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真辛苦 创业很辛苦,生活很容易

正文|许

前面写着这样的话:

上个月3月29日,我的文章《怎样为自己谋定一个好前程?》在微信官方账号发布,已经20多天了。写这个续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作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我很清楚这篇文章不能一次写完,必须以后再写;第二,有读者在评论里留言:“你为什么止步于具体操作?”

所以,今天的文章是我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上班不自由,创业太难。是什么让我们左右为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入手。

首先,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回到几个基本概念。

1、个人到底是个什么人?

一直以来,关于人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在西方,出现了“经济人假说”、“社会人假说”、“复杂人假说”等。其实无论我们怎么讨论,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个体时,我们谈论的是一个人——个身心的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身处快节奏的商业社会,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自上而下地寻求和争取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但它也成为了我们最大的隐患。

我们知道如何用金钱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享受我们的身心,但我们经常忘记,如果我们想善待自己,就必须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甚至精神滋养。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智慧的有机体。当我们没有充分尊重它的操作规则时,它会警告我们不适、感冒、发烧、头痛、头晕等小病,尽管这样的警告经常被我们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回到个人——这个更完整的层面,最完整的人——,再去思考个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看生物层面和经济层面。

当我们从个人和组织的角度观察时,与这个话题更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组织者”,意思是当我们正式加入一个组织时(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NGO等)。),我们的个性必然会被这个组织深深烙印。

从此,我们不再只是最初的个体,而是一个被组织思想熏陶的“组织者”,处于一个或许非常复杂的分工协作的网络系统中,处于各种复杂的人与物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上。

2、组织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研究组织行为后发现,组织的概念至少强调以下关键词:共同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功能、人际交往、信息交流、合作意愿、机制与制度、规则与制度、价值观与习惯、文化。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组织,我觉得用“一个围绕共同目标分工合作的系统”来概括组织可能更合适。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为了一些共同的宏伟目标走到一起,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里高频互动,这就是所谓的组织。

接下来,我们需要搞清楚,即个人和组织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om/large/dfic-imagehandler/9870044b-4f60-422e-ac60-d187b0a032b4" />

二、


亚伯拉罕.马斯洛先生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尽管颇受争议,不过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类基本需要进行分类观察的总体框架。


在这个理论中,并未明确指出“组织”这个概念,但是如果细想,无论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这三个相对基本的需要,还是自尊与他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这些需要都必须通过个人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实现进行满足。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其实并不夸张。


这里略说一下劳动这件事。


尽管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把劳动粗分为组织型劳动和个体型劳动,但细究起来两者却有很多共性。


绝大多数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形式是组织型劳动,上班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


1、组织型劳动


在具体论述前,我需要先做个说明。


我虽然在高校教学,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一头钻进别人的思考框架中亦步亦趋,比如今天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个体型劳动和组织型劳动”这一对概念,就不是我从什么教科书、文献资料中看来的,是我个人对职场进行了多年的独立观察与思考之后的结果。


我所指的组织型劳动,指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自愿加入某个组织,以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与组织的分工协作体系进行集体劳动,并以工资报酬的形式间接地、部分地获得组织进行市场交换产生的价值盈余(利润)。说白了,这就是“打工”的概念:“端人碗,服人管”、“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等俗语,说的都是这一种劳动方式。


随着网络对于人类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网络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业互联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关于这一点,国内著名的管理学者、营销学者包政教授有十分精彩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2、个体型劳动


我所指的个体型劳动,指的是主要劳动过程与成果实现是依靠于个人完成的劳动方式,比如律师、小商贩、小饭店业主等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劳动特点是受到外在的约束较少,基本上可以依靠自由意志在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习俗的大框架下,遵循市场经济基本法则进行自由发挥。


个体型劳动者真的能够自由发挥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种个体型劳动看似自由,没有来自公司的规章制度约束,也没有来自上级领导的粗暴无理对待与任务指标压力,更没有复杂的同事关系需要应对,但是它也并非那么完美。


因为你现在必须接受来自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与法律法规等的直接约束,你的经营压力与关系压力来自于市场竞争者和直接服务的客户,换言之,在组织中打工时不愿意面对的那些个“劳什子”并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着。


你看似获得了自由,实则未必如此。


当然,“我的生意我做主”的自由掌控感确实十分有吸引力,且能够自己完全操盘一个小小组织系统的感觉也是相当有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中厌倦了之后,往往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哪怕项目再小都无所谓,好在可以换一种不同的活法了。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这种看似洒脱的个体型劳动方式的,至少需要一个人具备较为成熟的心态、较为综合的素质、较为过硬的技能和较强的直面客户与市场竞争的勇气与智慧。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走这条个人生存发展道路的,能否走得通,需要综合考虑个人与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条件因素。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自由潇洒,也要看一看别人拥有的能力以及所冒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这个话题博大精深,今后有机会另文展开)。


三、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个体型劳动者一开始是厌倦组织的繁文缛节、管制约束的,然而,一旦自己的小小项目有了起色,为了能够hold住越来越复杂的项目,也必须招兵买马、扩大规模,自然而然地(尽管并非自己所愿)就会走到了建立越来越复杂的组织结构这一步了,这几乎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不受个人意愿影响。


区别只在于一点:当您一开始是以一位个体型劳动者的角色开局时,您会随着日益庞大的组织发展而一直处在掌舵人的地位,制定规则,建立团队,激活组织,发现客户,交付产品,绩效薪酬,等等等等复杂的运作都是由您来主导进行的。


这完全不同于您作为组织中的一员时的状态,您也很难体会到后者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上班不自由,创业确实很辛苦,但是生而为人,不就是在这些历练中才能不断突破和成长吗?


以上。


作者简介:徐天坤,高校管理学在职讲师,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新安人才网长期合作签约讲师,微博认证职场博主,“璃语职美人”长期合作个人发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