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阴阳香火店txt百度网盘,通灵棺材铺

【编者按】

无论是作为中华先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灵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微不至。从一些至今仍保留下来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中,或许可以窥见有关中国精神世界发展演变的图画,或许还能触摸到埋藏在其中的一套或多套密码,对传统社会组织进行解码。

云雾山野中隐隐燃烧的神灵和信仰,与我们这些逐渐遗忘的人一起,一起耕耘着中国的历史,一起继续耕耘着这片土地。

在《报》(www.thepaper.cn)关于“土地与神灵”的专题报道中,记者走进田野,穿过街道,观察忠信习俗,描述仪态仪态,试图找出衰落的民间忠信习俗是如何影响我们祖先的历史的,它们是如何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组织的,以及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怎样的转型和转变。

从2019年底开始,以开放的形式推出了“土地与神”的话题。除了《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现场报道,还将邀请一些相关学者撰写。

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记者调查了徐振军的风俗信仰起源,还原了河南人许逊如何成为江西人守护神的过程。在这篇文章中,记者观察了万寿宫庙会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介绍,并万寿宫庙会三天。万寿宫庙会为什么持续了几千年?目前,普通人如何看待和参与庙会?主持庙会的官员和道士对许真君的风俗信仰持什么态度?年轻一代如何重拾对传统民俗的热情?对于上述问题,记者在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观察和回答。

2019年8月29日(阴历7月29日)凌晨,位于江西南昌西山的万寿宫内早已人山人海,硝烟萦绕,鼓声大作,唢呐齐鸣。一年一度的万寿宫庙会即将迎来高潮。香客从邻近县市成群结队而来,多为分散的香客,或与同龄亲友同行,或扶老携幼,身着便服,逆时针方向在万寿宫八大殿逐一跪拜焚香。比如女性一般佩戴绿叶红花头饰,男性则手持一条竹龙,很多竹龙嘴里都插满了三根香。但引起人们关注并有巨大势头的是各地组织的庙会。大部分朝圣都以地域宗族为单位,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樟树雄师长寿朝圣”、“凤城茅元图村长寿朝圣”等。进香次数从几百到几十不等,分工细致。香烛在前面,后面是一个标,上面用金线绣着“XX长寿香”的字样,后面是管弦乐队,一般包括鼓、锣、唢呐等。在管弦乐队之后,还有朝圣者,他们穿着当地的服装,大部分是红色和黄色的。从入口开始,乐团每次去寺庙,都会奏乐表演,后面的香客会在寺庙里跪拜烧香,连跪三次、敲九次的都有。这一周的迂回如此之大,如此壮观。

乐队演奏

和香组合影

很多香客烧香拜佛后并不离开,而是在寺庙内外铺上自己的被褥。他们一问,就知道要“为神仙守夜”,在这里过夜。很多已经表演过烧香、奏乐、拜神仪式的香火团都没有离开,而是在庙外安心到明天(农历八月初一)0点,然后再来拜神问安。

日影西倾,夜幕降临,万寿宫却越来越热闹。到了晚上十一点,正殿高明堂门前已经是水满为患,堂外的道路上挤满了在堂内等候礼拜的信徒。万寿宫管理处龙雄鲍国穿梭在人群中。从清晨到午夜,他几乎没有片刻的空闲。他总是没有忘记

e/pgc-image/RkxtJKzIeFJlvc" />

农历八月初一零点的万寿宫


据统计,仅农历八月初一这一日,前来进香的信众最多就可达十余万乃至数十万。这些老百姓不辞辛苦前来敬拜的对象究竟是何方神圣?西山万寿宫及其庙会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这一切,都要从一千六百多年前说起。


万寿宫航拍图


万寿宫庙会的兴起与传承


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于对许真君的崇拜,许真君原名许逊,许逊祖籍河南。公元239年,许逊出生于南昌。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尤其爱好神仙修炼之术。后来许逊走访国内众多名山古寺,最终选择南昌西山作为修炼之地。280年,许逊被举荐并任命为四川旌阳县令,后弃官东归。许逊回到西山,正值江西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许逊不顾高龄,带领百姓抵抗洪灾,治理洪水。当时人普遍认为洪水是蛟龙出世,妖孽作怪。许逊帮助当地解除了水患,被江西人看为法力无边的治水神仙,各地也流传着许多真君医病治水的神话故事。相传,因许逊生平所行善事甚多,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日,许逊“阁家飞升,鸡犬悉去”。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出于此。


