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主
受访者幸福社创始人樊晓艳
时间分配角色互换社群运营
非零和游戏情侣同步成长
创业如何兼顾理想初衷与幸福感
共有2848字符|建议阅读会议记录
TA说:“你整天死在外面不回来。你整天工作,工作,工作,你根本不关心我(和孩子)”。
你说:“我一整天都这么忙,TM却不是为了这个家!”
助教们在想:“老板的日常策略就像狗屎,它强迫我们执行,执行,再执行。他还天天尖叫‘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不管我们生死!”
你在想,“我不是为了大家才这样做的!没人上不去生意就赚不到钱!你为什么不能体谅我?”
“我不知道助教喜欢什么。做一个社区,去死吧!做一个社区,去死吧!根本留不住人,怎么办!"你坐在办公室里,每天都在想这件事。
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创业之后,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随着家庭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团队氛围越来越不和谐,用户是没有办法获取的。创业,幸福却渐行渐远。这不是创业者的初衷,而是创业者的普遍焦虑。解决办法是什么?
、时间分配稳后方
一般人的人生追求无非就是两件事: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但是两者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创业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人们一天只有24小时,一周只有7天。每个人都一样。如果创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或各种商业活动中度过,回家后又不愿意像条累狗一样多说话,那么另一半自然会把问题归结为“只关注事业不关注家庭”。所以在TA的认知中,我们会开始和你争夺你的时间。
这个时候,很多创业者会因为身心疲惫而感到委屈和无助。经典理由“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这个家!”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被抛出来,重在夫妻夫妻之间。
这个问题自然被很多情侣视为——时间分配中的零和游戏,要么选择我,要么选择你的职业。许多企业家、许多电影明星和其他需要花大量时间工作的人经常因为这个原因结束婚姻。
时间分配决定婚姻和生死。很多夫妻互相折磨一段时间,感情就淡成了水。(当然,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往往就是这个逻辑)
范先生根据多年的创业经验和创业社区运营经验,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即不要一上来就把时间分配问题设定成零和博弈般的非此即彼。's的核心解决方案是实现夫妻双方的同步成长。猜疑导致不和。如果两个人长时间不了解对方的心思,或者观察不到对方的心思,就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因此,范先生建议,像创业这样的家庭事件,一定要提前和家人沟通好,让对方了解家庭会发生什么变化,他们要做什么。通过提前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缓冲创业带来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情感冲击。
二是高质量的陪伴。也就是说,不管你创业有多忙,也要准备一些固定的时间(哪怕一个月只有一天)用心陪伴你。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提前准备,心中有数,提前安排工作,避免那一天。
但这些行为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夫妻双方同时成长。另一半清楚地知道你创业时处于什么样的成长路径,并且从认知上了解和理解你,和你一起成长。最忌讳的是TA不懂
由让对方默默的接受和理解(因为这个真的做不到,除非对方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因此,不要吝啬于让对方知道你在干的事情,是维护家庭持久幸福的良药。
2、角色互换定前方
当下的创业环境复杂多变,不仅在于中国的商业环境越来越成熟复杂,更在于人之间的代际差异越发明显。
90后出生的人,不仅享受到了越来越富足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面对着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中国人自古的顺从性人格,在90后一代中,慢慢变得荡然无存。而最早的90后已经进入商业社会,进入企业内部,来到了一线岗位前。面对更具创造性,同时更加不服管的90一代,持有老思想传统的管理者,越发觉得难以凝聚人心、形成团队合力。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紧迫。公司业务正处于爬坡期,如果由于团队问题车轮打滑,很容易功败垂成,前功尽弃。
樊总给的建议,还是核心一点——尊重人的天性。
创业者有创业者的伟大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身家性命的代价。但员工也有员工的小目标,可能就是想多赚点钱好养家。如果创业者想让员工以你所想而想,以你所忧而忧,像你一样用身家性命去搏,恐怕只能是违背人性的妄念。
但在此认知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员工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和团队精神还是有办法的。樊总在这方面,也给了一些小套路。
首先,还是要理解。像家人一样,必须让员工能体察到老板在做的事情。这个关系中,老板要放下身段,员工要参与进来,提供一个平等沟通的环境(幸福社所在做的事情也在于此)。
其次,分利问题的重视。倒不是要和每一个加入公司的员工都要分享企业,但是对于一些有功劳、苦劳的管理层或者老员工,要在合适的时间让其成为企业的主人(这句话要达到实质性作用,不能只挂在嘴上,而要落实到利益上)。
最后,可以尝试与员工建立联盟关系。现在企业管理面临的核心矛盾还是员工归属感危机。越来越发达的商业环境,越来越个性的90后员工,造成越来越盛行的跳槽文化。如果无法有效保证企业的员工留存率,对于一个创业企业而言就是巨大的成本压力。与所有员工分享股权是不切实际的事。但让员工为自己工作,成为自己的主人,却也是一种让其成为企业主人的方式——雇佣到合伙,平台+个人的新型合作形式。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安全感指标,否则快速的转变有可能翻车。
3、社群能力定生死
社群化不仅是现在线上的一种潮流,更是当下商业的一种大趋势。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从来没有这么被细分过。
中国市场经济起步晚,没有成熟的传媒环境和商业文化培养,因此中国的消费者一直都处于散乱和一窝蜂的两极状态下。好的一面是,很多企业抓住消费者一窝蜂的契机,获得了品牌建立上的极大成功;坏的一面是,这是个小概率事件,多少年来只被少量企业抓住过。
大多时候处于散乱状态下的消费者,让企业难以营销,难以获得销售上的成功。
但是社群化的趋势,让很多企业有能力,通过小范围的运营,获取一定数量的分类消费者,使他们聚集于自己的社群之中。这对于精准的服务和产品开发,以及精准的用户营销都至关重要。但是大量企业就是做不到,就是找不到社群运营的法门。
幸福社成立将近3年,获取了600多名高净值用户(都是平均收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用户),而且即将挂牌新三板。在此,樊总透漏了两条心得,也可以当作是经典的社群经营套路。
第一条就是要设定一定的门槛。幸福社最早起步的时候,进入门槛就是5万元(而且当时的社群概念还没有火,樊总的初衷也只是要打造一个社团一样的商业组织,以幸福为宗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筛选。不一定要用钱来筛选,但必须要有自己设定的筛选标准,去保证获取的都是符合条件的高质量用户。因为能通过筛选的用户,标致着具有较高的互动意愿,也就更有利于双方达成共赢合作。(要先难后易)
第二条是要保证社群内部价值观趋同。可能大家会因为喜好、合作、资源等走到一起,但决定是否能走的长久的却是彼此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趋同的伙伴,才能更容易的一路同行。因此,在前期,必须申明自己社群的价值观,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但价值观的核心,从始至终都必须坚守。因为核心价值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社群文化,是降低社群内部交易成本、沟通成本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