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终于出书了,他唯一接受了海量采访的一本书。 《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 。发布会现场,他说,“一直不想写。自己还在一线,以后的路还很长,怕吹得太厉害。”
今年,宗71岁,娃哈哈29岁。从外界来看,他和公司有足够的量级来写书。但是宗后卿有这样的本事,他真的可以无动于衷。从娃哈哈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富一代带着最初积累的财富跑进快钱行业时,宗总是守护着娃哈哈。
书出来后,他仔细看了一遍,又告诉了人们。“我就是一个平凡人做一个平凡的事,都是提炼得好。我觉得这些提炼对现在80后、90后创业的年轻人会有一些用处。”在电梯里。宗后卿又对我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炼得好。”他的风格一向如此,低调,生怕吹得厉害,他自己觉得别扭。其实,谁都知道,他不平凡。娃哈哈这个事业,也不平凡。
宗后卿说,他的心态一直很好。
“上世纪90年代,政府给了我主动权,让我从事房地产。不是我干的。如果我做了,我就不能做好我的主业。”现在,宗仍然没有在大众互联网创业中混下去。“一哄而上的事情一定会一哄而下,互联网是个平台不是产业,只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好了才能支撑它。不做产业做互联网,等到钱花光了也很危险。”可以在不依赖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或风险投资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他说,他想告诉大家,只要宗在这里,在中国做生意还是有希望的。他在《序》中提到了许三多和“我把每个机会都当作救命稻草,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许三多那句“不抛弃不放弃”,也是宗庆后对娃哈哈的态度,“我要一辈子把娃哈哈做到底,没有假如。”。
就在今天下午,我和宗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在此期间,他不断被五家媒体包围和采访,之前也有一轮小组采访。今天早上也是这个节奏。《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的作者池玉舟反复提到的一点,我完全体会到了。“宗后卿精力充沛,让我这个年轻人感到惭愧。”
此前,通过媒体报道,我认识的宗,在企业大家庭中是“勤”和“业”的代名词:他一年跑在一线200多天。他没有爱好,但工作是他的爱好。他吃得又快又容易。他吃米饭和蔬菜,几口就吃完了。他寻找饮料,一种他认为“价值低、重量重”的产品,一瓶一瓶地卖。他说:“娃哈哈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为此,他放弃了房地产暴利。到目前为止,他不使用智能手机,拒绝互联网。他是一个老派、聪明、勤奋的工业企业家,具有那个时代同样的化石价值。
宗后卿在《序》中提到了李云龙和“我能赋予娃哈哈的,就像是李云龙独立团所赋予的,那种叫做灵魂和精神的东西。”。在我看来,宗不如犀利。他总是安详地出现在外面的世界面前,经常穿着黑色的夹克,看着那个洞,和普通的老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如果你看着他的眼睛,你会很快被他抓住,然后他会不时地扫过去,以示他的关心,无论他在哪里。
这个我已经试过了。他比李云龙更人道。
我问了宗一个关于勤奋的话题。在我看来,这是他标签的特点。
;">“勤奋,可以弥补一个人其他的不足么?”“不能。勤奋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你那个年代成功的企业家而言,它是什么位置?”
“智慧才是最重要的。智慧是需要脑子活的。如果把你关在一个地方10年不和你说话,你肯定是最笨的,脑子锈掉。所以智慧是需要脑子不断活跃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人是听毛主席的话长大的,很听话。现在的80后90后不听话,也不好管,很聪明。要管他们,你就必须比他们聪明,就得每天学习变化。”宗庆后认为,自己勤奋,也是为了不落伍的智慧。
对于组织一个巨无霸企业而言,宗庆后的缺点也很明显,他承认,“我的弱点是事无巨细的亲历亲为。“”他不能彻底改变自己事必躬亲的做事风格,他也意识到部下对自己的依赖性是个问题,有意识去改变,不过,对他而言,这是个逐渐的过程。这个问题,几乎是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都避免不开的问题。现在,宗庆后能做到的“放手”是,不管女儿。他说,“她问我我就说,不问我,我也不管她,让她自由发展。”
我问宗庆后,“近三十年做企业,很成功,你会依旧在管理企业这个问题上有焦虑么?”他没有作答,或许,他是没有听清楚。

清华大学教授,经济学家魏杰给宗庆后一书做了序,他说,宗庆后一定是有祖先宗泽赋予的精神力量,让他成为现在的宗庆后。在魏杰看来,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有值得商学院做案例好好研究的方面。“一方面,宗庆后几乎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所有的经济时代,每个经济环境下他都能安稳地度过来,这里面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另外,娃哈哈是一家真正靠市场自由竞争发展起来的企业。有的企业家做的很成功,但是并不建议他们过度地评价自己,譬如垄断行业国企老板,资源制胜的行业老板——煤老板、房地产大佬之类。第三,宗庆后是真正的民营企业家代表,民营企业不是以财富论断,而是拥有财富后的选择,宗庆后是首富,他对财富的看法和用处让人萌生敬意。”
我相信,有一点会慢慢达成共识:对宗庆后的评价,一定不能单纯靠财富去衡量。尽管他在财富上也登峰造极。一个民营企业家,一个执着做实业一毛一毛赚钱的企业家,一个在完全竞争领域做低价值产品的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资本话语权的年代,难能可贵,就像化石。
《宗庆后:万有引力原理》一书的作者迟宇宙,在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上有一段发言,《我为什么要写宗庆后》。
我为什么要写“宗庆后”?