为了感谢许真君的恩德,当地乡邻和他的后裔就在他生前居住过的地方西山修建了“许仙祠”。到南北朝时,“游帷观”替代了“许仙祠”,成为祭祀许逊的场所。两宋时期,因政府推崇道教,许真君崇拜受到了高度重视,“游帷观”的规制得到升格,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称“玉隆宫”。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诏令仿西京洛阳崇福万寿宫式样,重建“玉隆宫”,并亲书“玉隆万寿宫”匾额。明清时期,万寿宫在朝廷、地方士绅及当地民众的多方合力下,规模不断扩张。不仅如此,随着许真君成为“江西福主”,数百座万寿宫在全省各地拔地而起,而伴随着江西商人在外地的经商活动,万寿宫又作为“江西会馆”在全国范围内被建造起来。清末民初,但凡有江西人的地方,就有“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于西晋元康(291-299年)年间。在晋元康二年(292年)许逊飞升之后,当地百姓为感念许逊功德,举行法会以纪念许真君,并衍化成一系列许逊崇拜的民俗活动。唐代道经《孝道吴许二真君传》载:“从晋元康二年真君举家飞升之后,至唐元和十四年,约五百六十二年递代相承,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每至升仙之日,朝拜及斋戒不阙。”


从西晋元康二年(292年)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许逊崇拜的庙会活动传承五百余年,这在中古道教史上也几乎是特例。唐宋史籍道经不乏西山庙会的记载。南宋的《岁时广记》卷引唐裴铏《裴铏传奇》所载《文箫》的故事,描述唐文宗大和(827-835年)末年八月十五,书生文箫在西山游帷观所见庙会的盛况:“钟陵有西山,山有游帷观,即许仙君逊上升地也。每岁至中秋上升日,吴、越、楚、蜀人,不远千里而携契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设斋醮,求福佑。”《裴铏传奇》称到中秋许逊升仙的纪念日期,西山庙会已是数十里若街市的盛况。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栖止西山十年,对许逊仙迹和西山庙会盛况有亲身的体会。白玉蟾撰写的《玉隆集》,收录其在西山玉隆万寿宫时期的道经,其中记录观察所见许逊事迹及西山道教,尤其详细记载西山庙会的仪式过程,是西山庙会史研究中最有史料价值的记载。据白玉蟾所载宋代许真君庙会的仪式,包括割瓜、禁坛、南朝、西抚、接仙等民俗活动,并伴随道教法事,是以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来演绎净明道许真君的故事,可谓是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结合的典范。


元代是万寿宫发展与许真君信俗的低潮期,但即便如此,元代文士虞集在至元三年(1266年)二月,曾游逍遥山瞻仰许旌阳遗迹,并撰《黄堂钟楼记》说:“自许君仙去,里中父老子孙,相传岁以八月初四日,载真君像至黄堂北面谒谌母,如其在世时。犹是当时之遗制,千余年而不废,其遗俗亦可称也哉。”


清同治《新建县志》卷十五载:“相传许旌阳以八月十五日拔宅上升,居民感德立祀。宋徽宗敕修赐额玉隆万寿宫。历元明迄今,自八月朔,四远朝拜不绝,至十五日而最盛。”一直到清朝末年,每年农历八月的西山万寿宫庙会,仍然是“四远朝拜不绝”。


万寿宫庙会一千多年兴盛不衰,与民间的香会组织有很大关系。香会是各地民众进香、参与庙会的组织单位。清同治《南昌县志》载:“村人争醵钱为香会,名‘朝仙会’。自初一始,会或数十人,或十数人,一人为香头前导,刻蛟龙长二三尺佩于左,一人为香尾殿后,荷红幡书‘万寿进香’四字,余皆缨帽长衫,鼓乐群行,示大患既平,民气欢腾。”由此可见,今日的庙会规制与习俗,与一百多年前无异。


1904年8月20日《大公报》刊载《赣省陋俗》一文,记载清末西山庙会实况说:“俗传八月朔日为许真君诞辰,各属乡愚之朝拜者均络绎于途,每不远数百里跋涉而至,以朝拜省城万寿宫及西山万寿宫为最多。其乡愚恒以十数人为一班,前行者执一木龙为香头,后行者持一旌,大书某某会‘万寿进香’等字样。其余则戴大帽、执鼓乐鱼贯而行,名为进香……不拘男女均披发束裙,行数步辄一跪拜。由家至庙,有数十里者,亦不惮而为之,名曰‘烧拜香’。至于乘马御车而往者,复趋之若骛。”


