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
编辑童
屠童渊和福餐饮
它每天卖15万碗面条,每年服务5000万人。这样的企业,在餐饮投资持续上升的时候,自然会在资本的雷达之内。7月8日,国内餐饮头部品牌、政府餐饮宣布完成近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E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腾讯、LFC紧随其后。
去年11月,何复餐饮获得腾讯投资4.5亿元融资。不到一年时间,何复连续两次募集资金近13亿元,布局加速趋势明显。何复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全产业链体系深度布局、新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数字化能力建设。
创业邦了解到,这一轮融资中,有些资本对于和府餐饮给出的估值远高于本轮实际估值。有人给出了140亿元的估值,还有的报价估值甚至高达160亿元。
本轮选择投资者时,何复餐饮没有拿到最高价。首次涉足中国餐饮连锁品牌并在本轮投资中领跑的CMC Capital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陈贤表示:“作为中国快餐连锁的头部企业,何复餐饮在创始人和核心团队的带领下,形成了全行业环节的系统布局,打磨出了极强的R&D和供应链能力,高效的门店运营体系,建立了年轻高效的团队。何复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优化升级产品。在零售和连锁餐饮的大趋势下,未来大有可为。”
至于这位投资人的选择,何复餐饮创始人李学林告诉创业状态,“我们希望资本能够真正理解我们。”他还说,他一直主张做一个“实力大于名气”的人,做一个餐饮品牌。
截至2021年6月底,何复老面门店总数超过340家。何复餐饮表示,2021年两天左右将新开一家门店,新店数量将比2020年翻一番,预计达到450家。你究竟是怎么理解何复餐饮的这种面条的?
最近,我们和李学林聊了聊他的创业历程,以及他对中国餐饮业的理解。
卖一碗面也需要顶层设计
在上海外滩SOHO的地下室,楼下有一家何复面馆。虽然面积比购物中心小,但这里有很多民族风格的元素。除了这些场景元素,午饭后,前台的炉子一直冒着热气,而三点左右,年轻人开始过来坐着吃零食和聊天。
这一幕可能正是李学林想要看到的。他从没想过何复被定位为“面馆”,而是一种新的城市生活方式,所以会有“书房里的中国味道”。2021年,这种味道还包括酒香,何复更是开启了“何复小面酒”作为其第二增长曲线。
如果你今天只关注何复,你会觉得它似乎是为风口做好了准备。在品类中选择面食已经是被资本抢购一空的赛道;整个用餐场景聚焦中式风格,也符合当今的民族潮流;从开店的选择来看,有三分之一是在上海的购物中心,这也是年轻人容易找到的地方。
但上述认知与这个创业故事的真实版本大相径庭。首先,李学林开始为此做准备
个创业项目是在2012年,2013年在江苏开出第一家门店。那时候最火热的赛道还是科技互联网项目,甚至是O2O也比一碗面条更受资本青睐;而国潮风真正形成势能也是2018年以后的事情;至于客群,李学林表示:“我们希望18-50岁的人,都是和府的消费者。”李学林本人并非餐饮行业科班出身,此前在3C行业。他为什么会来到如此传统的行业创业?
李学林表示,餐饮赛道是今天的价值洼地。“中国的很多传统产业应该都有机会重做一遍,可以重新格式化,而餐饮行业随着产业支撑系统的加速成熟,有可能出现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头部企业机会。”
这种头部的机会,不光是规模,还包括品牌。现在市场上其实已经有门店数量过万家的餐饮连锁品牌。但是李学林认为,有一万家门店代表着上万个区域消费人群需求,“这是品类的成功,但是不一定是品牌的成功”。
李学林希望打造一个头部的餐饮品牌,一碗面是它的载体。不过,李学林开始做和府捞面时的举动,也吓了身边人一跳。
没有开一家店时,李学林先是满世界到处飞到处看,考察美国、日本等地的餐饮市场,包括聘请咨询公司,光是市场考察费用就花了上千万。不仅如此,李学林还花费巨资建设后台中央厨房体系,这也是让不少餐饮企业闻之变色的东西。
单单一个“如何让外卖面条不坨”的问题,和府就投入重金,经过数千次研发测试。先是磨合面条内在配方,调配各种原辅料的品牌、品质、配比,控制精准配方结构,解决了保持面条劲道的难题;然后还要针对每一条面条的外部质地,测评糊化粘连关键数据,形成保护,不厌其烦,最后终于解决行业长期痛点。
对于开店前的慢功夫,李学林自有逻辑。他认为,创业如同打井,关键是你是否确定这下面有水,而且水源充足。如果确定,那么剩下的只是如何做的事情,这些投入都是必须的。“我认为花小钱干大事的时代过去了。那是机会主义,和府干的是确定主义。”对于干餐饮这件事,李学林非常笃定,“这件事做成是周期问题。做不成则是个人能力问题。”
和传统餐饮行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早在2015年,李学林就接受了第一笔融资。李学林认为,资本可以助力企业快速发展。除了资金,还能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带来资源的整合,以及更开阔的视野。
不开店先花钱做市场调研,做供应链建设,资本护航,为什么李学林的打法,似乎和传统餐饮行业不太一样?
