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魏桥为什么要在威海建工业园,魏桥创业北海工业园

病毒无情而深情。疫情当中,身在防控第一线的魏桥创业集团每一位干部职工都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为大家止住了严寒和疫情,因为有了他们,安全屋才会更安全。

顶层设计:三个重要决定农历大年初一,寒意逼人,办公楼前的松树上还残留着几片残雪。新年的余味还没有消散,20多名高级干部被紧急召集到集团总部201会议室。这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领导小组的首次工作会议。这一天,全国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其中山东39例。疫情的突然防控在中国突然启动。疫情呈上升趋势。我们做什么呢统计显示,该集团10多万名员工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居住在生活区的家庭高达数十万。春节期间,人流量达到一年中的高峰。如果工作做得不细致,会给疫情防控工作增加很多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人群,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填表方式,将会形成巨大的工作量。怎么安排?如何监控?成为防控队伍的难题。经过认真分析判断,主要领导作出重要决策,利用大数据摸排。这一具有“顶层设计”含义的决策,建立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三级防控、一人一码”的联防联控机制。一夜之间想出方案,找出几十万人的信息库,对信息中心的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彻夜未眠。次日,“疫情防控人员信息统计模块”正式上线。“这是领导布置的考试题。在这个非常时期,既是战场,也是考场。如果不合格,这就是试金石!”信息中心主任马发红说。该统计模块通过各单位日报表实时收集员工及家属信息,摸清湖北、武汉员工底数,了解员工及家属是否在重点区域滞留,是否与重点区域人员有过接触等。利用这个统计模块,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各单位完成了对38.3万名员工及其家属信息的综合整理任务,并及时将信息汇总到上级部门。这也让集团对员工信息有了自下而上的动态管控,集团在整个防控工作中有了冷静和主动,为下一步精准防控疫情奠定了基础。随后,信息中心成功开发了“员工二维码测温系统”,不仅阻止了非公司人员进厂,还每天实时跟踪员工健康状况。

工作中的马法红。张疫情防控一直有两个“战场”:一是生产线,必须严格管理;一个是生活区,要严格控制。1月31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集团公司做出了第二个重要决定:成立覆盖所有社区的防控小组,每个社区防控小组由管理部和各纺织公司总经理带队。社区的“战场”非常关键。既要做好防控工作,又要保障员工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如果这个“战场”不稳定,整个防控形势就会被动。为保证工作力度,集团公司同时出台细则,要求各社区限制外来人员,严格扼杀生活区公共区域,杜绝生活区内人员聚集现象。经过不同层次的发动,4000多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广大职工投身后勤保障和疫情防控,保障了邹平、魏桥、滨州、威海、北海等生产基地近4万名职工及家属的健康安全,也有效稳定了疫情防控工作。第三个重要决定也是在关键时期做出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疫情形势,经认真研判,集团公司决定于2月10日全面复工,纺织车间陆续开工,少数休假的铝、电工人也有序返岗。公司制定下发了《关于强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复工后的人员出入、后勤保障、日常查杀等工作做了具体安排。从此,干部职工进入了“扛起担子”的状态:一肩挑防控,一肩挑生产。员工全面返岗后,通过“一人一码”进出工作区域,既防止非公司人员进入厂区,又能每天实时跟踪员工健康状况。通过对员工信息的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和审核,对居住在公司宿舍区的员工优先安排上岗,对省内外第二批员工进行分配上岗。这些措施保证了短时间内有序复工复产。一个多月来,魏桥所有的企业家都习惯了新的“入职姿势”:戴口罩、量体温、洗手消毒、一个个进厂、单桌就餐。从蔡赟南部到渤海西岸,从威海工业园到老魏桥基地,从三尺车摊到电解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复工以来,集团公司给干部职工吃了两个“定心丸”。3月11日,集团公司发布公告,根据年初设定的员工收入增长5%的目标,决定从4月起每人每月增加工资100元。早在2月14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红霞就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信,深表歉意,督促员工保重身体,特别强调集团将做好复工后的各项工作规划,决不能让疫情影响全年任务的完成。

