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后,她是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她49岁开始创业。她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管理着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工厂。她的产品只卖了几块钱,却和茅台一样出名,年销售额达到几十亿。
她就是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陶华碧。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
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坚强是她的座右铭。她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坚强,我就没有食物。”
一、幸福婚姻让她走出大山
1947年,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当时贵州山区还很穷很穷,农业很落后。因此,作为一个女孩,陶华碧根本没有机会上学。她的日常生活是忙于田地和家庭。陶华碧从小就非常勤奋,为家人做饭。
当她20岁时,她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像大多数年轻女孩一样,她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可靠的男人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地质队的一名会计,很快结婚成家。当时很多农村姐妹都羡慕她,因为她嫁给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是一家国有工厂的正式员工,这是一份体面又挣钱的好工作。然而,许多农村女孩只能嫁给农民,成为一辈子的农妇,面对黄土度过一生。陶华碧的丈夫诚实而简单。婚后,陶华碧跟着丈夫走出大山,去了崇江和桂阳。在这期间,她生了两个男孩,以为可以靠这个生活一辈子,但上帝却开了她一个大玩笑。
结婚几年后,丈夫开始出现身体问题,很早就退休了。家庭的重担突然落在陶华碧身上。
二、含着眼泪艰难求生
由于缺乏教育和技能,陶华碧只能做一些体力劳动。她做过苦力,扛过黄泥,每100斤挣3分钱,拉过人力车,去过工厂。她也做了男人能做的,但男人做不到的,她不得不咬牙切齿。两个孩子在等晚餐,一个生病的丈夫需要她的照顾。当她崩溃时,家庭也崩溃了。
陶华碧后来卖米豆腐,需要自己磨。她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做米豆腐在早市上卖。然而米豆腐的收入实在有限,于是她尝试自己做凉粉。当她体重不足100公斤时,她就背着沉重的负担在各种学校推销。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担起重担,陶华碧在年轻时就留下了肩周炎、关节炎和颈椎病的根源。尽管陶华碧如此努力地工作来维持生计,她的丈夫仍然体弱多病。她刚刚四十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她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
在她人生的前40年里,幸福的日子屈指可数,更多的是生活的辛劳和负担,但这些艰辛最终变成了她创业的力量和财富。
三、为什么叫老干妈
陶华碧说:“早年,我挑担子卖米豆腐。很多人嘲笑我。我不害怕。凭借自己的努力,我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比你好吃劳保拿别人的钱。如果我是个懒人,那今天就没有老干妈了。”
丈夫去世后,为了方便照顾孩子,陶华碧拿着省下来的钱,在桂阳工干园门口开了一家卖凉粉和凉面的小饭馆,名字叫“平价饭店”。这实际上是一家小餐馆,但非常简陋。那是她用砖头和石棉瓦搭的小棚子,和路边摊没什么区别。
虽然陶华碧的手艺很好,价格合理,分量足,但当时的学生大多很穷。过了很久,她
店就有了很多学生的赊账,即便如此,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她还会主动销账,她的好心给自己的店带来了更多生意。
有个小男孩,经常到她的店里吃凉粉,但是家境不好,经常没钱付饭钱,陶华碧也不主动要,有一阵子,男孩很久没来店里,陶华碧问了别的学生才知道,男孩跟社会上的人打架斗殴,不想上课,陶华碧知道后,一有机会,就开导男孩,后来男孩开始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如今,那个男孩已经是贵州长顺的政协委员、一家茶叶公司的经理。
男孩对陶华碧很感激,亲切地叫陶华碧“老干妈”,于是那些受过陶华碧帮助的孩子都开始叫她老干妈,后来很多周围的人也开始叫她老干妈。
店里要烧煤炉,环保、城管、工商局,经常有人来找茬,吃拿卡要,有时候还要交罚款,陶华碧也不示弱,该交的钱她交,不该交的一分也不给,有时候她甚至会拿起炒瓢跟他们干一架。
“我从没想过要放弃,既然决定去做,就必须要坚持下去,一旦放弃了,别人就会笑话你,我就有这个坚强的信念,就是我不睡觉,我都要把它干下去,我就是要做好、做旺。”
四、创业初构想
每个人在一生中总要面对许多次机遇,但这些机遇多半会悄悄溜走。如果你拥有发现的眼光,并有执着的精神,不仅会抓住机遇,而且会把这些机遇变成以后成功的基础。
周围卖凉粉的不止她一家,要想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必须想到更好的吸引顾客的方法。经过一番琢磨,她想到了一个好点子。