传统餐饮行业,一个餐饮品牌的成长之路往往是先开单店,找找感觉,试试市场反应,然后再开一些店,确定产品和单店模型成立,有了一定的收入和口碑基础,再去打造品牌,建设系统能力。
关键在于,李学林是带着对和府的“顶层设计”开始创业之路的。开店、搭建供应链体系品牌建设、实际上是个三位一体的工程。李学林认为,传统餐饮企业往往是打游击战,日子好过了才开始建设根据地,而和府从一开始就是“系统作战”。
这里说的系统,既是指李学林“三位一体”的认知,也是指今天的和府实实在在正在应用和打磨的管理运营系统。
一般来说,标准化是整个中国餐饮行业进化的方向,面食快餐领域也是目前比较容易标准化的,甚至可以说比较容易复制和模仿的。
如果李学林创业时只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不会有现在的和府,事实是,和府捞面在此基础上,更近了一步。“我们的系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一个是标准化,一个是基于信息系统的自动化。”
这里说的自动化,并非机器人餐厅之类新潮玩意,而是是实实在在能够提升门店的效率的工具,包括自动订货、自动排班、自动监控等一系列管理工具。这些“自动化”工具的出现,使得和府培养一个员工上岗,只需要一天时间,培养一个合格的店长,需要30天。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门店的效率,也降低了用工的难度。实际发生的例子是,其他餐饮企业的一个门店干部,来到和府依旧可以当店长。
更重要的是,和府店长不需要为业绩发愁,不用为门店业绩负责,更多是执行系统的指令。换句话说,业绩如果不好,总部和系统来背这个锅。这是一个更加“中央集权”的管理体系,“和府不是一个服务型的体系,更多是一个智慧零售型的系统。”李学林解释说。
这种前台高度简化,后台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实际上才是一家餐饮企业能够真正标准化、可复制化的基础。因为,它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把人的变量影响降到了最低。
现在,和府捞面全国布局300多家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店铺平均营业额55万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万/月,客单价45元,为行业头部水平。
这样一家企业,自然会让资本觉得眼前一亮。
实力要大于名气
面对今天资本对于餐饮的狂热,李学林对创业邦感叹,今天的餐饮创业者比他创业时更“幸运”。
这种幸运,不光是指资本的青睐,还包括整个产业支撑体系的进阶,由于近年来餐饮业的冷链技术,食品工业技术以及中央厨房自动化能力的进步,包括大量餐饮供应链公司的崛起,使得整个餐饮行业的配套基础设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李学林回忆说,在和府只有几十家门店时,他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刷手机看一遍门店的客户反馈。现在不用了,一个是门店多了不可能一家一家看,另外同事也会通过爬虫技术反馈一个数据包给他看。
资本是餐饮赛道火热推波助澜者。不过,李学林坦诚这里面存在泡沫,所以才有本文开头提到,拒绝140亿元以上估值的故事。
“没有人不喜欢钱,”李学林说,“但是目前这个估值,我没有什么压力,资本也不会有过高期待。”李学林表示,要做“实力大于名气”的人,品牌也是如此。
李学林认为,今天的和府捞面,虽然标准化、自动化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还处于继续打磨模型、继续培养巩固用户心智的阶段。给和府开出160亿元估值的资本,多少受了当下餐饮市场投资过热的影响。李学林很清醒,不想成为餐饮投资泡沫中的一朵云。
李学林的清醒,可以从和府如何度过2020年看出来。2020年对于餐饮企业,其实是比较难熬的一年,疫情还是给行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不同的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法。但是在这一年,和府选择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强化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第二件事,孵化和府的第二曲线(小面小酒)和第三曲线,“正因为2020年我们花时间聚焦迭代了新模型,今年我们才能快速开出更多门店。”第三件事,在全产业招聘人才。
做完这三件事,当疫情开始好转时,和府门店的业绩恢复很快。关注点转向餐饮的资本,很快发现了这匹黑马的存在。最终,和府在年底接受了腾讯投资领投上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为4.5亿元。
虽然先后拿到了近13亿元,但是李学林坚持认为,这个行业是个需要耐心打磨的行业,不是烧钱可以烧出来的。
表面上,李学林创业早期花钱是“大手大脚”的,但是这种“高举高打”,是要改变餐饮行业的作战方式。要把餐饮这样一个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真正引导成为现代化的产业;要提高整个行业的认知水平,比如不要上了外卖就以为做了数字化;要把餐饮这样一个过去“高素质人才不肯来,来了留不住”的行业,变成一个和科技互联网行业一样有吸引力的行业。
李学林说:“比如老板自己的生意只做到了几个亿的规模,但是招来一个操盘过几十亿生意的人来辅佐你,那么两个人肯定聊不到一起去。”他认为,做新消费形势下的餐饮企业,必须要有新的思维和视野。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的3C市场经历给了李学林很深的启发。他在美国时,曾经听过芒格的课。芒格教育学生,心里要想着明天的市场,而诺基亚输给苹果的故事,足以让人刻骨铭心。
正因此,在和府门店达到300家门槛之后,李学林的做法并不是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冲击更大规模,而是开辟了小面小酒这个第二战场。李学林认为,多品牌战略一方面可以共享后台资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做更多的准备。“我们喜欢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李学林说。
资本是否看懂了这一点?李学林说他一直希望资本和创业公司要彼此能够“门当户对”,这样“婚姻”才会幸福。这里说的门当户对,除了实力对等,还应该包括,对于中国餐饮市场共同的认知。
“如果你给我更多的钱,但是要求我一定要开多少店,那么就拜拜吧。”李学林直截了当的说。和府餐饮的愿景是,未来世界上有麦当劳、肯德基的地方,旁边都应该有中国的面馆。他指出,和府今天所面对的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其实还是行业共性问题,还是不能急,“餐饮行业的底层路径,始终没有变,需要继续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