/>

纺织智能化车间。巩向舒 摄


群防群控:每个人都是“摆渡人” 大年初四晚上六点,一辆满载防护物资的卡车在会仙桥路口抛锚了。 这批物资是从日照紧急采购发往集团医务中心的,距离目的地1.5公里的时候,却因故障熄火,无法启动。当天晚上正处于薄雾天气,能见度不高,如果车辆长期停滞在路上,极可能引发交通事故。采购科长宋子利急得满头大汗,“来,大家都过来,我们推一下车!”宋子利放下电话,李建峰、张津、高凯、韩飞、朱全喜等几个刚回到家的同事们都赶了过来,一辆路过的安保巡逻车也赶来支援,他们一边指挥预警后方来车,一边安排拖车。由于巡逻车车身宽大,拖了一段路程却无法开进医务中心,他们干脆撸起袖子徒手推车。室外寒冷,大家又没有戴手套,经过20多分钟的努力,七八个人硬生生地把成吨重的整车物资推到了医务中心。接着,他们又肩扛手抬,忙活了半个小时,将所有的防护物资搬卸下来,忙完天已漆黑,大家的手都冻得没了知觉。 像宋子利他们这样的“摆渡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坚守在各个门岗、卡口,穿梭于宿舍、楼宇之间,活跃在防疫长城的每一个环节上。他们担当着守护38万名干部职工及家属的任务,与社会力量共同构筑起抗击病毒的防护大堤。 每天早上6点30分,宏儒纺织公司副总经理李晓章都要带领从车间抽调的工作人员赶到所属生活区门口,协助安保人员指挥交通。每天下班前,他也会提前赶到生活区门口维持秩序,直到最后一名职工下班回家。虽然公司实行了错峰上下班制度,但由于人员众多,仅宏儒纺织公司各生活区就有7000多个住户,在职工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李晓章非要亲眼看看才能放心。 “关键时刻,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李晓章心里明白,纵然有很多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在办公室里,他汇总信息,部署隔离和服务工作,在工作现场,他安抚隔离人员情绪、小区巡逻、到食堂检查分时段就餐制度、检查消杀等工作。每天下班回家的时间总是一拖再拖,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从没有按时吃过一顿饭,24小时随时待命,一有紧急情况,立即出发……


车间内的李晓章。 巩向舒 摄 测量体温、扫码录入,胳膊无数次的抬起、放下,这样的动作,安保处的保卫人员一天要重复上千次。邹魏三园安保处的董运明还承担着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分析核对上级推送来的各类信息,筛查邹魏三园从重点地区回来或经过的人员,完成各类数据报表汇总。为完成每天大量数据统计上报及人员信息核对等工作,董运明中午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啃包方便面充饥,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点多。有好多天因信息核对工作量较大,他直接就在办公室住了下来。 “您好,这里是邹魏三园安保处,您现在体温怎么样?”“您好,家里蔬菜、米、面还充足吗?”“您好,最近身体怎么样?家里人都好吧,再坚持坚持,相信一切就会好起来!” 在此期间,他要对所有重点管控人员的健康及体温状况一一电话询问,每打通一个电话,董运明都耐心解释、安抚,既保证管控人员的安全,又安抚他们的情绪,对管控人员从饮食、生活需求、家庭成员健康等多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一天下来,手机发烫、嗓子沙哑成了董运明的常态。 根据防控领导小组统计信息,分布在各区域的测温、登记、值班、消杀人员约有3200人之多。他们也恐惧这凶猛的病毒,但在自己的工作面前,他们拿出了自己的一份担当,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董运明说:“过去这是一份工作,疫情期间真是有一种使命,再累也要坚持。”“我们多干点活儿,就是为企业做了贡献。”