万寿宫庙会以许逊崇拜为显著特色,因此又称为真君会、朝仙会、敬香会。每逢农历八月初一前后,南昌周边各县香客成群结队,前往西山虔诚朝拜。在万寿宫庙会的影响下,江西各地民众在当地的万寿宫,也要在八月香期举行祭祀许真君的活动。不仅如此,南方各省、各县的江西会馆,也在同时祭祀许真君。


民国时期对万寿宫庙会的改造


民国建立后,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标榜科学与理性的国民政府认为许真君崇拜实为迷信,并称其得以传承皆因“太古民智未开,摄于风雨雷电之威力,山川日月之伟大,无术避免其灾害,测度其高深,乃群疑以为冥冥之中有主之者……”。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寿宫庙会依旧顽强地延续着。官方的话语系统与民间的意识形态仿佛两条并不相交的河流,在彼此的航道上各自流淌着,但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使得旧风俗不可避免地与“新生活”相遇了。


1934年2月17日,蒋介石在南昌作了题为《新生活运动发凡》的演说,他指出:“吾国革命之所以迄今尚未成功,即在于全国国民之生活形态始终无所改进……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如狂风扫荡社会的落后状况,并以柔风鼓吹社会的生活力与正当精神。”可以想见,万寿宫朝仙过程中种种做法若按照新生活运动的标准来衡量,自然是在亟须改造的旧风俗之列。


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是新生活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负责人之一。9月中旬,熊式辉路过西山,看到朝香的农民“拥挤不堪,毫无秩序”,而当地官员对此现象“熟视无睹”,熊式辉目睹此景,“回省后大为震怒”,并表示“非积极整理不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山万寿宫临时整理处成立,对西山万寿宫周边环境和进香秩序进行了整顿。整理处组织了大扫除,清理有碍交通的店铺摊贩,并指导香客保持衣服整齐清洁,行路靠左,驱逐了万寿宫附近乞讨的乞丐和麻风病人,将他们送到指定地点暂时收容。


临时整理处并不干涉民众朝仙的宗教活动,但是会制止一些有悖新生活运动的民俗。按旧例,西山万寿宫香期中阴历八月最后一天是聚众赌博的日子。而这一年,临时整理处决心制止赌博的恶习,整理处“并着劝告、威胁的手腕”叫赌头离开,市民也不敢为赌博提供场所。因此,那天确实无人赌博,民众只能唱起小曲消遣。对于普通的进香活动,比如整夜焚烧檀香,临时整理处的工作人员虽然认为是浪费,但并不制止。整理处对民间信仰相对宽容,除非是明显的陋俗,否则并不加以干涉和纠正。一位临时整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日记中写道:“一晚上要焚烧价值30多元的檀香,我们唯心论的同胞啊,你们对神灵是这样竭诚巴结,而对于遭难灾民罔不过问,……神其有灵,也不嘉许的。”


西山万寿宫临时整理处的工作是新生活运动对万寿宫进香活动的首次改造,目标也仅仅是使朝仙进香达到新生活运动“规矩”和“清洁”。虽然只有短短40天,但卓有成效,改善了周边环境,也整顿了民众的进香秩序。然而,这样的“临时整理”只是短期和表面的,能一时纠正乡民的行为,却无法彻底改造乡民的生活。熊式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香期过后,整理处就着手将对西山万寿宫的短期改造纳入该地区乡村社会的长期建设中。


11月中旬,在临时整理处40天改造期顺利完成后,熊式辉指示“该地为本省名胜,应有长期整理之必要”,正式组建了西山整理处。西山万寿宫整理处成立后,最先着手的工作就是推行新生活运动,主要还是从“规矩”“清洁”入手,整治环境,如责成住户清扫街道、封闭不洁厕所、设置垃圾桶、取缔阻碍交通的摊贩等。1934年庙会期间,熊式辉下令整理万寿宫周边环境,多少有点偶然性,新生活运动对西山万寿宫庙会活动的有意识改造,确切地说始于1935年。


1935年8月万寿宫庙会即将开始之际,整理处就筹划庙会期间在南昌和西山的万寿宫举办乡村建设展览会,并认为每年庙会为“推行新运、教育民众之大好机会”。西山万寿宫的乡村建设展览会同时在8月29日开幕,这一天正是阴历八月初一许逊升仙日。许真君崇拜中很重要的是斩蛟龙治水的故事,市商会的负责人考虑到近年江西地区水灾频繁,趁各地乡民来朝仙的机会,向他们宣传水灾预防办法,教他们利用农闲时间造林、疏河、筑堤、修水库。省公安局也利用朝仙期间乡民集中的机会,指导香客遵守新生活行为规范,并维持朝仙期间的秩序。


