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网络时代的这些传说和故事感兴趣,不是因为崇拜,而是因为我们迷茫,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说,就我而言,我长期处于迷茫、焦虑、不安的状态。
从之前关于腾讯的文章,我决定写一系列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创意故事。更具体地说,我打算在一个月前做这件事。对我来说,关于腾讯视频号的文章是成功的,因为它达到了近18000名读者。虽然没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但至少坚定了我的信心。说明我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我擅长写作。
当然,在那篇文章里,我想表达的不是腾讯的耻辱,而是为了突出它的战略。从商业角度来看,它所展现的策略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中国的互联网本身是从模仿开始,然后创新的。
说到腾讯,反复权衡之后,我决定从两个人的见面开始。
1995年4月,站长马见到了刚到深圳的丁磊。两人个头差不多,都出生于1971年10月。丁磊来深圳是因为厌倦了电信局枯燥的工作。这个热爱计算机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想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不同的是,马当时并没有成立公司的想法。
也是在1995年4月,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并于5月正式上线。叫做中国黄页,但是中国根本没有网页。再加上马云独特的外表,人们认为他是骗子,这是可以理解的。马云后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互联网的热情,以及多年当老师磨练出来的口才。
1995年5月,张淑馨和丈夫创办了瀛海卫公司,并声称进入瀛海卫时空后,可以看报纸,可以和网咖里没见过面的朋友聊天,可以在网络论坛上畅所欲言。张树新也不是计算机领域的。她的专业是应用化学。
1997年7月,张朝阳认识了同一个学校的内格罗蓬特,对互联网着迷。张朝阳对互联网着迷是正常的。毕竟,他遇到了内格罗蓬特。他是谁?早在1994年9月,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就写下了《数字化生存》,从此闻名全球。他在作品中大胆提出,整个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都会发生变化,计算不再仅仅与计算机有关,而是决定了我们的生存。
当时,张朝阳已经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遇到内格罗蓬特后,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数字化生存”。张朝阳在获得100万美元融资后回国创办了“中国在线”。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4月,斯坦福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致远放弃博士学位,在一个预告片中创办了雅虎。这个叫雅虎的公司,未来对张朝阳的影响很大。不会,会对整个中国互联网产生很大的影响。
">1996年4月12日,杨致远的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一日之内,股价从13美元暴涨到43美元,一跃成为市值高达8.5亿美元的新巨人。从此,雅虎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就在雅虎上市的一个月后,1996年5月,发明了“中文之星”汉字输入法的王志东创办四通利方网站。而一直为找不到网站模式而苦恼的张朝阳,则决定完全照搬雅虎,他请人开发中文搜索引擎,起名为“搜狐”。
对于马化腾来说,尽管北方的张树新、王志东以及张朝阳等人的动静让他颇为羡慕,可是真正刺激到他的,却是那个不久前刚刚接待过的惠多网网友,来自宁波的同龄人——丁磊!
1996年7月,美国人杰克·史密斯推出了免费电子邮件系统Hotmail。一年后,比尔·盖茨以4亿美元将之收购,并把它运行于微软的Windows平台上。
丁磊敏锐地意识到,电子邮箱将前途无量。于是,拿出50万元积蓄,注册成立了网易公司,与陈磊华一起,开发出了第一款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凭借这套系统,丁磊很快声名鹊起,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同时,这个发明,也让丁磊成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真正赚到真金白银的创业者。
丁磊的成功,让马化腾蠢蠢欲动,萌发了创办企业的念头。
有意思的是,1997年1月,Foxmail的横空出世,让张小龙一夜成名,被人们誉为南方最好的程序员。而此时的张小龙,跟马化腾并没有什么交集,唯一的交集就是马化腾给张小龙发过一封邮件,在邮件里他为张小龙提出了一个关于Foxmail的极为细微的错误。这个细微错误的提出,就连张小龙都吃惊不小。

1996年9月,研究生毕业的张志东回到深圳。进入了马化腾曾经实习过的黎明网络公司。张志东发现这家公司的一台服务器经常莫名其妙地死机,经过分析,应该是有黑客入侵。他通过一些异常的访问日志调查来源,很快追索到了IP地址来自罗湖区的润迅公司。
他唯一认识的润迅人就只有马化腾,而这位同学在大学时就是机房里出了名的病毒高手。于是,他拎起电话就拨给了马化腾:这是你干的事吧?马化腾回答道:我就是想试试你的水平。
电话里,马化腾约张志东见面。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直到1998年开春,马化腾才突然开口:我们一起创办一家公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