摘下口罩的董运明。巩向舒 摄 正月初六晚上11点30分,医务中心一楼办公室灯火通明。一个面容清秀的小伙子正在紧张地对当天各单位领用的防护物资进行统计汇总,他认真输入,仔细查对,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他叫李宁,承担着医务服务中心防护用品申报、接收、管理、分发、统计汇总等工作,邹平、魏桥、北海、惠民阳信等各个生产基地的防护物资都是从这里领取。面对疫情期间各单位防护用品需求量大的情况,他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加点,坚持当日事当日毕。每个单位来领防护用品,他都仔细清点后,再让领用单位重新核对一遍。 “李医生,我们能多领几个口罩吗?”每当有的领用单位这样问,他都会耐心地解释:“现在防护物资非常紧张,公司还会陆续采购,我们会根据各单位的需求情况合理分配。”每天晚上下班后,他再整理当天的物资统计,入库及出库量,仔细核对,细致入微,做到每天每一个物资的去向一目了然,并每日上报最新物资数据。自疫情发生以来,医务服务中心共发出2万多只口罩、2000多件防护服和隔离衣、2000多副手套,9000多瓶消毒液、1000多支体温计,以及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资,账物完全相符,没有出现一只口罩的差错,在疫情形势严峻、防疫物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确保了公司的防疫需要。 萤烛微光,亦有其亮。一张张普通面孔,一个个平凡岗位,却用自己的那份力量,守护着大家的平安。正是这许多尽职的“摆渡人”,才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医务服务中心李宁


后勤保障:让职工吃好住好 “这个食堂没有了往常的热闹!” 走进铝业一分公司职工餐厅,这是给所有人的第一感觉,一排排身着工作服的工人们自带饭盒,以1.5米的间隔距离,正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默默地打完饭的职工,默默地依次交错在餐桌旁坐下就餐,全程没有任何人相互交谈。 在餐厅里看到,这个餐厅内每张餐桌的间距明显拉宽,前后、左右距离都在一米以上,每张桌子只配一把椅子,桌面贴有指示就餐方向的贴纸。“这样的布置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职工单人单桌、同向而坐就餐,尽量减少与其他员工的接触。”行管科长孙明解释,“从大年初三开始,我们就严格执行‘一桌一人’,对在办公室工作的职工,会建议他们外带餐食。” 正在车间用餐的职工赵凯红说:“厂里食堂工作做得特别好,卫生很到位,每天都严格消毒,我们独立用餐,厂里还给我们宿舍进行每天定时消毒,所以我们工作很放心。”


职工间隔距离井然有序打饭 “减少聚集,做到最少接触、最小交叉。”在纺织、铝电的所有职工食堂,也上演着同样一幕,各区域的行管处长们都知道,食堂不仅是公司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疫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他们制订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每日必须进行晨检,餐前餐后对食堂各处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在进行食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时,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厨房垃圾、废弃物应分类管理、按规定处置做到日产日清,避免二次污染。 职工能不能吃得安心?这是集团公司领导始终牵挂着的问题。正月初三这天,张波董事长亲自察看了北海工业园原料分厂餐厅,对做细做实防范和服务工作提了具体要求,他特别提出工作人员对食堂的空间环境和桌椅进行消毒,并在洗手池配备洗手液,各个出口配备免洗手液和擦手纸,从各个细节上来强化疫情防控。 为保障疫情期间干部职工吃上安全、卫生、可口的工作餐,每一个食堂都严格落实全面消毒措施,并倡议职工取餐带回办公室分散就餐。同时,结合疫情期间特殊性,科学合理制定每餐膳食搭配计划,从营养上增强干部职工的身体免疫力。 同时,行管部门也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醒食堂员工要勤洗手、戴口罩、不乱跑、强体质,做好个人防护,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广大员工。疫情防控期间,物业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对公共重点防疫区域进行喷洒消毒。他们以“全面、彻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坚决遏制疫情。


