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中最年轻的高校,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做精”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做实”内涵发展,加快实现“扎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实践,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其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南方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标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理、工、医为重点,商科与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高度重视以学院总体规划为引领的院系建设和学科发展。
如今,南方科技大学、工程大学、医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商业与创新创业大学六所大学的院长已经全部到位。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校六大学院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新动向和新思路,我校官网对各学院院长进行了专访。
每周五下午举办“创新创业大讲堂”的时候,除了我们学校的很多师生,总会有很多校外听众的面孔。他们有的是周边社区的居民,有的则是从福田、罗湖来到这里,聆听国际学术专家和商界领袖在自家门口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经验。
如今,这个由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大讲堂”,已经成为知名的校园品牌。在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虫火谷看来,讲堂不仅是学院拓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恰恰印证了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创新创业是深圳的灵魂。在这片热土上,我们必须培养创新人才,实现企业家的梦想。”虫火谷说。
“创新”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创业”把技术变成财富
“我们每天在各种场合听到‘创新’这个词,但科研体系的‘创新’是什么意思?”虫火谷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说,“创新”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Innovation”,也可以是“工业研究”或“应用研究”。“对于科技界来说,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是将知识转化为有用和有价值的技术的过程。知道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大家很容易理解创新创业学院的使命和目标:我们不做基础研究,我们负责把基础研究阶段产生的有价值的知识部分转化为技术,即‘应用研究’或‘产业研究’,然后通过教授创业活动进一步创造财富,最终是为了产生社会影响力,推动社会进步。”
在虫火谷看来,“创造知识、创新创业”是一种三角循环关系。“‘创造知识’是将财富投资于基础研究,从而产生知识;“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创业就是把技术变成财富。人类在拥有财富后,投资研究,复制知识、技术和财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三角循环中发展起来的。"
他说,“创造知识、创新创业”就是把学校的科研和实际的产业需求结合起来。为此,南方科技大学不仅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开放创业政策,还于2016年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服务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发展。
如今,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以29名研究型教授为核心,其他院系和国际名校40多名研究型教授为支撑,100多名兼职行业教授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现了高水平创新和素质教育。现有专任研究型教授29人,其中原工程研究院及高校主任、高级研究员4人,原大型企业高级科学家、技术负责人5人,海归创业公司董事长7人。机械、材料、数学、生物医学
工、电子、计算机、环境等院系积极参与产学研转化的教授40余人,其中院士2人。学院已聘请近200位来自行业内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程类研究院所的高管和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业界导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等,这为新一轮的创新创业带来了新机遇。围绕产学研,学院已经建立智能制造、重大科学仪器、大数据、先进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微纳电子技术与系统、水处理与土壤修复、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技术等数十个创新中心。”他说。
“顶天立地”,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希望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的创新思维、较高理论水平和突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刘科说。
“顶天”指培养企业领袖与家族企业接班人。

陈十一校长代表南科大与巴黎HEC商学院校长Peter Todd签署合作协议
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携手著名的巴黎HEC商学院正式发起了“未来企业领袖培养计划”(iLEAP),并得到了松禾资本的赞助。“我们的培养计划吸引了受父辈影响而进入创新创业圈的新一代接班人、初露才华的中青年企业家,还有掌握‘硬技术’的高科技创业人才。我们相信,这三批人在同一平台上成长,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互相学习,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这一计划邀请了陈十一、傅成玉,周其仁,马化腾,李稻葵、马蔚华、王石、张亚勤等作为导师团队,为学员进行学术指导、政策解读、案例及实战经验分享等。
“立地”则是培养工程硕士等应用研究型人才。
刘科说,学院与各院系、校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深度融合,开发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项目——“创新英才计划”,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科研项目为平台,与业界导师一道构建集跨学科技术研发,创业实践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工程硕士培养体系。三年来,学院已招收了200多名工程硕士,建设了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聘任近200名业界导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除了为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思维与实践》《技术型创业基础与实践》《产品创新与设计开发方法》等10余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外,创新创业学院还积极拓展教育平台。如开头提到的“创新创业大讲堂”于2016年创办,面对全社会开放,目前已有近50位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及各方专家、学者登台。林垂宙、谢克昌、彭苏萍、傅成玉、乔宗淮……刘科广邀各界大咖朋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助燃南科大学子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创意火花。
工业界和学术界协同,孵化高科技创业公司
围绕“创业”这一环节,学院也在致力于工业研究及高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

