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9日,汪峰“岁月”巡回演唱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拉开帷幕。这次旅游最大的亮点就是科技元素的融合。无论是舞台设计,还是机器人x战警,都在展现一种从容的力量感。
“权力感”在汪峰身上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多样化。它不再是年轻时喉咙里的一种力量感,而是一种具有充分自我意识的身份的体现。
同时在汪峰身上还有另一种可能。他也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至少目前来看,他是中国摇滚圈少有的成功商业化的典范。他的开创性项目FIIL耳机也在去年7月登陆美国市场,美国分公司早在今年4月就成立了。
“声音的艺术”是汪峰设置的美国口号。他对艺术性的表达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歌唱渠道,而是想打造一个承载艺术的全新载体,在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时候,汪峰从不回避谈论金钱。他觉得真实的表达是摇滚乐最本质的东西。事实上,从职业生涯开始,汪峰就把音乐的商业价值作为成功的标准之一。
我们试着和汪峰谈一谈他的商业情结,也通过他的合伙人和商业伙伴了解汪峰的商业敏锐性和执行力。
商业渴望
在遇到汪峰之前,彭金洲对他的印象仅限于几首广为大众传唱的歌曲。汪峰说,他想做一个独立品牌的耳机。他想了很久。彭锦洲就有些怀疑了。他当然知道汪峰的影响力,但他认为,汪峰是一个容易合作的人吗?他会专注于制造硬件产品吗?
彭锦洲和汪峰吃了顿饭。他试图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去理解汪峰。彭锦洲被汪峰的话打动了。“音乐是无形的。我需要一些有形的东西来支持音乐。”某种程度上,这种“支持”更多的是男性职业的升级。彭金洲也想到了耳机。他觉得“这个人真的很有追求。对于这个事业和音乐传承(这件事),大家其实都希望有自己的东西留下来。”
彭锦洲也想在生活中留下点什么。在华为工作期间,彭金洲曾短暂离开——跟随李一男创业。"李一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对技术和商业的理解非常(有条理)和系统化."彭金洲将汪峰归类为“理想主义者”的创业伙伴,但在他的理想情怀下,“我觉得他有那种创业经历,可以体现在很多事情上。”
与汪峰合作后,彭金洲对汪峰商业情怀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某种程度上,他(做音乐创作)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东西,(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世界感染别人。”这也符合汪峰的自我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想让更多人享受音乐之美,无论是音乐还是耳机,还是未来的互联网项目。这种起源是一致的。”
这个纯粹是从汪峰出道开始的。在彭锦洲看来,汪峰的纯洁在于他从不掩饰对事业的渴望。
1996年,25岁的汪峰不顾父亲反对,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辞职,成为一名全职摇滚歌手。因为父子矛盾严重,汪峰不得不从家里搬出去,租住在一个小地下室里,甚至一天只吃一碗面。北京冬天很冷。地下室没有暖气,脸盆里的水会结冰。
1997年,汪峰和他的乐队“鲍家街43号”签约文婧唱片公司
qid="6595537037611242759" mention-index="0">崔健、唐朝、罗琦等摇滚歌手成为同一家公司的艺人。但这个合作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汪峰的第一张专辑仅获得12000元的收入,与乐队、经纪人六个人均分。第二张专辑,京文唱片干脆以5000美金的价格把汪峰的两张专辑卖给了一家香港公司。这让汪峰感到极度愤怒,他认为这没有体现自己的商业价值。汪峰决定离开京文唱片,另觅新公司。此时,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华纳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时任华纳唱片中国公司总裁许晓峰在听了汪峰的《花火》小样后签下了他,而非鲍家街43号乐队。虽然汪峰也承受了外界的指责,但他也因此开始接触到正规的商业化运作和国际化公司管理。
