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虽然毕业生人数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措施,保障了毕业生稳定有序就业。但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仍面临一些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显现,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慢就业群体需要密切关注,部分地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
面临的挑战
一是毕业生就业供需匹配存在结构性矛盾。
首先,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因素,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不高。其次,不同人才的供需紧张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毕业生供不应求,部分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供需矛盾不同。最后,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使得一些新兴产业难以满足人才需求。
二是要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在就业质量方面面临较大挑战。毕业生从事稳定全职就业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此外,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具有流动性大、流失率高的特点。
第三,要关注就业慢的毕业生。
从全国情况看,近年来,无就业、无其他计划的慢就业毕业生比例明显上升。这与世界上“啃老族”(不学习、不工作、不工作或不参加就业辅导)比例的增加类似。这不仅说明就业困难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也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就业信心下降、职业发展理想丧失。这类群体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会极大影响社会稳定,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四,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几个在线招聘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招聘数量和规模的差异与区域经济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高度相关。因此,在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国家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促进本地区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注意教育结构与区域高校产业结构的一致性。
对策建议
一是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实施有利于高校毕业生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技术战略,将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与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相结合,给予在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与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同等待遇,特别是在落户和职称评定方面,g
二是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步。紧密联系行业和企业发展,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加大校企合作和社会培养的促进和深化力度,真正提高毕业生知识技能等专业素质。政府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素质竞赛,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服务,强化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服务能力,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各类供需平台,做好重大项目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专项服务措施。
三是科学设置高校学科专业,有效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求预警机制,科学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根据预测适当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更加注重对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和结构难以匹配的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同时,要根据经济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导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树立精准服务理念,对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要联合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摸底调查,记录每一名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就业需求、就业能力等数据,形成全国和地方的大学生就业大数据库。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库,为不同情况的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同时还要建立定期跟踪反馈机制,与每一名大学生保持联系,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服务。
二是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制度,打通政府部门和高校就业服务共享机制。着重需要考虑打通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资源共享机制,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券。凭借手中的就业服务券,大学生可以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高校、社会中介机构等,免费享受规定次数、规定范围内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求职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券相应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只针对规定范围内的大学生使用,不可转让或交易。
第三,充分做好适应产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力度,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调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不足等情况较为突出,对此政府要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计划”。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改革高校教学内容和结构,契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的比重,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对吸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奖补政策。政府部门和各个高校共同举办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大赛,形成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的社会氛围,对优胜者给予相应奖励和表彰,引领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二是建设大学生职业训练中心。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训练比较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成长。对此,政府要建设“大学生职业训练中心”,承担在校大学生和往届未就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工作,每年提供一定学时的免费培训,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加大培训力度。
文章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