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商业成功之道,是一段混乱、危险、缺乏秩序的旅程,充满了错误、无休止的挣扎和牺牲。企业家传记的出版商们总会炮制很多成功的公式和法则,但我认为,这是具备大众误导性和过分简化的。

以下是他亲自写的文章《比尔盖茨:一个关于如何取得商业成功的真实故事》。我只知道比尔盖茨不仅博览群书,而且非常喜欢写文章。(节略内容)
在我读过的企业家传记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遵循一个传统的故事情节,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误导大众.的故事情节。它是这样的:当一位敏锐的创业者想出一个改变世界的创意,制定了清晰的商业策略,招聘了一流的合作伙伴,然后与大家一起迅速名利双收。读这些故事时,我总是惊讶于这些人如何将他们的成就视为一些伟大的远见或非凡技能的必然产物。难怪出版商出了很多书名为《如何和怎样》的书,书中充斥着整洁的备忘录清单、五步实施计划以及其他过于简单化的创业成功秘诀。
《鞋狗》(鞋狗)由菲尔奈特撰写,是一部关于耐克创立过程的回忆录。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坦率地向人们展示了商业成功之路的真实面貌。这是一段混乱、危险、缺乏秩序的旅程,充满了错误、无休止的挣扎和牺牲。事实上,当你一页一页地阅读奈特的故事时,你会觉得他的公司最终会失败。
当然,今天人们很难把耐克和失败联系在一起。公司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耐克的勾号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商标之一。在世界上几乎每一条街上,你都可能看到人们穿着耐克鞋。然而,Knight将读者带回了50多年前公司极其卑微脆弱的起步阶段。当时,奈特开始用他的普利茅斯维拉提汽车的后备箱销售进口日本运动鞋。
我过去见过内特几次。他很善良,但也很安静。像很多其他见过他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一个很难理解的人。虽然他的公司已经很出名了,但他仍然是财富500强企业负责人中的神秘人物。
然而,在《鞋狗》的字里行间,奈特以一种大多数首席执行官都不愿意接受的方式向我们敞开了心扉。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失败非常严格。他不符合一个大胆进取的企业家的形象。他害羞、内向,而且经常缺乏安全感。他习惯于做一些紧张的动作。当他在商务谈判中感到紧张时,他会摆弄手腕上的橡胶腕带或交叉双臂抱住自己。他花了几个星期告诉佩妮他喜欢她,佩妮后来成了他的妻子。然而,虽然还是恰恰因为他不同寻常的性格特点,他产生了“疯狂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开一家自己的鞋厂。
《鞋狗》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奈特对鞋子的兴趣始于他在俄勒冈大学学习时,当时他和著名的跑步教练比尔鲍尔曼一起练习跑步。后来奈特去斯坦福大学攻读MBA,期间写了一篇关于日本运动鞋进口美国的潜在市场机会的论文。当时,日本相机正在蚕食德国主导的相机市场。所以他想,为什么不试试日本跑鞋呢?他认为你可以用日本跑鞋搭配阿迪达斯和
te-entity-word" data-gid="8212447" qid="6542089992955516173" mention-index="0">彪马等顶尖德国运动鞋制造商的产品竞争。到目前为止,这个故事情节可能听上去有点儿耳熟:这是一个拥有改变世界想法的年轻企业家径直走在成功道路上的神话。然而,奈特接下来的经历把这个神话击了个粉碎。
这本书中最大的悬念,在于奈特不稳定的财务状况。他用父亲给的50美元开始了他的进口鞋生意,创办了一家叫蓝带体育(Blue Ribbon Sports)的公司,并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负债生活。年复一年,他不得不向银行家们跪求更多贷款,以便进口更多的日本鞋。他的银行账户里几乎没什么存款,因为他会把挣到的全部利润继续投回公司,从日本订购更多的鞋子。即使在销售量开始增长之后,他的公司也还是常常需要救命钱才能维持下去。与此同时,他和日本运动鞋供应商的关系也不是很稳定。尽管奈特成功地把鞋都卖了出去,而且还帮助公司改进了鞋的设计,但对方的高管却总是在美国寻觅其他潜在的合作方。最终,奈特甩开日本人并且创办了耐克公司,开始了另一段前途未卜的创业生涯。
对于耐克成功背后的机缘巧合,奈特表现得特别坦诚。就拿著名的耐克对勾标志来说,这是他花35美元请一位艺术系学生设计的,但他当时并没有料到它会成为如此特别的一个标志。他当时的说法是:“这凑合能用。”将公司起名为“耐克”也不是奈特的首选,他想将其命名为“六维”(Dimension Six),但他的员工迫使他选择了“耐克”。奈特当时虽然同意了,但并没有被说服。他说:“可能我们将来会喜欢上它的。”
在创立微软时,我很幸运地进入了一个利润空间不像卖鞋那么小的行业。我不必像奈特那样费劲地向银行争取贷款,也不必和大工厂磨叽(我其实希望奈特能多用些笔墨解释这其中的经历)。读完将近400页关于鞋业生意的书,我还是没能了解更多关于如何生产出一只运动鞋,例如鞋的各个零件都是什么?哪些零件最难生产?为什么最难生产?这让我有点儿失望。
奈特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与他一起创办公司的那些员工十分混搭,其中包括一名在一次划船事故后瘫痪的前田径明星、一名过度肥胖的会计和一名像着了魔一样给奈特写信的销售员(奈特从来没有给他回过信)。他们都不是人们心目中可以代表一家运动装备公司的人,这让我想起了微软起初的日子。同奈特一样,我们也拉了一群拥有奇怪技能的人。他们都擅长解决问题,而且大家具有共同的热忱,希望让公司取得成功。我们都非常努力地工作,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想从奈特书中寻找成功经验的人恐怕会失望了。我觉得奈特就没打算向读者传授任何经验,没有小贴士也没有备忘清单。然而,奈特完成了一个比这更棒的事:他尽可能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是个了不起的故事,它很真实。读到书的最后几页你会明白,尽管一路经历了各种的艰辛,为什么奈特还是会说:“上帝啊,我多想能够重头再来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