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集装箱的风口来得太快,倒闭如期而至。在无人货架的哀鸣中,智能集装箱的浪潮随之而来。《新零售百科》对智能集装箱开发商、运营商、航天运营商进行了深度访谈和总结,从技术、运营模式、面临的困难等方面分析了智能集装箱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机遇。
风口下的崩盘
2017年,无人货架迎来了一场吸引无数玩家和资本的狂欢。不仅红杉、经纬、IDG悉数入市,阿里、JD.COM、腾讯等巨头也相继布局,累计融资近35亿元,使得无人货架一夜之间成为全场焦点。风口来得太快,撞车如期而至。在商品损耗率高、发货无效、利润不理想等问题逐渐显现后,无人货架市场迅速退烧。
2018年12月18日,有报道称,JD.COM的无人货架已经关闭,深圳的货架如果饿了就会被接管。据京东相关负责人介绍。COM的到家,无人集装箱项目“京东。COM到家”在JD.COM暂停,重心回归到主要的到家业务和达达业务。
2018年1月,只出现了4个月的成都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被爆停。
与此同时,Scarlet便民在几个城市爆发,撤柜裁员。此前已完成融资5亿元,正式解读为业务调整。
7只考拉紧随其后,90%被裁,只剩下物流仓储部门。创始人文朝辉证实裁员是真的。
今年3月,便利蜂拆除了38个城市的所有简易货架。
6月,“哈米特科技”宣布破产,此前已获得三轮融资。
7月,郭晓梅推出“宝贝仓库”业务,将主营业务切换到微信业务,彻底告别无人货架轨道。
10月,萧山科技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在无人货架的哀悼中,智能集装箱的浪潮接踵而至,便利蜂和七只考拉表示将改用封闭式集装箱,首都也频频增持智能集装箱开发商的股份。
与无人货架相比,智能集装箱可以控制产品的损耗,还可以将更多的数据输入后台进行上线。智能集装箱配备了RFID标签、视觉识别等防盗环节,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场景。积分达到一定规模后,智能技术赋能补货和物流流程,规模效益可以逐步产生。
《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用户数仅为0500万,到2022年,无人零售用户数将达到2.4亿,5年增长48倍。同时,2017年无人零售规模仅为100亿元,到2022年将达到9500亿元。
在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中,相比无人货架,智能集装箱无疑会获得更好的份额。《新零售百科》对报道的智能集装箱开发商、运营商、航天运营商进行梳理和总结,从技术、运营模式、难点等方面分析了智能集装箱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机遇。
技术三大流派: RFID、视觉识别、重力识别
根据各种智能集装箱开发商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同,市场上的智能集装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流派:RFID、视觉识别和重力识别,其中RFID分为高频RFID和超高频RFID,视觉识别分为静态视觉识别和动态视觉识别。不同类型的智能集装箱各有优势。 /p>
1、RFID(射频识别)
此前CITYBOX杭州分公司总经理楼晓寅在接受《新零售百科》采访时表示,CITYBOX在市面上售卖的机器约有十种,全部采用高频RFID技术。
楼晓寅介绍道,RFID的核心优势是可以通过标签使商家与商品产生联系,通过商品的绑定,商家可以规避商品的过期问题,同时也可以灵活设置促销降价活动。在灵活促销过程中降低了物流的逆流成本,“商家可以设置搭配购,比如这个水快过期了,今天商家就设置买一个面包送一瓶水,或者这个水打五折,就可以给卖出去。在这个过程里只要后台操作,不用任何成本。”
与超高频RFID对比来说,高频RFID读取距离短,更适合商品排放紧密的货柜。在结算时间上来看,楼晓寅介绍高频RFID机器的购物时间在7秒左右,结算依赖支付宝和微信的免密支付服务支撑,“平均10秒内完成一次购物。” 接下来,CITYBOX团队将会推广与支付宝合作的刷脸支付方式,楼晓寅认为未来购物方式将会越来越化繁为简,智能零售技术也会朝着“越来越方便”的方向不断更迭。

