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阿里研究院”免费订阅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格局,国家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正在向“创新”核心能力倾斜。近20年来,世界上最大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而中国崛起背后最大的动力之一就是中国互联网的崛起。正是互联网创新孕育了所有中国人的互联网精神和创业精神,进而呼应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崛起。
客观地说,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应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开始在很多方面引领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段永超先生指出,自备受关注的KPCB 《互联网趋势报告》于2013年提出“向中国学习”的口号以来,年报中的“中国元素”逐渐成为“中国话题”。但具体来说,在“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提出“向中国学习”的命题后,她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线索。
阿里研究院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基础技术,在中国激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创新创业浪潮,正在酝酿新的第四次浪潮:
第一波——“商业化”
第二波——“生态化”
第三波——“互联网”
第四波酝酿——“情报”
文字|阿里研究院崔玉文孟伟
第一波——“商业化”
1994年,中国引入互联网,邮电部正式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服务。第一波互联网创业开始酝酿。随后,1995年,网景通信公司在美国上市,引起了众多企业家对互联网创业的关注。在互联网的起步阶段,一方面,只有少数能接触到互联网技术或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美国人,才能对“互联网”这个新事物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现阶段PC还没有普及,互联网还没有在大众中形成概念,只开发了邮件、聊天等少数种类的应用。此时,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转化为能够实现商业回报的产业,让更多的人快速接触、了解和使用互联网,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也成为现阶段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旋律。
2000年以前,“门户”网站大量出现,成为第一波的标志性服务形式。在早期的门户网站中,各种信息和话题都是通过人工编辑快速发布的,这让网友们第一次快速直观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便利和丰富性。其中,中国网(1999年7月上市)、新浪(2000年4月上市)、网易(2000年6月上市)、搜狐(2000年7月上市)等一批门户网站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应用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央级新闻门户的代表。同时,它们的上市也推动了“中国概念股”概念的诞生。现阶段,随着门户网站的大力推广,上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新时尚,网络文化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伊妹儿、modem、Java等新词。
典型案例:新浪集团
新浪的前身,四通李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较早按照硅谷模式组建的企业。1993年12月,石头集团
span>投资500万港币,支持王志东等创立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借中关村附近万泉河小学的两间办公室,很快成为一家优秀的软件企业。1996年,世界互联网蓬勃兴起,四通利方看准这个新兴的产业,在国内首先开办了“SRSNET”网站。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四通利方的网站24小时报道世界杯,创中文访问最高记录,被法国官方站点制定为惟一的赛事中文站点。这个意外惊喜,成为四通利方探索未来业务的新起点。四通利方将“SRSNET”改版为“利方在线”,很快在国内首推“中文门户”概念。
1998年9月26日,王志东与海外最大华人网站“华渊资讯”总裁姜丰年共同碰撞出一个共同理念: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随后,四通利方正式宣布并购华渊资讯,创立“新浪网”。
1999年3月26日,新浪网推出“科索沃危机专题”,借鉴了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结合了网络快速,互动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
1999年5月8日,新浪网在国内率先报道“北约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成为网民追逐的热点,瞬间访问达到平时5倍以上。此时,网民发现,除了收发邮件、聊天以外,在互联网上看新闻更有价值。
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新浪成为全球华人第一门户网站。
随着以新浪为代表的“榜样”的上市成功,诸多细分领域、区域领域的门户网站创新创业快速涌现,例如“上海热线”、“武汉热线”等地方区域门户,旅行领域的“携程”、招聘领域的“51job”、财经领域的“金融界”、电子商务领域的“慧聪”等纵深化门户,以及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式门户成为新的创新创业方向,后来成长成为行业领先者的阿里巴巴、腾讯、盛大、天涯等互联网公司也均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创立……于此同时,北京、上海、深圳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发源地和前沿地,很多创业者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也都开始涌入到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来。
