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三个关联词连成一句话,创业的三个关键词连成一句话

【命题专家详解高考出题思路】

光明日报记者陈鹏

2021年高考作文题有8道,分别来自全国A卷、全国B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北京、上海、浙江、天津都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作文发生了哪些变化?价值的特征是什么?我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特级教师和其他专家在第一时间发表意见。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管然荣(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沈国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

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在“平躺”的喧嚣之下,汪锋:'s“能做有前途”的主题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一篇没有读者和风格限制的传统素材作文,这些素材也是考生熟悉的事件、歌曲、作品、烈士和榜样。近两年来,“大概念”在语文教学中流行起来,比如青春、责任、家国情怀等等。“大概念”教学能否实施,是一个很大的试金石。

如果用平时学过的技能,扣上“能”和“有为”的钥匙,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打动审稿人,自然能获得高分。但是,毫无疑问,今年的考官一定要下大力气区分持之以恒的结构和重复,区分真思想和假命题。“可为”的“可”落在哪里?“有”的“有”是相对于“无”的吗?“有希望”和“有希望”是什么关系?如何用逻辑或生动的演示来阐明?这些都是考生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

全国乙卷:对理想的追求

管然荣:'s国家B卷作文命题脉络清晰,定位清晰。从目标、意义、价值、基础、方法和路径等方面简明系统地揭示了“理想追求”这一主题的思维角度和知识与行为的关系。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内涵相当丰富,堪称高超的人生格言。

本课题集三种“讲”情于一体,完成典型任务,思维含量高。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主体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这个话题让个人经历、社会生活和主体认知更加融合。得益于“理想追求”话题的选择,考生在三种情况下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带动考生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全国新高考I卷:体育之效

汪锋:'s“人格完整,运动第一”。“觉醒”总是从认识自己开始,先从生理和生理开始,再延伸到精神。阅读毛泽东的辩证材料时,考生的思维不应局限于运动。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完全离开体育。材料构成的核心要求是“组合”。如果连材料基础都不讲,文章就没有立足之地。

材料构成的亮点在于“悟”。如果没有体育发展带来的思想提升,很难取得高分,脱颖而出。所以,如果考生懂得结合自己的经历,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作文的亮点也就不难发现了。

全国新高考卷:描红“人”字

褚树荣:读漫画、写作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内容和意义。漫画中有四张图片,分别是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即“藏而不露”、“不偏不倚”、“慢慢出人头地”,这不仅是书法之道,也是做人之道。二是人是如何成长的。人的成长就像书法的体验,也需要“涂成红色”:好的标榜,范式和规则指引着我们的成长;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好的榜样和模仿,不要逾越规则。抓住它

住前三幅画面去写,也可以成文,甚至可以得高分,但严格来说,不算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


其次是“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根据这条提示,考生应该有三类作文可写:一是写文艺短评,譬如说鉴赏评价漫画的表现之妙:把为人之道和书法之道巧妙地结合起来。二是写通常的论述文,即开头的引申观点,借题发挥。三是描述一个故事,表现内敛、中正、规矩而有实力的人生。


北京卷:“论生逢其时”或“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管然荣:“论生逢其时”题目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当代青年从自身出发,聚焦当下特定时代,引导青年学子思考个人在特定时代下应当如何走好人生路。该题兼顾新旧高考,平稳过渡衔接。命题形式与其近几年议论文“材料+命题”保持一致。在命题意旨上,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培植家国情怀,注重将个人与时代、社会、家国联系起来思考。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延续了京卷近几年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的命题风格,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内在成长。题目中“成熟的模样”这一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模样”,“成熟”是笼统的修饰,需要转换为千姿百态的“成熟样貌”。因此,考生不能把“成熟的模样”简单等同于“成熟”来写,要给“抽象的成熟”赋予更多充满细节的、灵动的内容。故事要展现出成熟是如何得来的,尽量鲜活生动。题目中的“这”应体现文章主人公由青涩、懵懂、稚嫩到成熟的关键转折,这也是考生在作文中要精心构思、精细描写、精致呈现的中心事件。


上海卷: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


沈国全:这个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事物的价值”和“认识”。逻辑思辨的空间便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展开。而且原材料用了一个“才能”的关联词,呈现为一种必要条件。


实际上,首先“事物的价值”本身就值得追问,事物有无终极价值,这个价值由谁认定,特别是用在时间的维度上,将来、后来的价值认定能否改变或者等同于先前、从前的价值判断?其次是“时间的沉淀”,这涉及认识价值的方式。基于价值的恒定,“时间”可能会改变或优化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能力、方法、途径,而且这种认识本身也有可能逐渐丰富、结构化。价值的“时间性”到底怎么看待?再次,“认识”是一种主观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否会再次改变?所以材料说“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这个材料提醒我们在讨论与决策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命题、观点、意见等成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浙江卷:得与失


褚树荣:取舍由时,行藏在我,如何对待得失成败,这是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浙江卷继承了注重思辨的传统,你写得失是终点、是起点、是过程,只要言之成理,均无不可。


但是,与往年相比,今年思维的深度、思辨的难度显然提高了不少。如果细分起来,这个题目的立意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厘清得与失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在得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打转,最高层次是论述得失是一个过程。视得失为终点,就缺少对未来的憧憬;视得失为起点,不免忽略了历史的经验;视得失为过程,既有对过往的省思,又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梦想。


天津卷:纪念日


沈国全:天津卷思考的是“纪念日”的价值。命题者给出的理由是“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以及“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如果再提炼,便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温或反思走过的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某些特殊事件的历史价值;可以不断校正航向,不忘起点,不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个材料对于学生在时间轴的纵深上进行思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则需要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关注与理解,二则需要站在很高的历史定位上对事件本身的意义进行重新思考与认识,三则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在行文中将“纪念日”具体化。这些都对学生的阅读,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与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挑战。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8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