深圳市南科征途有限公司(创业团队:葛东亮、张博、郭昕)
不久前,深圳市南科征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科征途”)运营总部在宝安正式启用。作为由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引进美国硅谷团队所创立的校办创新企业,南科征途将纳米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液体活检领域,在提高检测肿瘤的灵敏度、效率和准确率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
“我们一直在吸引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创业人才以研究教授的身份加入南科大,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布局未来重大科技,实现工业界和学术界协同创新与发展,孵化顶级高科技创业公司,同步带动南科大、深圳、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创业。”刘科说,学院目前已经拥有葛东亮、张博、郭昕、邱成峰、刘正白、卢宏兴等教授创业团队,当中不乏孔雀团队核心成员,他们采用独立或合伙创业的模式,分别在精准医学、Micro-LED、轻量化新材料等领域创立公司,实现成果产业化。
如今,学院已建成6个校企联合实验室;16个实践基地,包括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大基因学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博恩实业有限公司等;已经筹建清洁能源、航空航天技术、重大科学仪器、智能制造、大数据、先进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中心实验平台。
“学院参照IDEALLAB,设立创业平台,为一流项目和一流人才配备一流的资金筹措和管理团队,实现技术天才价值最大化。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原始发明的效益最大化,强化并加速实施进度。”刘科说。
后半生的夙愿是“让中国天更蓝、水更清”
事实上,刘科本人的创新创业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刘科笑称,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清洁能源,一直为绿色梦想奋斗”。在采访当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湖畔的书院活动室,进门还不忘提醒我们:“室内开着空调时,请随手关门,节能减排。”
作为全球知名能源专家,刘科曾在美国埃克森-美孚、联合技术公司(UTC)和通用电气(GE)等著名跨国公司工作。在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他横跨了石油化工、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煤气化及发电三大能源领域,并且获得了全美绿宝石特别科学奖,拥有发明专利80余项,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褒奖和认可。
“无法对祖国的环境污染坐视不理”的强烈责任感,让刘科在2009年底毅然回国。他加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NICE),随后又投身创业热潮继续主攻清洁能源。2015年,刘科当选为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6年,刘科在陈十一校长的盛邀下加盟南科大,开始筹办清洁能源研究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刘科说,最终让自己决定南下的是深圳火热的创新创业氛围。“让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是我后半生的夙愿。我希望能够把毕生所学和经验带到深圳、带到南科大来。”
如今,刘科为深圳和南科大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践行自己的承诺。南科大也给刘科和其他人才团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的好平台。他认为,从源头治理煤污染、降低柴油机排放和使用化肥时造成的氨排放是解决我国雾霾难题的三个要素,而他和团队目前的研究就主要围绕“散煤、柴油、氨排放”三大污染因素展开。

刘科在“大湾区水氢科学院”考察水氢机
不久前,《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对刘科的专访《以甲醇为原料 水氢机拉开产业化序幕——刘科院士谈甲醇经济与氢燃料电池》,利用甲醇和水通过催化重整制氢、然后通过燃料电池发电的“水氢机”进入了许多读者的视野。甲醇制氢发电技术是刘科提倡已久的清洁能源路径,如今,中国氢能源产业化升起了第一缕曙光,这让刘科离自己心中“碧水蓝天”的梦想又近了一大步。
“‘惟进取也故日新’,这是我的创业感悟,也是对创新创业学院发展的期望。未来,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将继续立足深圳、放眼世界,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汲取各方优势,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格局、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刘科说。
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大事记
2016年8月,创新创业学院正式成立。
2016年11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项目“创新英才计划”正式启动招生工作。
2017年4月,刘科院士的“新型甲醇基燃料内燃机研发及产业化团队”获批广创团队。
2017年5月,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机械系、人文中心共建的“创新设计与工程实践”课程,作为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功立项。
2018年1月,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申请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教育部审核通过成为新增硕士学位(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8年3月,创新创业学院引进团队葛东亮、张博、郭昕教授所创立的深圳市南科征途有限公司揭牌。
2018年7月,创新创业学院正式运行由研究生院设立的工程硕士教育中心。
2018年10月,创新创业学院研究教授王凭慧获批“国家级领军人才”。
2018年10月,创新创业学院研究教授邱成峰联合创立的深圳市思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研究副教授刘伟的新工科建设项目《嵌入式机器人平台》获教育部立项为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18年12月,创新创业学院讲师张冬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研究——以<机电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课程为例》获批为2018年度省级项目。
2019年3月,南科大与深圳燃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深圳燃气-南科大刘科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
2019年4月,创新创业学院研究教授刘正白所创立的深圳南科强正轻合金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2019年5月,创新创业学院正式成立企业家创新中心,并启动“未来企业领袖培养计划(iLEAP)”项目。
2019年6月,南科大与法国巴黎HEC商学院(HEC Paris)签署“iLEAP未来企业领袖培养计划”项目合作协议。64名首届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
2019年8月,深圳市南科征途有限公司在宝安中心区海纳百川总部大厦举行运营总部启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