华纳给创作型歌手开词曲费、版税,还会另外投入资金进行包装,这种规范运作的风格正是汪峰所追求的。他曾经说过,自己需要有稳定体面的生活水准,才能安心创作出好作品。
当然,汪峰也要学会包装和营销。我们所熟知的形象转变背后,汪峰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腾飞。2004年6月到2005年1月,半年时间里,《飞得更高》先后在各种舞台上重复三百多遍,还一度成为“神舟六号”发射背景音乐,以及中国移动在《新闻联播》中的广告背景音乐。用汪峰前经纪人的话说,“(《飞得更高》)听到了钱的声音。”
对汪峰而言,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商演机会。汪峰成为各类公司年会上的助演嘉宾,也是中国企业家、官员们喜爱的歌手。励志摇滚是蓝海市场,也是一个极具消费力的大市场。许晓峰离开华纳成立创盟音乐带走汪峰时,汪峰已经成为极具商业价值的歌手,出场费从3000元提升到20万元。
2007年是汪峰事业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汪峰与许晓峰散伙加入大国文化集团——李泽楷是大国文化集团的投资者,它有机会让旗下艺人参与2008年奥运会系列歌曲制作。
汪峰的商业价值也在2008年奥运会达到高峰。他除了参加两个合唱之外,还有自己独立创作的两首歌曲。《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在奥运场馆中的播放次数也远超《北京欢迎你》。而在当年“5·12汶川地震”中,汪峰《美丽世界的孤儿》是新闻频道报道灾情时的配乐。
汪峰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他也从版税、商演、演唱会和广告代言中获得了商业收益。更重要的是,积累了音乐商业化的成功经验。彭锦洲称汪峰是一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他朋友圈的很多企业家都是他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是汪峰的商业伙伴。他在与汪峰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汪峰很容易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当觉得自己的想法不是最好的时候,汪峰会停止争辩,考虑接受对方的想法。很强的学习能力,加上适应性,是汪峰之所以成为汪峰的原因。
现实路径
◇◆◇
在汪峰看来,音乐和商业是有共同点的,“一个品牌或者产品,如果它的初心是跟风,那这个产品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平庸,在商业上也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伟大的品牌和伟大的音乐作品,它的创作路径其实没太大差别。”
他对唱片行业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从最早的京文唱片,到华纳公司、创盟音乐,再到大国文化,汪峰见识了港台、内地、海外不同唱片公司的商业风格。他的结论是唱片行业要向西方公司学习运作方式。汪峰认为专业化是西方音乐界的风格特征。他把对音乐的钻研劲头嫁接到商业研究上,成为圈内公认的具有CEO精力和聪明程度的摇滚音乐人。
2014年8月,汪峰与乐视音乐合作,尝鲜现场演出+付费直播的O2O演唱会模式。这次尝试共获得线下两千多万、线上三百多万元的收入。汪峰的商业伙伴“野马现场”创始人李宏杰认为,汪峰对音乐行业的创新充满兴趣,他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歌手。
鸟巢演唱会之后,投资人吴世春给汪峰发信息,问他有没有兴趣做耳机。吴世春早年在华为工作,2000年参与百度早期创业,2009年成为天使投资人。张野也看好这个项目,并且觉得只有汪峰能做这个项目。“他(汪峰)眼睛一亮说想做很久了,然后也说了他对耳机和耳机品牌的理解,如果他做的话会怎么做,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张野和吴世春被汪峰的执着打动了。
吴世春建议汪峰真金白银地投资,做大股东董事长,投资人跟投。汪峰非常赞同。“我们见面比较频繁,从第一次开始聊到把团队凑齐花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张野说,“最开始聊的时候只是耳机,比方说有哪些需求,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后面越聊越深入,比如代工厂要怎么选,供应链条要怎么管理,企业结构是怎么样的,再往后面聊就是未来的耳机会怎么样,你做得好的话终有一天会把该占有的市场都占有,那然后呢?”