文 / 迟宇宙
书写完之后就基本跟作者无关了,但我还是希望进行一下复盘。
在最初接受红旗出版社邀请写这本书书的时候,我只是感觉宗庆后先生是一位量级足够、影响力很大的标杆性企业家,值得去记录。甚至在写作的工程中,我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为什么要写“宗庆后”。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正在筹备我的新媒体创业项目“商业人物”。那时候我才开始认真进行思考。我到底为什么要写“宗庆后”?

宗庆后先生创业时已经人到中年,经历过艰苦的时事。他在1987年正式创业,与华为同龄,而宗庆后与任正非类似,都属于专注于创新的企业家,至今屹立潮头。
娃哈哈所参与的领域,是真正的刚需市场。所谓食色性也,追求好吃好喝的与好看好玩的,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好吃好喝的,是饮食领域,饮料是其中最大的一块,因为只有饮料和包装食品才能形成标准化的量产;传统餐饮做不到这点。好看好玩的,就是娱乐。我们看今天的娱乐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市场,中国电影票房,最多两年就会超越北美,以前的“亚细亚孤儿”,一下子变成了全球电影业的领导者。
这是天性造就的刚需市场,我把它定义为“审美价值”,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审美价值。它基本上不受大经济环境的影响,本身就是风口,是季候风,常年在吹,不像有些风口,是阵风,吹急了,就变成了台风,台风起来,猪都飞天上了;台风一过,地上全是猪肉。
宗庆后先生在最传统的领域,创造了一个奇迹,并且因此成为首富,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象征性事件。它意味着在中国,一个人不是一定要依靠那些不可动摇的资源,而是依靠智慧和勤勉,依靠清晰的判断和勇气,以及那么一丁点儿运气,照样可以开创一番大场面。这种象征意义,其中蕴含的,除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外,还有我们在“中国梦”和“美国梦”中经常看到的“草根崛起”。在中国企业家当中,宗庆后先生应该算是最大的草根了。
我有一次在杭州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跟我说:“我们杭州城有两个首富,一个虚的,一个实的。马老板是虚的,宗老板是实的,是真有钱。”我的理解是,马云从事的互联网行业,在阿里巴巴上市后,被认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是数字财富;而宗庆后先生一直在从事实业,与互联网关联度不是很大,同样成为了首富。所以当地人认为,这种做实业的企业家,没有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的暴涨,才是真正的“实”的首富。
从这点儿上来看,宗庆后先生也会给中国的实业家提供一种方向上的可能。只要能够找到足够大的目标市场,静下心来,脚踏泥土地去做企业,不断地创新,对传统工业模式进行升级,实业的未来依旧充满希望。春风拂面和疾风骤雨,各有意境。
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漫长而充满挑战,书的“后记”中提到了30次专访宗先生,访谈超过了120人,内部资料查阅了500万字。这当中有一些访谈,是红旗出版社的朋友们进行的。
我今天早上在想,到底有没有那么多呢?是不是吹牛呢?查阅我的电子档的时候,我发现内部的文件资料,可能超过了1000万字。我无意于描述自己多么努力,而是想告诉读者们,这家公司和它的领导者,在将近三十年的成长当中,是如何通过一件件琐细的小事,通过一场场美好或不美好的仗,开创出了一番天地。
我同时也感谢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宗庆后先生的宽厚与包容。宗先生旺盛的精力常常使我感到惭愧,他对事情的专注也使我受益良多。当我今天进行内容创业时,他的很多体悟,他的经验得失,都是我的学习之源。另外,采访宗先生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他抽烟,我也抽。
这本书是我所有书中,文字最不华丽的,因为宗庆后先生是质朴的,华丽的辞藻展示不出他脚踏泥土的气质,质朴才是他的真实。
“商业人物”一直关注中国商业力量的成长,关注商业文明的进程。我们希望成为进程中的记录者和陪伴者。我们愿意一直为他们鼓掌喝彩,看他们勇敢地往前跑下去。
*图片由娃哈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