当时,其他人卖的凉粉里,大多只加了点味精、胡椒、酱油和小葱之类的调味品,可是她却特地专门制作了一种拌凉粉的作料——麻辣酱。早在丈夫病重期间,为了赚取更多的生活费,陶华碧曾只身前往南方打工。可是她吃不惯南方的饭菜,于是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的辣椒酱拌饭吃,这种辣椒酱就是“老干妈”的前身。这时候,陶华碧又想起了这种辣椒酱。经过不断调配,她终于做出一种很好吃而且非常适合跟凉粉拌在一起吃的麻辣酱。有了麻辣酱之后,陶华碧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好了。
有一天,陶华碧身体有些不舒服,就没起早去菜市场买辣椒。没有辣椒,麻辣酱自然也做不成了。当时她想,反正拌凉粉的调料不止麻辣酱一种,今天就换一种,应该也不会太耽误生意。可是,让她没想到的是,绝大多数顾客一听说今天没有麻辣酱,竟然转身就走而且其中有许多还是她的老顾客。
陶华碧觉得十分纳闷:怎么会这样?难道这些顾客之所以爱吃我的凉粉,是因为麻辣酱?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一种很原始的商业智慧开始在她脑海里产生,让她一下子就看出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她对制作麻辣酱投入了更多的心血。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终于制作出了一种风味更加独特的麻辣酱。在这几年中,她的生意一直不错。很多客人在吃完凉粉后,还会特意买一些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她一天做多少都不够卖。
这时候,陶华碧心里又犯起了合计:麻辣酱只不过是一种食品调料,这些客人买这么多回去,能吃得完吗?不久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陶华碧心中的这个疑惑终于解开了。

有一天上午,又有好几个顾客先后专门来买麻辣酱,而且买的份量一家人吃半年都吃不完。陶华碧像往常一样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么多麻辣酱,有的顾客说是为了送亲戚朋友,有的顾客说是给工厂的食堂代购。陶华碧将信将疑,可是顾客上门来买货,她又不能不卖。结果没到中午,她的麻辣酱就只剩下一点点了。这直接影响了她的凉粉生意,麻辣酱一卖完,来吃凉粉的顾客就一个也没有了。这时候,又有两个老顾客结伴而来,可一听说麻辣酱已经卖完了,其中一个人就说:“咱们到对面的餐馆去吃吧,他家也有麻辣酱。”
“请等一下,我想问问,对面餐馆的麻辣酱跟我这里的麻辣酱比,哪个更好吃呢?”陶华碧听说对面餐馆也有麻辣酱,便开始询问起来。
“味道是一样的,一点也不差。”
两位顾客走后,陶华碧心里更纳闷了:不可能啊,自己的麻辣酱是有独特配方的,这个配方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做的麻辣酱怎么会跟自己的味道一样呢?不行,必须得去看个明白。
于是,陶华碧关上了店门,在附近十几家凉粉店和小餐馆转了一圈。让她吃惊的是,这些小店全都在用从她那里买来的麻辣酱做招牌。
这时候,她才突然明白过来,那些经常到她店里买麻辣酱的人原来目的是这个。
陶华碧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研制出来的麻辣酱,竟然被别人利用,成为他们发财的工具!

从那以后,陶华碧长了一个心眼,顾客来店里吃凉粉可以,但想要单独买麻辣酱,绝对不行。
结果,没几天,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小店老板都来求她卖一点麻辣酱,还半开玩笑地说:“既然你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麻辣酱,干吗还卖凉粉啊?干脆直接卖麻辣酱得了,到时候,我们都会成为你的忠实顾客,你做出多少,我们就买多少。”
小店老板们的话再次触动了陶华碧,她心里开始慢慢筹划起来。
五、“老干妈”名声鹊起
1994年,贵阳建成环城公路,陶华碧的小店所在的南明区龙洞堡成为了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途经此处的货车越来越多,货车司机们开始成为“实惠饭店”的主要客源。
陶华碧觉得这些货车司机很可能成为自己的“活招牌”,她把自己制作的麻辣酱和香辣菜当成赠品免费送给这些货车司机,货车司机们常年累月南来北往,他们的口头传播自然是最好的广告形式。
很快,“龙洞堡老干妈麻辣酱”的名号就开始在贵阳传播开来。很多人开始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尝一尝她的麻辣酱。

刚开始,对这些慕名前来的顾客,陶华碧大多是半卖半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回头客。渐渐地,来的人越来越多,她已经有点“送不起了”。这时候,也正是附近的小店老板央求她专营麻辣酱的时候。
在那一年11月,陶华碧的“实惠饭店”正式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主营麻辣酱和一些麻辣风味小咸菜。
陶华碧每天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许多,因为制作麻辣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体力。小店的生意特别火,做多少卖多少,从来都不会剩货。
可是她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每天能做出的麻辣酱也就那么多,小店的生意就开始供不应求。这时候,龙洞堡街道办事处和贵阳南明区工商局的干部就开始游说陶华碧,希望她能放弃食品店经营,开办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陶华碧开始筹建工厂。
六、不认识字也能管理工厂
有时候,办成一件事并不需要太多经验或能力的累积,需要的只是一股执着认真的劲头,想到就做,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996年8月,在龙洞堡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陶华碧向南明区云关村村委会借用了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辣椒酱加工厂,牌子就叫“老干妈”。从那之后,陶华碧的创业之路正式开始了。
刚开始,陶华碧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40名工人的管理问题。陶华碧没有文化,自然也不知道什么管理手段,可是如果不管理好工人,又怎么能经营好工厂呢最后,她想到了一个最原始的办法,那就是身体力行:我是老板,我说的话和做的事都被工人们看在眼里,如果我积极主动,努力干活,那么他们自然也会向我学习。

