到一句“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等着,待用”。





在“长漂”了将近十年后,杜甫这个储备干部终于等来了机会,朝廷任命他为河西尉——一个九品的底层公务员,掌管司法、刑狱。




然而这工作离家又远工资又低,杜甫拒绝了: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好在他的运气不算太差,朝廷让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这一年,杜甫44岁。熬了这么多年,到头来,他只是个看大门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到处都是战场。




本就不富裕的杜甫一家更加潦倒落魄。他携家带口,寻求友人帮助,然而却一次次落空。




冬天到了,没有吃的,只能穿着短裤拾橡栗、掘黄独,勉强果腹。儿子与他一道去挖食物却空手而归,空荡荡的家里只听见儿女喊饿的呻吟。



奔波辗转搬家四次,他最终带着家人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安身之所。




可他依然不能停止对时事的关心,自己受苦,却总能想到更惨的人。




他依然有“致君尧舜上”的决心,尽管自己已经是个五十几岁的老头子了。




那些被掩藏的家国责任与自我成就的强烈愿望,被蹉跎的年岁滋养,同他的白发皱纹一道疯长。





白居易:奋斗半生,只想在长安买套房



居高不下的房价,一直都是大城市的特色。长安城也一样。




“努力赚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千万个来大城市打拼的人的梦想。




也是年近三十的白居易的梦想。



在白居易22岁时,父亲在任上去世,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




自此,在白居易以后的人生里,“贫穷感”一直如影随形。母亲有病,作为长子,他每天都在焦虑“养家糊口”的问题。





31岁时,白居易有了第一份工作,在秘书省担任校书郎。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这个工资也不算低:




俸前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但是刚上班的他却失眠了,忧虑自己在京城瞎忙,既赚不到多少钱,也不能在母亲身边晨昏供奉,工资涨幅跟不上母亲的衰老: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想把在老家的母亲和弟弟接到长安来住,但他实在买不起首都的房子,无奈只能跑去郊区买。




不过这郊区实在太远了点,在离长安市中心百里之外的渭南。




每到了放假,他就骑马回家跟家人团聚。至于平日上班,还是老实地租房吧。



不得不说,比起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仅官运顺遂,工资也是一路看涨。




工作没几年,他去做了周至县的县尉,于是按捺不住喜悦,写诗道: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过了两年,升为翰林学士,转年再次被提拔,做了左拾遗。虽然只是从八品上的小官,但工资却不少:




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但他还是挺发愁,因为买不起长安城市里的房子。






有一次老板唐宪宗和他谈职业理想:你接下来想做什么官?




白居易说:老板,我家穷,工资少,还有老母亲要奉养。能不能给个钱多离家近的活儿?




皇帝就给了他一个户曹掾的职位。




他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


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



然而人嘛,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白居易年轻气盛,作为谏官,唯恐自己手上的谏纸被浪费。于是把皇帝老板到官员同事全都怼了个遍。




老板唐宪宗气得够呛:白居易小子,我把你提拔到这个位置,竟敢如此怼我!




没过多久,43岁的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当官。虽是被贬,工资待遇一点也不低,“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于是他在5A景区庐山造了一栋别墅,三年江州司马,有一半时间住在这里。



他年纪大了,眼疾也严重了,看东西总是模糊不清。对于后来皇帝的重新提拔,也不再有当初肝脑涂地的报答感激之情。






不过唯一值得高兴的是,他有钱了。



50岁这一年,白居易回到长安做了知制诰,给皇帝起草诏令。




长安新昌里那套二手房,终于被他买了下来。他可以放心地在院子里养竹子,不用担心哪天搬家又要重新来过。




很快到了退休的年纪,有钱有闲的他,决定在洛阳买个带花园的别墅定居。




于是,奋斗半生买的长安二手房,说卖就卖了。



白居易年轻时的生活,确实过得有些辛苦,担心家人,担心生计。但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实现了在大城市买房的梦想。




尽管仕途上也遇到过排挤和打压,但要说最后晚年生活,他比李白杜甫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有房有车有地,领半薪的退休金,日子过得舒心又惬意。








在长安这座城市里,迎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如今如雷贯耳的唐朝大诗人们,在1000多年前,也跟我们一样,满怀希望来到大城市奋斗。




他们一样想要出名,升职,赚钱,买房。




也一样在职场被排挤,尊严被践踏,赚不到钱,也给不了妻儿安稳的生活。



他们在无数欢欣和至暗的时刻写下的诗句,经常是用来炫耀才华,交换功名,铺展开自己人生地位与财富的筹码。




但是一千年后,这些诗句成了文化瑰宝,他们则成了后世敬仰的“诗仙”“诗圣”“诗魔”……




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一时的烦恼失意,算得了什么呢?




即便是星光,也要穿越无垠的宇宙,才能被看见。




我们这个时代,在一千年后还能被记住的那些名字,没准就在此刻彷徨于大城市的你我他之间。






作者 | Iris肖 编辑 | 黑羊


图源 |《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