一年之后的1936年,乡村建设展览会依旧在庙会期间举行。此次展览会与往年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对许逊崇拜的重新诠释。1936年9月4日的《江西民国日报》和《工商报》同时刊载了省党部发表的“告民众书”,劝告赴万寿宫朝仙的民众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敬许真君”。公开信首先提到,在西山万寿宫供奉许逊的大殿上有道横幅,上面写着“诚则灵”三个大字,接着对“诚”作了新的解释——“就是要了解许真君的生平事迹,才能与真君有感应”。接着,这封信简要介绍了许真君如何对父母孝、对兄嫂悌,如何有爱民的仁心,为人民除水患、治瘟疫。信中还强调了许逊讲究“养生的方法”,“平时起居饮食,极其清洁,适合卫生”,以此与新生活运动讲究“清洁”的宗旨暗合。这又将道教养生之法与现代卫生观念联系了起来。


许逊被净明道奉为祖师爷,净明忠孝道其主要教义是“垂训八宝”,即“忠、孝、仁、慈、忍、慎、勤、俭”。公开信对此评论道:“这与我们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意思,很为接近,又和我们蒋委员长所昭示四维的——礼义廉耻——也很相像,所以凡是违反八德四维的人就必为真君所厌恶的。”由此成功地把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八德四维”嫁接到“八宝”上,将许逊崇拜与对领袖的崇拜等同起来,希望民众对孙中山、蒋介石也生起崇敬之心。


继而,此文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向民众解释水灾是因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而非蛟龙作祟,因此治水的方法是“努力造林,并协助政府疏河筑堤,以防水灾”。他以许真君斩蛟治水的传说,鼓励民众参与水利建设,而不仅仅是向许真君求保佑,从而将迷信行为改造为公民行动。


不仅如此,在庙会和展览会期间,相关部门接连数日在西山放映《铁鸟》《新生》等宣传教育影片,“观众极为踊跃,每次不下数千人”。剧社则在9月18日晚赶赴西山公演,节目有《九一八》《亡国惨》《还我河山》《破除迷信》等,“观众数千人,情绪极为壮烈,观众大受感动”。庙会本来就是乡民难得的娱乐消遣时间,这些文艺节目以民众熟悉的说书和农民前所未见的电影、戏剧来吸引民众的兴趣,向民众灌输爱国、抗日、破除迷信等公民教育的内容,将朝仙的庙会转化成了塑造“想象的共同体”的过程。


如果不是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类似的展览会很可能还会在1937年的农历八月初一继续办下去,但塑造现代公民的努力就这样被日军侵华无情地中断了。


今日的万寿宫庙会


即便是在抗战期间,万寿宫庙会依旧顽强地存续着。建国之后,庙会一度趋于沉寂,而西山万寿宫也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神像和殿宇悉数被捣毁,仅供奉许真君的主殿高明殿尚存。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决定重建万寿宫,庙会也得到恢复。万寿宫管理处的熊国宝道长,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1991年,22岁的熊国宝来到万寿宫做工作人员。回首这段经历,他坦言最初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根本谈不上信仰。1991年的时候,万寿宫还只有高明殿、三官殿和关公殿三座殿,“里面的神像都已经恢复了,许真君的像最早是丰城老百姓自己雕了,偷偷送过来的”。


熊国宝坦言,自己最初对许真君、对道教产生兴趣,完全是受到信众们的感染。“那时候的庙会,信众可以说是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心理。因为之前宗教活动被禁锢了十几年,那种感情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那时候庙会的人可能比现在还要多,没钱的甚至一毛钱两毛钱都拿出来的。所有来万寿宫的人都要尽一点绵薄之力,把功德放到功德箱里,来祈求祖师爷保平安。”九十年代交通还很不方便方便,甚至还有些中老年妇女,背着被褥行囊,徒步三天三夜走过来的。“她们的这种虔诚在一年一年地影响我,我经常想,他们年年这么辛苦地来拜,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所信仰、所追求的又是什么?”