消杀作业中的物业大姐。张现攀 摄


复工复产:担当二字重千钧 津汕高速公路,夜色茫茫中,一辆汽车向北京方向疾驰而去。 车上坐的是刚刚到任两个月的铝电公司采购部部长,这几天,他正忙着“跑部进京”。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不畅,大宗原材料供应遇到 困难,燃煤一度告急。此时,他正与滨州市分管工业的领导紧急赶赴北京,与神华集团协调煤炭发运事宜。


在采购部多方协调煤炭供应运输、全力保障物资供应的同时,各生产单位也积极想办法,齐心协力保供应。 2月3日,邹平区域一热电厂燃料库存煤量告急。看着干煤棚煤线日渐降低,燃料车间主任王永刚心急如焚,经过分公司协调,从兄弟电厂调运部分库存煤应急。可等他带着人到达煤场时一下子懵了,“承包商有车,但是没司机”,而此时厂里的存煤已到预警线。没有任何犹豫,他一方面让装载机班长带头先干,一方面沟通承包商联系司机。他要了司机的电话,挨个一遍一遍的联系,一遍一遍的沟通,给司机开复工证明、去高速路口迎接司机。终于煤场的司机由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40多人。 运输问题解决了,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煤场最后的煤底子“三块”问题格外严重。为了保证燃煤品质,王永刚领着三个运行班进入煤场,5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将一个个石块、一个个木块、一个个铁件逐一捡起,走一趟下来,脚里、身上、耳朵里全是煤粉。 王永刚一方面要保证车间的储煤供应,同时还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他要干的事很多:组织对职工春节假期动态跟踪上报,了解每名职工所在地和健康状况,严格落实日报告制度。燃料车间区域面积大,每天早上7点,他总会早早地来到现场,从煤场到斗轮机、从1号皮带到6号皮带、从零米到46米,30多天每天3万多步。消毒有没有到位?口罩有没有戴好?体温正不正常?他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漏下了什么。 燃煤运来后,对外来车辆和司机消毒检查无疑存在较大风险。由于运煤车辆集中,保卫人员人手紧张,分厂从电气、锅炉各车间抽调职工协助保卫人员做好车辆和人员的登记、测温、消杀等工作。在前期防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从各车间抽调的职工没有一个退缩,全部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那段时期,王永刚和燃料车间的职工们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吃饭更是没有正点。他鼓励大家说:“这个时期最困难,大家一定要坚持住,相信我们魏桥创业会渡过这个难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王永刚在工作现场 赵海霞 摄 从热电厂往西一公里,焊接声、切割声、桩基声与机器轰鸣声,正奏响魏桥轻量化基地的“复工曲”。 这个基地是集团公司按照滨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倾力打造的铝深加工产业高端集聚区,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涉及设计、监理、监测、施工等参建单位10余家,目前开工率已达100%。 疫情造成的短期困难,没有阻挡他们加快建设的决心。由于施工、监理单位大多是市外及省外人员,因为疫情,他们返岗后需隔离,而此时施工现场的几间板房还没有通水通电。为了让施工人员尽快入住,项目早日开工,大年初五这天,电气主任刘涛带领两名职工展开了紧张的通水通电工作,顺线、接线、拖电缆……他们在泥土和杂草间争分夺秒的工作,累得手指伸不开了,眼里流泪了也不肯停下来歇一下。2月10日,在项目指挥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施工单位开始陆续进驻施工现场,人员的疫情防控又成了项目指挥部担心的问题,他们集中优势力量,协助进场的施工单位做好防控工作,保证施工作业和疫情防控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项目总指挥李玉永说:“轻量化基地要抢抓工期,统筹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加强对设备、人员、材料的管理。随着更多工程人员陆续返岗,我们有信心按计划完成这一任务。”


