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西二旗到尚科办公社区,尚科创业社区上地

北京、央视网消息:太大了,你可以看到一个江湖。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下,有22条线路,391个地铁站,近640公里的地铁。

4:47至2:45,10号线车道沟站发首班车,13号线西直门站发末班车。在这19个小时里,每天都有1000多万人涌入北京的地下路网。有些人穿着西装,有些人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人在电话里谈着几十亿的生意,有的人在默默数着口袋里是否还有几张票够下个月的房租。化着精致妆容、喷着爱马仕香水的女性和拖着满是灰尘的蛇皮袋的农民工,平日里很少在同一个框架里,但上下班高峰期,他们却挤在地铁里。

这就是北京地铁,隐藏在北京地表下的另一个江湖。

作为北京乃至中国最古老的地铁线路,北京地铁1号线与2号线一分为二的交汇站,可以展现出三种品质。

复兴门站以西,属于部委、老国企、军区大院、原住居民,这些在京味小说中总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人根本不会走进地铁,或者会迈着稳健而平缓的步伐漫步进站台,表现出一种从容。

从复兴门到建国门,属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些想去东单西单王府井,想去天安门广场看人民大会堂的游客,刚来北京的时候充满了新鲜感和兴奋感。他们盯着车厢里密密麻麻的电路图,赞叹不已。游客也三三两两地和上班族混在一起。这些在长安街沿线工作的人,大部分都是服务行业的,偶尔他们的工作服会暴露在敞开的羽绒服里。但也许他们在帝都脚下呆了很久,没有二环外同龄人的焦虑。在地铁上补好口红,然后眯着眼睛打个盹。你面前的每个人都是浮云。

1号线向东开通二环路,是一个新世界。走在通道里的人东奔西跑,从八通线换乘的“新北京人”似乎总是行色匆匆。在国茂和大王路工作的白领,总是衣着光鲜,总是发型整齐,总是妆容细致,辨识度极高。他们的标志性特征是皱起的眉毛,手里紧紧握着名牌包,脸上闪现着愤怒。

2号线,也是最古老的线路之一,是北京地下河湖中最特殊的存在。

光看站名就感觉不一样。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前门、玄武门、阜成门、西直门、积水潭(西邻德胜门)、安定门.一次坐一站,好像你能看见它

te-entity-word" data-gid="20430330" qid="6595499709203223822" mention-index="0">四九城的历史。古有九门提督,如果这个职业干到今天,可能名字就叫“二号线提督”。


贯穿古今的2号线处处透着北京味儿。住和平门的张大妈想去长椿街看看自己的老姐们儿,年轻的时候都蹬着自行车去,现在懒得骑了,就坐两站地铁。手里拎点儿熟食点心,在站台里走得不疾不徐。住崇文门的王大爷想给刚出生的小孙子求个雍和宫的护身符,五号线虽然直线可达,但人太多、车太挤,不如在二号线慢悠悠地转上小半圈。去工体看球的国安球迷,明明家就住在东直门,骑个车就能到,但就愿意坐一站地铁到东四十条,然后跟着成千上万同样身着绿装的球迷一起逛逛地摊,喝个麦当劳大可乐,溜达着走到工体北门。


如果说二号线谁最不一样,大概是西边的阜成门。李总赵总刘总们身着西装领带,手握上亿资金流向,却能大隐隐于闹市之下,在地铁中“与民同乐”。他们一边打电话一边从楼梯飞奔而上,步入街头略显清冷的金融街,埋头进入象征财富的一串串数字中。


从历史上来说,北京这个城市,“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从如今的发展来看,当大家走在路面之上,一条不成文的鄙视链隐隐浮现于各人的头顶:东四环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看不起西二环的金融民工,金融街的各种“总”们瞧不起上地西二旗五道口的码农,码农们不知道东三环内的三里屯有着一群仿佛永远不需要工作就能有钱的年轻姑娘和小伙……而不论你站在鄙视链的哪一端,最终都会败给“我有三套房”的逍遥人生。


而在北京的地下江湖,当你如沙丁鱼般被挤入罐头一样的地铁车厢时,所有的鄙视链就应声而碎了。你上班在北五环,我上班在CBD,我们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却可能住在同一个地方——天通苑