虔诚跪拜的香客


女香客头戴红花绿叶,绿叶是结了籽的柏树叶,寓意是求子或百子百孙。也有期盼后代多子多福之意


香客手中所持的竹龙,据传许逊在旌阳县做了十年县令,然许逊母亲在南昌。许逊惦记母亲,但路途实在太遥远。后来许逊就刻了一条烛龙,相传他白天骑着这个烛龙到旌阳去,晚上又骑着回来伺候老母亲,竹龙探母的典故由此而来


信众的虔诚驱使熊国宝走向了寻道之路,熊国宝读许逊的传记,一则小故事让他深受感动。据说许逊小时候家里特别苦,在和寡嫂分田的时候把好田都分给了嫂子,自己得了个荒地。他母亲就嘲笑他说你这个傻子,你把好田都给了嫂子,我看你要怎么生活。他说惟愿母亲长寿,嫂子生活快乐就好。“这些小故事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所以净明道提倡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熊国宝道长


熊国宝表示,万寿宫庙会传统里,有很强的娱神成分。娱神是为了热热闹闹,闹出点动静来,让祖师爷高兴高兴,让万寿宫氛围浓起来。历史上的庙会,到了晚上还有唱戏,只唱喜剧不唱悲剧,娱神也娱人。这和赵世瑜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中对于庙会“狂欢性”的观察不谋而合。熊道长特别提到,万寿宫作为道教道场,不能过度地跟民俗混杂在一起:“我就告诉一些特别喜欢烧纸钱的信众,你不要到庙里烧纸钱,庙不是坟地,不是祭拜祖先的地方,这是进香的地方,不是烧纸钱的地方。但是他们现在改成了烧金元宝,这个让我也很为难。”


对于很多信众来说,万寿宫的庙会是家族的头等大事,必须要像家里操办喜事一样认认真真操办。熊国宝谈到,信众的热情高涨,也给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烧高香、放鞭炮,因其危险性,近年来都被禁止了。负责庙会维稳工作的当地县委统战部罗部长,介绍了政府部门对于维持庙会期间安全所做的努力。与80年前的新生活运动类似,政府也对庙会提出了指导原则,总结起来,是“三进一不进”。一进是国旗要进宗教活动场所。原来的宗教场所是不悬挂国旗的,从去年开始每个宗教场所要悬挂国旗。二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宗教场所。所有的宗教场所都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要求所有的教职人员,起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背出来。三进就是宗教事务条例也要进入宗教场所,既要让教职人员熟悉宗教事务条例,也要让信众了解宗教事务条例。因为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了信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一不进是在宗教场所谢绝未成年人参加宗教活动。


南昌市新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 罗贤标


在熊道长的办公室里,有好几位年轻人,皆身着道袍,担任志愿者。记者与其中一位攀谈了起来,得知她刚刚大学毕业,决心去道教学院进修,从此一心寻道。说起和道教的结缘,她说似乎自己生命力就有一种来自道的呼召,也因为她认为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最适合中国人的。


“‘吾等宿生多庆幸,叨承香火至于今。’这是我最喜欢的经句之一。头半句说,你能有这个福分听道、修道,这就很应该庆幸了。后半句说传到了你这里,你得接着去传续这个香火。过去几年我每年都来,看到这么多香客扶老人带小孩都要过来,我特别感动,给我感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人在传承。”


进香者,远处为许真君神像


走在庙会的人群中,时不时停下来与人攀谈。有七十多岁的阿婆,回溯往昔,她说自己1979年恢复庙会的时候,她就来了。当年要走四天三夜,如今乘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四十年来,从未间断,一次不拉。有五十岁的大叔,带着孙子孙女同来,把被褥铺在地上,要在宫内过夜。他表示二十多年前父母第一次带他来,如今父亲不在了,母亲身体不好,他替二老前来,也带着孙辈前来,希望这一传承能够延续。也有二十多岁在外打工归来的年轻人,表示是特意请假回家,陪母亲一同前来。“上一次来还是快二十年前,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到了外地打工,才越发想念家乡,想知道自己是谁。”


谈及庙会的今昔对比,信众们皆表示今朝胜过昨日,更有秩序了,交通便利了,进香的环境也好了。结束采访,归途已是凌晨两点,万寿宫内依旧是烟气缭绕,灯火通明,停泊的车辆从万寿宫附近一直排列到五六公里外的公路两旁,进香的人却依旧络绎不绝地涌入。驶回住处的路上,我不禁想,这些摩肩接踵前来的信众们,是否有做到新生活运动时所定义的“诚则灵”(“了解许真君的生平事迹,才能与真君有感应”)?如果没有,那么支撑着他们年复一年赶来的动力又是什么?曾经人们愿意徒步三天三夜,却因带着朝仙的盼望,也毫不觉苦。如今再远的距离,高铁或飞机几小时也都能到达,可如果没了对于信念和终点的盼望,那么省下来的时间又该去做什么好呢,又是否有意义呢?


(本文的采访、撰写以及视频的拍摄得到了西山万寿宫管理处和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张洪泽:《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及文化意义》,《民俗研究》,2018年第四期。


刘文楠:《借迷信行教化: 西山万寿宫朝香与新生活运动》,《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一期。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 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