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如果“移动中国”也有热图,从农村到城市,内陆到沿海的轨迹可能会很显眼。然而,从城市到农村的反向流动曲线日益突出。在逆流中,有专业技能、有良好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在其中行进,他们煽动和展示的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内蒙古,“80后”女大学生齐晓静,毕业后回到农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在致富后主动带动村民走向幸福。建大棚,开农场,旅游,是同一块土地,同一群村民。当观念改变,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村民们的钱包鼓鼓的,脑袋都活了。物质世界的变化足以让人惊讶。精神面貌的变化,让美好未来的轮廓更加清晰,更加稳定。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夸张,但这是事实。一个大学生改变了一个村庄。
任何创新的扩散总是被早期采用者推开。在这个社会过程中,随着创新被更多地采用和遵循,其意义也在不断显现。新生代返乡青年扮演的正是这一重要角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对外界更丰富的认识,这让他们更像是下乡的“现代使者”。他们有勇气、有能力打破农村过时的生产方式,完成新技术、新思想与旧场景的有机“嫁接”。更重要的是,在城乡数字鸿沟趋于缩小的情况下,乡村与外界的新的交流方式和话语,正在通过这一群体所策动和引发的创新变革而不断更新和建构。
在关于年轻人成长的公开讨论中,经常使用“内卷化”、“工具人”等词汇来表达他们对现状的困惑和不满。有学者指出,这正是因为人们很难在自己的作品和终极意义之间找到清晰的链条,建立清晰的联系。对于这群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来说,“有意义的贫困”似乎从来不是他们的问题。从新温室的兴起到贫困户统计中的“-1”,再到新经济链的形成和地方发展体系的建立,其意义始终是可感知、可触摸甚至可量化的。而且,奋斗的意义从来都超出了个人利益的范围。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换了一个村”的女大学生安心留在农村17年,为什么我们的“返乡大军”越来越强,返乡之路越来越宽。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中,个人奋斗的意义得以实现,“一生一梦”的理想有了落脚之地。经过八年的脱贫攻坚,中国已经被深深地雕刻,青年大舞台建设得更加广泛和坚实。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巩固和社会面貌的不断塑造,返乡的“磁力效应”不断增强,新时代新农村的呼唤必将承载更多的可能和梦想。
让“一个大学生改变一个村庄”的故事在更多地方上演,让返乡青年群体煽动更多发展可能。国家和地方两级都应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并赋予其权力。要让他们不仅回来,而且留下来,就要有超越经济利益驱动力的思维和视野,在创新创业中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发展诉求,做好多项政策的扶持和支持,努力拓宽和畅通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不断加大农村对这一群体的“拉力”。来自“农门”的新青年,将给农村带来新希望,带来“移动中国”的新气象。
(作者:莫杰,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