汪峰的思路很清晰,要做一个软硬件开发结合的公司,“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耳机有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延伸。”张野认可汪峰的商业能力,“但他明白自己不是这个专业出身,所以也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多做干涉。他对产品有自己的理解,对公司文化有自己的理解,这都是一个领袖该具备的。”因此,汪峰懂得去找专业的人来做管理、销售、品牌等专业工作。
2014年底,汪峰创业团队骨干班底基本搭建完毕。在吴世春的牵线搭桥下,彭锦洲加入汪峰创业团队,担任首任CEO,前缤特力高级研发经理邬宁担任CTO,国际音频工程协会(AES)前理事长Barry Blesser担纲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并招揽到三十多名研发工程师。
2015年3月,北京峰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范科技”)注册成立。汪峰以出资额和影响力双重作价,占股40%,成为第一大股东,彭锦洲及创业团队骨干成员占股40%,梅花创投吴世春和青山资本张野进行了天使轮投资,占股20%。
彭锦洲负责公司日常运营。作为汪峰创业公司的CEO,他有过焦虑。跟他以往开拓的千亿级别手机市场相比,耳机市场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高端耳机就几十个亿,而且渠道也不完善,差别很大。最重要的,即便是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市场,大家还是认为耳机是一个非必需品。”但他和汪峰达成共识,他们要做大众消费市场,“而且要有好的品质,好的体验”。
从团队搭建、公司组建,再到拿出产品,期间不过半年时间。耳机将搭载各种智能化功能和流媒体,会成为一个通道,包括汪峰本人的新歌都会通过耳机首发。这在当时是一批音乐人在苦苦追寻的商业化方案,“智能化”是汪峰一直关注的课题,他想的是,“如何更人性化地与人交互,更方便地聆听人的诉求,匹配更多使用场景。”
汪峰对声音的把控力能增加他的商业执行力。他告诉团队,永远不要一个音质平庸的智能玩具。 彭锦洲认为汪峰的乐感、经验和DJ团队都是他们的竞争壁垒,“它既有来自于工艺的,也有过去的经验,还有对艺术的追求。”
今年年初,彭锦洲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这个创始团队。CTO邬宁成为继任者。邬宁是声学电声博士,曾任缤特力研发主管。他对音频系统的研发和汪峰的构想也是一致的。
邬宁接受采访时说,虽然汪峰不会参与公司的日常运营,但公司的战略、产品的定义和开发、外观配色等,他都会真正参与进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汪峰可能更像一个“产品经理”。
“现在叫他企业家也不为过”
◇◆◇
汪峰对“产品经理”的界定是,产品的最终责任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既要有理性思考,又要有直觉判断,而两者之间,理性首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对技术现实和商业逻辑的整体把握,产品当然很容易走向失败。”
推出一款耳机单品绝不能包括汪峰全部的商业野心,他要做的是一盘更大的生意。从创立公司起,FIIL只是汪峰要打造的软硬件结合的商业模式中的硬件部分。汪峰曾经开玩笑,也许会推出手机产品。
早在去年春节过后,汪峰就开始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布局。他在微博宣布推出“X”计划,“时代到了今天,当音乐只能残喘苟活的时候,我想我必须为它做点什么。”据汪峰讲,“X”计划“是一个凭借情感而建立起来的开放式音乐艺术交互平台。让音乐、影像和资讯回到情感的原点”。“X”计划下也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音乐平台“iwini”,包括旗下播客产品imixdio。
更早之前,汪峰已经投资了一家做演唱会现场直播的初创公司“野马现场”。汪峰成功试水过O2O演唱会模式,很认可这家由前《滚石》执行主编、张北草原音乐节创始人李宏杰打造的创业项目。
汪峰想要的是一个更加垂直的音乐生态,硬件只是生态入口,云端内容才是他需要深耕的领域。汪峰说,他的商业愿景是希望FIIL会以音乐为立足点,“成为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流行文化品牌。”汪峰判断,随着音乐版权市场的逐渐规范,未来流媒体会向上游的内容端购买版权,也会和下游的强势的智能播放终端合作开发,最终打造出以耳机为核心的一种协作的、被集成的、向智能设备拓展的商业生态圈。
汪峰相信理性思考会带来不错的产品,“而直觉和热爱才会带来伟大的产品。”他希望他名下有一个“伟大的产品”。
彭锦洲在离开前想过,“当你想到这个品牌,你的脑海中它会是什么?”公司起步阶段,因为有汪峰的影响力和人脉资源,“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从0到1的过程,相对来说会走得更顺一些,包括说可能拿到更多的钱,找到更好的代工厂。”到了下一阶段,“汪峰的产品”要摆脱汪峰的路径依赖,“过去的成功可能是未来成功的陷阱。”
张野实实在在看到了汪峰的变化,“汪峰是摇滚艺人出身,二十几年来一步步走过来,无论自己红还是不红,每张专辑坚持自己写歌。他以前坚持的事情他现在也在坚持”,“他关注的是品质,是产品本身,其他复杂的东西不是他考虑的。”而现在,“叫他企业家其实也并不为过。”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526期
文 / 本刊记者 王燕青 发自北京
编辑 / 孙凌宇 rwzkzx@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