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16年后,有着大学梦的陈(化名)打算申请一所成人教育学校来填补自己的遗憾。然而,当她填写信息时,她发现“陈”已经在山东工业大学“学习”并成功毕业。只是上的“陈”,照片栏上还有另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
原来,16年前,她被另一位“陈”假扮上了大学。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陈,以为自己失败了,改变了命运,收拾行囊,踏上了漫长的打工生涯。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选择我们?”6月8日,陈的丈夫李浩(化名)在接受《The Paper》采访时表示,这几年,由于学历的原因,陈努力了,也努力了,但同时也在寻求提升学历,改变命运。“现在她知道真相了。她很崩溃。”
6月3日,山东工业大学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告称,“经资料收集、学院联络员核查、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假借冒名入校。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的学历信息。”
谁是替代者?替换是以什么方式发生的?为什么学校和相关部门没有发现?陈还没有解释。“我们希望有一个调查结果,并得到替代者的解释和道歉。”李浩说。
6月9日,山东工业大学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对《报纸》表示,学校对此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正在进行全面调查核实。但与此同时,他也表示,由于事件时间跨度较大,需要进行更全面、详细的调查。山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如经查实,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从名单上消失”
李浩说,由于妻子陈目前情绪不稳定,他将暂时向媒体介绍一些情况。
据他介绍,陈1984年出生于山东冠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2001年初中毕业后,陈进入了离家十多公里的冠县高级中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她总是茁壮成长。
在家人眼里,陈很努力。她希望读书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家人也很支持。她的父亲曾说:“如果我女儿能上大学,哪怕卖铁借钱,家里也会让她读。”
2004年6月,理科生陈完成高考志愿填报。时隔16年,当她回忆起报考的细节时,有些模糊。她只记得当时自己填了三个志愿,前两个志愿报的是上海大学,第三个是山东工业大学(本科院校,含专科)。
李浩介绍,当时信息还没有那么发达,他们都是通过电话查询高考成绩,只知道自己考了500多分。直到今年她才发现自己的高考成绩是546分,没有达到理工类本科生的三批录取分数,却达到了专科的分数。
该报指出,山东省招生办已通过媒体公布了2004年高校招生意见。据介绍,高考共分六批进行,分别是提前审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专科(高职)第一批和专科(高职)第二批。本科6月底报批,专科7月底报批。
“如果是专科录取,她也愿意去。”据介绍,“榜上有名”的陈没有等到自己心仪的录取通知书就觉得特别失落,于是就打包走人了
今年5月21日,陈计划报考曲阜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当她登录薛鑫时。com获取信息当晚,她发现了一个和她同名同姓、身份证号的“陈”,她的头像显示是另一个陌生女子。资料显示,“陈”于2004年9月进入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7月毕业。
当初,陈和李浩还是不相信。李浩还调侃:“你有学历,你有大专文凭,报什么成人高考?”当后两人感到不对劲时,他们开始联系薛鑫。com的客服和公安局联系,询问有没有可能身份证号码被重复。公安民警明确回复,身份证号码不能重复。
在预见到事情的严重性后,陈开始联系山东理工大学。李浩介绍,5月22日接到陈及其家人的报案后,山东
理工大学于5月26日组成调查小组,到陈秋媛的家中进行家访,在确认陈秋媛没有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后,校方表示将会积极调查取证。之后,李浩也陆续向冠县公安局、教育局、纪委反映,找到此前的高三班主任,都没有结果。
李浩表示,目前山东理工大学调查组已经联系到顶替者,顶替者在县城附近一个乡镇单位上班,但是顶替者叫什么名字及其他情况,学校调查组未对其介绍。
“如果当时上了大学,她也许就没有那么辛苦了。”李浩说。
目前,李浩一个人在天津打工,陈秋媛则在老家带着两个孩子,同时还要照顾腿脚不便的公公和其他家人,和丈夫一直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
校方发布学历注销公示
“妻子情绪很崩溃。”李浩说,他们希望能够有个调查结果,并且能得到顶替者的解释和道歉。

山东理工大学发布因冒名顶替入学进行注销学籍的公示。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官网截图
6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示。公示称,“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秋媛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秋媛学信网学历信息。”
6月9日,澎湃新闻针对此事联系山东理工大学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学校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正在全面调查核实,目前学校已按相关规定程序对学历进行注销。但同时该工作人员也表示,因为目前事件时间跨度大,需要进行更全面和细致的调查。
当天晚上,澎湃新闻再次查询山东理工大学发布的学历注销的公示,该公示已无法直接点开阅读。提示信息称“您没有权限访问”,需提供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
9日下午,澎湃新闻联系陈秋媛高中所在的冠县教育局招生办,该办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随后,澎湃新闻联系上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宋全政,他表示目前对陈秋媛被冒名顶替事件并不知情,若情况属实,省教育厅将会对其展开调查并依法依规处理。宋全政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个分管学籍部门的联系电话,当天下午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在过去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出现纰漏给予顶替者可乘之机?澎湃新闻对此咨询了教育学者熊丙奇。
熊丙奇表示,在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考试的信息被盗用:一种是顶替者勾结当地的政府部门,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道;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录取被顶替人的大学去报道。
“有的大学对于新生入学可能存在不严格,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冒名顶替者钻空子。”熊丙奇表示。
熊丙奇认为,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电子档案成为现在的主要信息渠道,改变一个人的档案便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给予顶替者投机倒把的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困难。
他建议,若发现自己的档案被盗用或修改,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追究篡改者的责任。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