于是她对大家说:“我把你们当家里人,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我怎么做,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
制作麻辣酱的全部工序必须由人工来完成,其中最难的一道工序就是捣麻椒和切辣椒。麻椒和辣椒都是刺激性很大的食物,尤其是在被捣烂切碎的过程中,溅起的飞沫会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流泪,即使戴上眼镜和口罩也不管用,所以工人们谁也不愿意干这个工作。
于是,她亲自上阵,手握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工人们随后也都纷纷拿起了菜刀,就这样,陶华碧每天都身先士卒,主动挥起菜刀,带着工人们一起干。
挥动菜刀需要两个肩膀不停发力,这就给肩膀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当时的陶华碧已经年近五十,长年累月这样干下来,结果导致她得了很严重的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为搅拌麻辣酱而全部钙化了。上下同心,当老板的都这么拼命苦干,工人们自然更加拼命,麻辣酱工厂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了起来。
因为附近的凉粉店和一些小饭店毕竟数量有限,每天要的货也有限,所以无法完全把工厂的产品都消化掉。陶华碧第一次感觉到经营的压力,最后,她决定,除了小店之外还要另外再开拓一些市场。她就提着篮子装上麻辣酱,走街串巷向各单位食堂和路边的商店推销。
陶华碧就跟他们协商,说可以先把麻辣酱放在这里寄卖,不要钱,卖出去之后再收钱,卖不出去就退货,“老干妈麻辣酱”终于摆上了许多食堂和商店的柜台。
没过几天,各个食堂和商店都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去收款,同时让她加倍送货。没想到,她第二次送去的货又很快脱销了。就这样,陶华碧为自己的麻辣酱开拓了新的市场,而市场销售的情况也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工人从原来的40人一下子增加到200人。规模扩大了,相应的工作自然也多了起来。这时候,陶碧华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工人的管理以及带头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问题,另外,公司内部,财务、人事的各种报表都需要她来亲自审核;公司外部,与工商、税务、城管的打交道也得由她为负责,政府有关部门经常下达的相关文件也需要她来贯彻执行。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大小事务,陶华碧开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而更让她感到头疼的是,她还必须要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有时还得上台发言。一时间,陶华碧真有点招架不住了。
当时,陶碧华的大儿子李贵山已经退伍,他就成为“老干妈”的第一任总经理。
李贵山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公司里的“高材生”了。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母亲处理文件。他把文件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母亲听,陶华碧听到重要的地方会突然站起来,然后说:“这个地方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
尽管看不懂财务报表之类的文件,可是陶华碧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却很惊人。当时,“老干妈”的账目并不太繁杂,每次财务人员都会念给她听,一般她听上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就会在心里计算财务的进出总账,当然也就立刻能知道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有没有问题。
阅读文件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可还有一件让陶华碧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在文件上签字。陶华碧一个字都不认识,更别提写字了。所以,在这之前,面对需要签字的文件,她就在右上角画个圆圈,这是她在电视里学来的一招。

李贵山觉得母亲的这种方法很不安全,极有可能被别人仿冒。于是,他开始教母亲写自己的名字。他在纸上写下“陶华碧”三个大字,让母亲空闲时照着练习。面对几百个工人的管理,陶华碧没犯过难,面对与各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陶华碧也能应付自如,面对生产和经营中的难题,陶华碧也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可是面对这三个字,她真是犯了难。看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不知道该从哪下笔。“这三个字,好打脑壳哦(贵阳话:太难了)!”
可是,难也得学着写。就这样,她拿着笔左描右划地练了三天,终于把这三个字学会了。看着名字被自己写出来,陶华碧非常兴奋,并请公司全体员工加了一顿餐。
一直到今天,陶华碧会写的仍然只有自己的名字这三个字。
虽然陶华碧不识字,没文化,可是她却一直是公司的“技术总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虽然我没文化,但我有技术”。 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陶华碧从来不喝茶,也不喝饮料。经过不断的发展,“老干妈”的产品线也开始逐渐丰富,除了传统的“老干妈麻辣酱”之外,又接连出品了牛肉末辣椒酱、辣子鸡辣椒酱、风味腐乳、香辣菜、香辣酱等产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配料过程中,陶华碧只要闻一闻,就会立刻知道哪种料多放了,哪种料少放了,哪种料放错了。在她的严格把关下,“老干妈”出品的所有产品都做到了“一炮而红”。
尾声:
人活着,平安活着,已属不易,尤其对女人更难,若要拖家带口,要兼顾家庭和生计,更是难。
既然活着,就要向前看,就要坚强,任谁打击都不怕,天大地大,吞下委屈,总有雨过天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