2000年前后,在这次浪潮中曾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全球互联网泡沫,据webmergers统计,互联网泡沫破灭,令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关门。不过,最后坚持下来的公司,到了今天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第一次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的深入,推动了互联网上的需求升级和竞争加剧,因此网站的功能开始发展的越来越丰富、复杂,信息分类、社区论坛、个人博客、搜索系统、积分系统、商业交互等系统模块纷纷开始上线,逐渐开始进入生态化的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生态化”
第二次浪潮以“平台”的广泛应用的出现为标志型代表,中国诞生出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世界级互联网平台企业,并激发了以“网商”为代表的数以千万记的中小企业展开新的创新创业浪潮。
对比全球的互联网市值20年的变化,可以发现1995年的领先公司和2015年领先公司有一个很大的不同。2015年,一方面,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变成了平台型公司;另一方面,优秀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发生了极大的成长,互联网行业相应的成为了全球成长最快的行业。
回顾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历程发现,每次在关键产品或技术在实现突破之后,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往往能够利用领先优势快速扩大双边市场的客户数量。加之,互联网产品几乎可以“零边际成本”扩张的特点,让竞争和对比变的简单直接,也容易实现优秀平台对市场的“天然主导”。因此,随着扩展的范围越来越大、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平台逐渐成为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
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深层次影响:一方面,平台提供丰富的工具、客户、服务,能够大幅降低新创企业的早期固定成本投入,让小企业起步的成本实现了大幅的降低,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程开设的创业班,培训学生入学时在淘宝上开网店,仅仅以500元人民币资金起步,经过数年努力,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公司可取得年销售规模数千万人民币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平台型市场能够大幅的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内外部的互动更加直接,企业与市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时,大企业纷纷开始裂变为小企业,或纷纷开始鼓励企业内部创新创业。
图:平台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创业
新的商业基础设施的出现,也让原本商业逻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台提供的“标准化、模块化、API化”的市场接入方式,快速形成了跨国界的新型大市场,让原来中国复杂的市场环境突然变的公开、透明,也为有创意、有干劲的企业家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土壤 。互联网平台市场的出现,既能够加强企业间的竞争,更能够更好的激励创新、深化分工、提升企业的自由度。
图:商业逻辑发生了深层次转变
典型案例:阿里巴巴生态
阿里巴巴目前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提供者,而同时也是承载着数以千万计的企业数量的一个大型生态体系。阿里巴巴通过开放数以百计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如商品发布平台、商业交易平台、客户服务平台,以及技术和数据开放平台等等,为更多的企业赋能,帮助他们实现发展。同时,也在该商业生态的治理、规则的制定、环境的打造等方面不遗余力。
截至2016年3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平台上的年度活跃买家达4.23亿户,年度商品交易额(GMV)超越了3万亿元,每天在线的商品超过10亿件,每个月还要上架商品数1亿件,并已在中国超过14,000个农村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最近一年以来,淘宝里已新诞生了500多个原创的设计师服装品牌,上千个独立设计家居的品牌,6000多个创客的项目,500多个运动品牌的独立品牌,200多个正在孵化的原创IP等等。
图:阿里巴巴商业服务生态
在阿里巴巴生态中,很多企业抓住了平台赋予的能力,实现了创新创业的成功。2016年4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天猫平台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帮助平台上的商家与券商、交易所以及与其他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品牌电商企业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据不完全统计,天猫平台已经有逾50家企业在内部启动IPO计划。首批的10家企业全都是阿里巴巴平台上的商家,分别是三只松鼠、汇美、韩都衣舍、裂帛、骆驼、御泥坊、韩后、十月妈咪、阿芙、小狗电器,他们中一部分是从淘宝、天猫诞生的互联网企业,一部分则是通过阿里而焕发生机的传统企业。
图: “阿里巴巴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首批协助上市企业
敬请期待《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四次浪潮(下):互联网+、智慧化 》!
(注:本文首刊于《经济前瞻》杂志 2016年11月刊,略有删减,本文为全文版本)
微信名:阿里研究院
微信ID:aliresearch
官方网站 DT时代 共创新知www.aliresearch.com
邮箱:aliresearch1@aliyun.com
新浪微博:@阿里研究院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