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来我们家,拔了可怜的根,种了花。太美了,沙漠变成了花海……”2021年初,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冲上热搜,也让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宁夏——宁敏镇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沙海山川。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隔数千公里的宁夏、福建两省,因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谊,绘就了先富后富的壮丽画卷。
放眼世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级难题。许多国家“锈带”地区在转型突破上也缺乏人才、资金和决心,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家庭,富者不忘贫者,兄弟相联,长期互助合作共赢,这在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奇迹?
“这只有我们党和国家在世界上才能做到,这充分显示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击中了地板。正是这种优势,让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变“不可能”为“可能”。
人们不会忘记,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诠释的初心使命,“守城护国”所展现的英雄本色,“全党有旗,全国有棋,全民有心”.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7次主持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调研扶贫工作50余次,走访14个集中连片地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近200万名乡镇干部、上百万名村干部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1800多名党员干部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征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39300.39333393336
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近代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以其无比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结束了“4亿中国人零零散散”的局面,第一次让中国整体追求现代化,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怎么可能有社会主义中国?怎么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哪里?”
以人为本是最清晰的背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众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漫长的文明是最深的基因。讲仁爱、重以人为本、守诚信、敬正义、重和谐、求同存异,不仅是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具有文明意义的制度探索和文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五千年中华文明,还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怎么会有今天这样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第一个看世界的人”魏源曾说:“自古有盛而无王权,有王权而无王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叙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6)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越过
近年来,中国的外贸博览会越来越多,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中国服务贸易博览会和中国消费博览会。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世界贸易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发展中大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不断为提高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作出贡献,是非常罕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人类实践。”“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世界树立鼓舞人心的榜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催化剂。”….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看到了太多的“血与火”的侵略和太多的赤裸裸的掠夺。即使在这些现代国家内部,也形成了巨大的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带来了持续的社会
会动荡。有西方政治学家感慨,“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反观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不仅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发展道路,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从内部看,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谈论人权。“以人民为中心”,这正是中国奉行的人权理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贡献正在于此,中国创造“两大奇迹”的深层密码也在于此。
2020年,美国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发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高居第一。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权的标尺?这就是人权的标尺。
从外部看,这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作为历史上曾经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的目的是赢得尊严和安全,让历经苦难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康”就是这一逻辑的集中表达。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在亿万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发展了、强大了。
中国是在落后的境遇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追赶者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低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甚至认为中国会走上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近年来,西方一些人所谓的中国“掠夺资源”“盗窃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论调,不过是反映了他们以己度人的自我想象和高高在上的傲慢无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不是偷来抢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这一伟大成就再次表明,“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七)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性的抵达,换个角度看就是开创性的进发。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上得了学”已经不是问题,“上得好学”又成为新课题。
教育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如何满足水涨船高的期待、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如今的中国,拥有占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全球市场,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7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开辟出巨大发展空间。
这样的清单催人奋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提醒我们还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
如果说,当年“小康”目标提出时,我们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尽管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全面小康还是“在路上”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它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战略部署。
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方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伟业,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这场以百年计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有“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严峻紧迫,也有“风展红旗如画”的慷慨激昂;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豁然开朗,也有“又踏层峰望眼开”的使命召唤——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八)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在中国利用核动力发出第一度电的50多年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这里投入商业运行。
“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我们都一件件进行了突破,没有‘卡脖子’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这样介绍。“没有‘卡脖子’的问题”——短短几个字,道出了自立自强的决心。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从特高压技术后来居上,到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制成功,到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这几年,我们把“卡脖子”清单变为科研攻坚清单,正在一步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犹记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犹记新中国初创,毛泽东同志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犹记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发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把现代文明带到时间的坐标中;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把复兴的图景描绘于前进的道路上。
“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道出了大党大国的雄心壮志。承载百余年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汇聚亿万人民不懈的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如东方的一轮朝日,正光芒四射,正喷薄欲出。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一个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样板——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入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注定是一段更加壮丽的伟大征程。
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史,18、19世纪,世界上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人口则是十亿级的,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上均配备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国不仅追求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华民族追求强大,更追求伟大。
志在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当我们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去理解中华文明,“以百年、千年为计”去看待历史使命,更感时间的紧迫,更觉前途的光明,更知责任的重大。
(九)历史让人回味,未来令人神往。
“七一”前夕,位于国家体育场北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馆,党和人民百年奋斗铸就的功勋和光荣,勒记在了祖国首都的中轴线上。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从中华民族园到奥林匹克公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条中轴线,浓缩着中华文明由衰落到复兴的苦难辉煌,凝聚着中华民族由独立到富强的雄心壮志。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响彻神州——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如磐信念敲响岁月的洪钟,以昂扬姿态拨动时代的琴弦,我们一定能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历史交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发展篇章。
“加油、努力,再长征!”这是一场中华民族跨越数千年的进军,向着美好未来,向着人类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