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
横向打破人才专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重庆探索构建人才“三评价”体系 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近日,重庆文理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欧成功研发出一款能提高工艺品雕刻性能的雕刻机。
现年50岁的小学教师欧,2014年从松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到重庆文理学院担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设备组装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移动机器人设计。
2019年,欧汉文被评为“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专家”。依托永川区政府为他建立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欧中教官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由于成绩突出,他从讲师晋升为三级教授。
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欧洲人和中国人通过刻苦学习,在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的成长是我市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精准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主体、差异化评价方式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破四德”与“立新标”并举,大力下放用人主体,松绑人才,横向打破人才职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人才之间的关系,激活创新创业“一池春水”。
评价标准精准化
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类似于在欧洲和中国的经历,也有专家如重庆爱生思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易伟晶。
易维晶长期从事免疫诊断和免疫检测技术核心原料的研究,已成功开发出近百种诊断原料和产品,打破了国内该领域产品80%依赖进口的现状,拥有8项国家发明专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易卫静立即组织团队集中攻关,迅速研发出近20种新冠肺炎检测核心原料,供应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根据易维京的突出成绩,易维京从工程师的特殊岗位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我市在人才评价上大胆改革,强化政治标准,对政治上不能接受、弄虚作假、学术不端、违纪违规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岗位、地区差异和社会需求设定评价标准,防止“一刀切”;突出业绩导向,激发人才创造力。
以分类评价为例。为解决过去人才供需错位、招用难、就业难、成长难等问题,根据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职责,我市出台了《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哲学社会科学和技能等10个领域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将10个领域的人才分为38类,建立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进行提升
在业绩导向方面,我市人才评价坚持以业绩为基础的“英雄”,突出代表性成果,注重实际能力和业绩,认可替代性成果,注重专业性和创新性,注重业绩、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
评价主体多元化
“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
“明确谁是人才评价的真正主体,谁有资格评价人才,是实现人才科学评价的前提。”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市推动建立产业经济增加值
人单位评价自主权,推动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自主开展评价聘任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向各区县下放中级职称评委会组建权,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向所有市属高校、多家科研院所、条件成熟的三甲教学医院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在重庆机电集团、重钢集团等大型国企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开展评审工作等。问专家——谁懂行,谁来评。我市采取业内同行评价、同行专家举荐、行业组织评审等方式对人才进行评价。如在重庆英才计划评审中,我市根据参评人才的专业领域,遴选一批专业造诣高、熟悉行业发展、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评委,提高评审专业性。在人才表彰、职称评审等工作中,在区县、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同时,探索实行同行专家举荐制度,被举荐人才可破格参与评审。此外,我市还注重引入行业协会、学会等专业组织评价人才,在市工商联、工程师协会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组建高级职称评委会,开展职称社会化评价工作,推动职称评定职能逐步由“政府主导”转交“行业组织”。探索引入高端猎头、人才测评等机构,依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人才评价。
问大家——谁享受人才的服务,谁来评。我市坚持在阳光下评价人才,将服务对象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接受大家的监督。比如,针对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评价,注重听取学生的声音;针对医生的评价,注重听取患者的声音等。
评价方式差异化
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加公平
为消除人才评价中关系分、人情分、利益分等影响,重庆加大与四川省等兄弟省市合作,潼南区、遂宁市等川渝毗邻地区共同建立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家人才信息库,通过共建信息库、互派考官等方式加强人才评价交流合作,有力杜绝人情干扰,确保评审公平公正。
近年来,我市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方法,通过外聘评委、数字评审、直通评价,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加公平。
以外聘评委为例。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英才计划评审中,市外评委占比超过50%。
在数字评审方面,为改变人才评价中材料多、只见材料不见人等传统方式,我市建立完善评价、管理、查询等平台,并逐步与人口信息、学历信息、社保信息、电子档案信息贯通,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人才评价方式变革。
在直通评价方面,我市对特殊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优秀人才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在以赛代评方面,我市对技术技能实践性突出的专业领域,采取以赛代评的方式。如获奖者直接认定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同步允许其申报相应层级人才项目。
通过改革创新,全市人才评价标准更加科学、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初步形成了导向明确、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推动重庆集聚人才、使用人才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29名特殊人才通过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直接获得高级职称,747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化评价方式受益。近三年,全市新增人才52.93万、总量达565.12万人。
据科技部监测评价,目前,重庆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七。
本文来自【重庆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