天通苑,位于北京北五环外,占地48万平方米,16个分区,645栋楼。地铁五号线3站地铁从中而过,江湖人称“睡城”,传说中人口70万的亚洲第一社区。在王云超的小说《日落天通苑》中,主人公的邻居有朝九晚五的上市公司白领、混迹于夜生活的叛逆少女、艰难存活的小公司销售、声色场所工作的悲苦陪唱女、离异落魄的更年期母亲、渴望被爱的职业小三……由此可窥天通苑人员之复杂。


这些人在日常的生活里活得泾渭分明,却会在同一时刻统统被人流拥入五号线的车厢中,不分尊卑高下,不会因为你挣得更多就能拥有更大一片地方,众生平等。


当三环里的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天通苑的早高峰就已经开始了。攒动的人头在经历天桥上的冲刺后,陷入了分流栏杆里排起了漫漫的长队,随着队伍的加长,一张张写满困意的脸上渐渐写上了焦虑。当三环里的人已经在家吃过晚饭,舒舒坦坦地依靠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剧打着游戏时,天通苑的晚高峰还没有完全结束。想在北上的5号线里找到一个空驶有座的车厢,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作为北京租房房价的低洼地带,天通苑地铁能在“北京最拥挤地铁排行榜”中屹立十数年不倒。纵使4号线开通后疏散了一批人到大兴,6号线开通后又疏散了一批人到通州,依然无法将天通苑的人流疏解分毫。每天早上,轰鸣的列车将无数人带到立水桥、带到惠新西街、带到东四、带到东单,而后人群走出,隐没在其他线路中。当夜幕降临,这些散落在北京各处的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便会攒起一天中的最后一点力气,挤上5号线,回到天通苑的家。


同样地位稳固的还有13号线回龙观霍营等站。作为离北部码农们最近的房租低点,回龙观一带虽然人口构成略微简单于天通苑,但人流气势丝毫不减。每日早晚高峰,地铁都能挤到令你怀疑人生,成为与之齐名的“北漂两道坎儿”。


13号线上的人民亢奋而坚定。他们心里揣着几个已上线却还没改好的bug,肚子里酝酿着一个惊世骇俗的新程序,脑子里惦记着创始人团队里该把谁踢走,嘴上聊着上市的流程和梦想去纳斯达克敲钟。他们勤劳勇敢,艰苦朴素。他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格子衬衫,套着黑灰两色户外品牌的羽绒服和冲锋衣,对挤在眼前的姑娘目不斜视,却在车门打开冷风灌入的瞬间,忍不住摸摸自己刚刚三十便已渐渐稀疏了的头顶。


5号线和13号线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一定要离开这里。他们有的成功了,去西北旺或者沙河买了房。有的人成功了一半,去离公司更近却要贵上一两千租金的地方租了房。


而4号线上的人,纵使迎着差不多拥挤的早晚高峰,却还坚挺地始终站在这里。他们上大学就在四号线,工作了也要坐四号线,找了房子还在四号线沿线……好像一辈子都要死磕4号线。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搬去了北边,那很可能是和13号线的码农喜结连理了。


这里有着和5号线最北端类似的人类迁徙潮汐:每天清晨,三环里的人们还没睡醒的时候,那些住在庞各庄、固安等地的人已经在睡眼惺松中出发,奔向4号线最南端的天宫院。而当他们在4号线的运送下又回到自己的家里时,三环里的人们已经看完了两集电视剧。


从大兴到中关村,这条在老北京人眼里遥远得仿佛“出了个国”的漫长之路,在奔波于4号线之上的人眼里,可以缩短到一个来小时的车程。这也使得那些在4号线沿线读了几年书的年轻孩子们对这里依依不舍。


而途经北京南站,也使得4号线成为许多北漂青年来京后的第一印象。这条年轻的线路,承载着年轻的面孔,融入古老的北京。


由北京地铁贯穿起的地下江湖,与地面上的世界息息相关,却又与世隔绝。


住在天通苑的他和住在大兴的她,或许也会在某一次相逢在地铁之上,人流之间。于是江湖中便多了一个故事。


当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他们只是擦肩而过,再无往来。


当地铁到站,人流涌出的时候,那些于狭小空间中短暂存在过的众生平等,又恢复了三六九等本来的模样。(文/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