基建老将李玉永。赵海霞 摄 3月18日,集团旗下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的口罩生产线,整洁有序,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一只只口罩在她们手中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市场对口罩生产的需求非常大,1月26日,集团紧急部署向尚服饰转产防护口罩。因为疫情,厂里工作需要,很多职工没有多想就报名了,第一时间就有60多名职工自愿报名。第二天她们早早地就赶到了车间,经过培训后开始口罩生产。 口罩生产工艺虽然不复杂,但是枯燥乏味,一个动作要重复无数遍。为了节省时间,加快口罩生产,职工们在生产线上不喝水,不上厕所,争分夺秒地工作,一坐就是一上午。刚开始的半个月,因为生产任务紧张,她们来得早、走得晚,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但她们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口罩生产线上,几乎每个职工身上都有一个小故事。刘洪玉2019年8月从纺织厂才转到服装厂,在熨烫工序工作,收到厂里转产口罩复工的通知后,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到口罩生产队伍中。初三第一天上班,由于她之前没有缝制工作经验,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她拆了缝,缝了拆,忙活了两个小时,只生产了50只口罩。看着旁边姐妹们生产的一摞摞口罩,她没有气馁,认真虚心地向同事们学习请教,慢慢地,她的产量上来了,现在,她一天能生产近3000只口罩。她说:“车间的姐妹们产量最高的是4000多个,我一天能生产3000只已经很欣慰。看到我们生产的口罩发往战“疫”一线,职工们也戴上我们生产的口罩,真的特别开心!” 张圆,一个不到30岁的泰安女孩。春节后,她一直宅在泰安老家,期待返岗的她天天刷新着厂里的动态。当从手机上看到厂里转产口罩支援战“疫”的新闻后,2月10日,张圆再也坐不住了,花了1500块钱租了一辆车直奔邹平,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负责口罩生产线的向尚服饰总经理张红梅介绍说,“从初三到现在,她们一天班也没休。刚转产时,虽然操作不熟练,但职工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每天的产量已从一开始的1万只、2万只、3万只……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日产6万多只口罩,防护服1000多件套的产能。”


张红梅在车间。 巩向舒 摄


社会责任:把援手伸向海外 3月20日,北京。这天下午,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接受了魏桥创业向该国捐赠的8万只医用口罩。


疫情暴发以来,魏桥创业始终关注疫情防控进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捐赠医疗物资帮助抗击疫情。面对疫情,他们再次行动,尽己所能向疫情严重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前一天,集团还通过在建的魏桥德国分公司向公司注册地、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消防局赠送了口罩等防疫物资。


这场疫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敌情。而“世界的魏桥”在敌情面前得到了生动诠释。魏桥创业人一次次用自己的力量,让世人刮目相看。


早在2月初,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就从欧洲采购回一批医用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价值20万欧元的医疗物资,捐赠给邹平市中医院。同时,集团驻海外机构多渠道寻找急需的医用物资,从国外采购了200多万只医用口罩,有力地保障了当地医疗需求。


在国内战“疫”中,魏桥创业集团多次捐款捐物,不断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1月27日,大年初三,魏桥创业集团就率先向武汉、山东和滨州慈善总会捐款30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和对医护人员的补助奖励,这是山东省慈善总会收到的第一笔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企业爱心捐款,也是山东民企中最大的一笔捐款。紧接着,集团紧急组织生产防护口罩,捐赠防疫一线。同时,集团下属公司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向威海市环翠区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集团还发动员工积极捐款,7万多名员工捐款200多万元。


3月24日,邹平市各中小学开学在际,魏桥创业集团主动联系政府,旗下山东向尚服饰文化有限公司为教育系统无偿捐赠10万只爱心口罩,用实际行动为教育工作雪中送炭。


魏桥创业人,再次用行动诠释了“义利并举”是他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


魏桥创业集团总部办公楼下盛开的玉兰花。赵海霞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赵海霞 梦轩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