2、视觉识别
嗨便利联合创始人张小龙曾向《新零售百科》介绍,嗨便利目前的智能货柜都是采用视觉识别的技术方案。
目前,嗨便利已开发出通过在柜体门框布置摄像头和传感器,采用“识别取出”模式的第三代开门自取式智能无人售货柜,这种方案不限商品品类,支持消费者任意取出放回(可跨层板),商品可任意角度摆放、可叠放,空间利用率90%以上,识别准确率达到99.9%。
2017年8月,嗨便利的第一台机器出炉,“第一台做的也是标签柜。” 但是创始团队很快发现“标签柜不是新零售的未来,它增加了零售行业的运营成本和复杂度。所以我们果断锁定了图像识别技术。”
张小龙介绍,图像识别比RFID至少节省了60%-70%的运营成本。“RFID需要将商品拆包装、写标签、贴标签,贴完了之后还要再次包装好商品,运出去,加上标签本身成本要在3毛钱到6毛钱,这个成本相当高。”
3、重力感应
重力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感应货架上的重量变化,以此来检测货物被取走或放回的行为。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单一采用重力感应技术的智能货柜,都是将重力感应与其他识别方式相结合。
“重力感应一旦离开了视觉的逻辑,独立应用就很难。” 楼晓寅曾向《新零售百科》表示,“比如一瓶水,顾客打开喝了还可以放回去,或者换一瓶放回去,整个逻辑会乱掉。”
楼晓寅介绍,除了高频RFID外,现在CITYBOX已经完成对“动态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方案的内测,准备在场景测试后投入商用。楼晓寅表示,视觉识别和重力感应技术需要多出产品1-2天的学习成本,楼晓寅认为顾客体验比高出的运营成本价值更高,“新零售我们认为一定要方便,即使我用了一些成本,但是我认为这些成本可以通过这些方便来赚取回来的。”
张小龙介绍,图像识别比重力感应降低了40%以上的运营成本。“重力技术对商品的选择和摆放都有严格的约束,补货员必须把规定的商品放在规定的层板上,他补货可能需要20分钟,我补货可能5分钟、10分钟就完了,时间就是成本。”
张小龙表示,“它的商品空间利用率非常低,我可能可以塞得满满的。我可以放1000块钱的货,他可能只能放400块钱的货,他必须配合技术限制去摆放商品。他要补两次货,我可能补一次货就完了,就是这个区别。”
自营、代理与平台商模式: 终点是点位扩张与精细化运营的平衡
智能货柜主要落地场景是写字楼、社区、校园等人口密集的场景,经营模式分为自营、代理和平台服务商等三种模式。
对于智能货柜品牌方来说,自营的优点显而易见:对点位经营绝对的控制权,品牌形象和商品品质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但同时,品牌方需要自己负责前期点位扩张,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难以拿下优质的点位资源、签约时间长是普遍存在的痛点。扩张一个城市,还要建立一定规模的线下运营和管理团队,并完成仓储、供应链和物流的对接。
代理/加盟模式是快速扩张的一种捷径,掌握着当地优质的地产资源、拥有一定的运营管理能力是智能货柜品牌方心怡的合作对象,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合作模式包括出售机器和租赁机器等两种模式,借助代理/加盟合作伙伴,智能货柜能够加速完成优质点位的布点。但代理/加盟模式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点位成为“复制样本”不适应多种场景、品类和货品流通的反应速度慢、产品和管理把控不严反噬总部品牌形象……

2017年面世的CITYBOX似乎在经营过程中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就是基于数据的精细化运营。在此前《新零售百科》对于楼晓寅的采访中,他表示CITYBOX选择的是先自营,通过建立场景模板找到经营方法论后再逐步开展加盟的方式。截止到11月,CITYBOX在北京、上海和杭州铺设了超过4000个自营点位,覆盖了超过30个场景。
CITYBOX在经营过程中,持续借助自主研发的“AI+技术+运营”系统积累数据,搭建场景模板。楼晓寅介绍说,CITYBOX对场景数据搜集的时间基础大概是三个月左右,目前已经建立了30多个场景标准化的运营模板。
每个机器落地后,CITYBOX团队就会开始进行数据监测,通过运营情况调整经营策略,包括选品、折扣等,实现了全国4000多台自营机器的“千盒千面”。同时,沉淀下来的周边消费者数据为CITYBOX刻画了人群画像,借助这些标签,CITYBOX可以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服务,“顾客在办公室的一台机器里面买,因为他有ID号,这个ID号经常购买什么商品、在什么时候买、在什么地方买,我们后台都会进行一个分析”。CITYBOX也会向经常购买的顾客定向推送促销信息,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星巴克的营销活动定向推送星巴克券”。
在自营与代理/加盟之外,将点位和运维服务交托给服务商、将销售额与服务商分润,成为智能货柜市场里新兴的扩张和合作玩法。以无人零售平台服务商便丽猫为例,目前便丽猫已经与10余种无人零售机器达成合作,在10个核心城市拥有了超过100家无人零售集合店铺,其中盒马鲜生是其核心合作伙伴之一。
通过与服务商合作,智能零售品牌商要牺牲一部分利润、互相打通交易和ERP系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市场扩张和点位运营的压力。

而具体到运营层面,便丽猫也曾在采访中表露过精细化运营将是智能零售的不二之选。便丽猫创始人孙向东向《新零售百科》介绍说,便丽猫的运营工作是围绕“人”来运转的。从选址来说,团队在进驻一个写字楼前,会根据楼层、租金来衡量人均密度和收入水平,敲定选品和定价。在经营过程中,便丽猫会依据商品转化率做商品品类和价格调整,最终使柜子商品更接近消费者的需求。另外,便丽猫目前开发一套基于APP的智能操作系统,以便通过互动获取用户需求。
智能货柜的困境和机遇在哪儿?
相较无人货架,更加稳定和安全的智能货柜逐渐成为新风口,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和青睐。在《新零售百科》的观察中,智能货柜品牌方在扩张和经营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些瓶颈和困境。

