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蜂巢能源是上市公司吗 蜂巢公司

继比亚迪王传福之后,另一个自主品牌——长城汽车的领军人物魏建军高调宣布正在研发汽车级动力电池,他的第一个定位是做“锂电池新势力”。

5月18日,魏建军的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召开新产品发布会,发布全球首款真正无钴动力电池。根据计划,相关产品将于2021年6月和2021年下半年上市。

之所以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无钴电池”,是因为特斯拉此前曾表态将采用“无钴电池”的新技术路线,而后来推出的Model 3则被证明是磷酸铁锂的传统路线。

根据本次发布会披露的信息,蜂巢能源完全放弃了磷酸铁锂,取而代之的是将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中的稀有金属钴完全去除,变成了二元镍锰酸锂,在新的技术路线上实现了钴的“零使用”。

就蜂巢能源而言,市场最大的疑问是,作为刚刚进入动力电池领域的锂电池新动力,公司真的能研发出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暂时无法实现并被市场接受的高性能“无钴”动力电池吗?

剥离时无形资产均为软件 电池研发实力到底几何?

蜂巢能源诞生于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最初是长城汽车的一个事业部。2018年2月,独立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

2018年10月,长城汽车为节约资本支出,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主业,提升盈利能力,将其全资子公司蜂巢能源100%股权转让给保定毛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保定毛睿由魏建军的长城控股集团100%持股。至此,蜂巢能源从长城汽车剥离,转让给上市公司大股东魏建军。

根据当时的评估报告,2018年前三季度,蜂巢能源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171.57万元,净利润为-1556.29万元。截至2018年9月末,其净资产为77443.71万元,与剥离对价7.9亿元几乎持平。

据了解,蜂巢能源及其前身(动力电池事业部)从2012年开始电池的预研工作。为了将无钴材料推向量产,蜂巢能源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测试。

但新浪财经注意到,2018年9月,蜂巢能源无形资产余额为1123万元,不含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全部为各类计算机软件,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应用层软件393万元、Medini analyze软件33万元、嵌入式测试软件包27万元、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37万元、AUTOSAR基础软件634万元。没有电池等电化学相关的专利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宁德时代的无形资产为13.63亿元,比亚迪的无形资产为108.2亿元。

由于剥离后蜂巢能源已不在上市公司,具体财务情况无法再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公司专利技术的研发实力无法从财务数据上得到验证。

蜂巢能源无钴技术已领先特斯拉、宁德时代?

钴是三元材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新能源汽车浪潮的驱动

求逐年大增。但由于储量、分布和行业格局等影响,作为稀有金属,钴价格曾一度达到80万元/吨的高位,目前单价仍在25万元左右。


  据测算,动力锂电池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40%,而钴占到锂电池正极成本的30%。由于钴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且供应不稳定,“无钴”便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关键举措,各家材料厂商和电池厂商都在不遗余力推进“去钴化”。


  根据公开资料,特斯拉在三元配方方面,目前已经做到大约9:0.5:0.5,也就是说钴含量已降到3%的水平。但考虑到倍率特性、续航里程等因素,在3%的基础上继续做极限去钴化甚至无钴化,技术路线上存在很大难度。降低钴含量是所有厂商的诉求,但无钴工程目前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等公司尚无公开的完美解决方案。


  而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在无钴电池方面看上去似乎已经走在了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前面。


  根据此次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在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公司通过阳离子掺杂技术、单晶技术、纳米网络化包覆技术以及多种复合技术等,已经突破高电压、高容量无钴单晶材料的关键技术,将三元的钴含量降到0,实现整车续航里程超过800km,以及超过15年120万公里的超长使用寿命。


  发布的两项产品中,115Ah电芯能量密度将达245wh/kg,2021年6月推向市场;L6薄片无钴长电芯容量226Ah,135度电实现880公里的续航里程,2021年下半年推向市场。目前蜂巢能源的产线已经完成500kg级中试,并进入吨级小批量生产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看好蜂巢能源的业内人士表示,打造无钴动力电池新品这种“颠覆性”的事,更适合像蜂巢这样的“锂电新势力”完成。


  他们认为,宁德时代这样三元体系的巨鳄,由于在上游供应链、生产设备和制造环节有太多的牵绊,推进这样的产品战略,会有更多的顾虑。


  而作为一家全新的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没有任何制造设备和资产上的负担,这是其能够力推无钴电池新品类的核心原因。


  但也有业内人士向新浪财经表示,锂电池作为新能源的代表方向之一,涉及物理学、材料学、电化学等多领域,在性能不断突破的同时还要兼顾降低成本,并且应用于汽车工业,决定了锂电池的研发和应用需要长期积淀和积累。锂电新势力要真正形成“势力”并不容易,超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巨头更非易事。


  无论怎样,低钴和无钴已逐渐成为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业内头部企业,以及蜂巢能源等“锂电新势力”共同角逐的方向。最终到底谁能率先胜出并赢得市场,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