1、成本居高不下。深圳友朋智能商业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安永曾在2018年中国杭州新零售峰会上透露,近两年参与智能货柜的玩家很多,但真正挣钱的却很少。究其原因,机器研发成本高是一个主要因素。
溯源到硬件生产方,日子就不太好过。以友朋主打产品无人零售柜VMAX为例,目前售价是每台11800元,明年将降到9800元,王安永坦言“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极限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友朋自成立起已经完成了超过8200万元的融资,但软件研发、自建工厂和购买生产线耗掉了绝大部分资金,目前仍处于盈亏平衡的状态。
嗨便利联合创始人张小龙透露说,从硬件方面来说,生产方支付机柜、智能硬件,以及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光幕、屏幕等各种辅料的成本;而在软件研发端,张小龙表示公司80%的成本都用在研发上,用来测试图像识别技术的商业化运用。
在经营过程中,智能货柜方仍需要支付种种附加费用。就标签机来说,目前RFID单个成本在3毛钱到6毛钱,其中CITYBOX所使用的超高频RFID的成本约在4毛左右,楼晓寅透露,“我们最早接触RFID的时候一张卡8毛钱,现在已经降到一半了”。
但使用视觉识别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每次上新都需要机器对新品进行1-2天的学习,对于标品来说,同一品牌不同口味的产品的识别所耗费的时间更长。
2、越来越难拿下的点位。对于智能货架的运营方来说,拿下一个人流量高、需求丰富的优质点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无人零售的起势,商业化点位水涨船高。闲地宝CEO康武林曾亲自拜访多个无人零售企业,发现他们共同的痛点和诉求就是点位扩展越来越难。
为了扩张点位,不少企业会拿出比例不低的分润给到代理商,“有的企业在发展二级代理商时会拿出营业额的30%甚至更多,支付给选地方和承担租金这一方”。
同时,在扩张过程中,智能货柜经营方还要承担着试错的成本。由于地产方的规则,大部分点位的最低租赁期都在3-6个月左右,但康武林观察到“放10个点位的情况下,一般会有5个甚至更多是达不到盈亏平衡点以上的,企业一般是要撤掉的”,在交付租金和押金的情况下,企业在已经交付了押金和租金的情况下,损失的不仅仅是前期BD拿下点位的人力和物力,还有持续运营中产生的物流、人力、地租成本等等。

那么在智能货柜未来的发展中,还会存在哪些可能性呢?《新零售百科》认为有以下两点:
1、智能货柜会与人工智能碰撞出更多火花。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会更成熟,识别效率和准确度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随着刷脸支付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智能货架的整个购买流程将会越来越流畅和“无感”。
最重要的是,基于前两者技术的推进,未来智能货柜将会有更多玩法,也会更“知人”。友朋在11月完成了由金山安全(猎豹移动)领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王安永透露说未来友朋的机器会更像一个机器人,与消费者产生更有趣的互动。
“我们现在在研究人工智能,这个机器有了语音和摄像头以后,就是个小机器人了,你可以跟它对话,可以跟它交流,它甚至可以给你创建特殊的服务,因为有了摄像头就有了识别能力,它已经对你更了解的时候你们可以做更好玩的事情”,他举例说,“比如有一个女孩子失恋了,走到设备面前抱着售货机痛哭一场,机器就掉了一个热奶茶出来,说别伤心,还有我”。
更“知人”的互动环节加入无疑也会让机器与消费者产生更多粘性,产品的差异化也会更明显。
2、在智能货柜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新机遇。据观察,在智能货柜市场内近一年内涌现出不少新玩家,《新零售百科》在此前曾重点关注过空间服务商便丽猫和闲地宝,前者是为无人零售商家提供运维和选址服务,而后者则在提供选址服务外,通过区块链自动分账技术重塑无人零售交易模式。
与此同时,闲地宝还在PC和手机软件平台上上线了应用软件,发动C端用户将自有的地产资源发布到平台上。闲地宝CEO康武林在采访中表示,“我希望将来这个模式是这样的,每个公司的行政人员在公司里拍一个闲置的角落(放到平台上)”。之后,闲地宝会与智能货柜品牌方磋商,为该公司提供一定的零售折扣,抵作分账。“这样产品价格降下来了,行政经理会不会去采纳我们这种(分账交易的)方式?我相信会的。这样运营商也会降低BD成本,以后或许也会从平台上去订。”
我们无法预测智能货柜品牌方接下来的竞争走向,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出智能货柜的最终模型,在持续观察报道的前提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关于智能货柜的研发力量不会停步,更垂直和细分的市场机遇也会被创业者一一走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