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治日报《法人》全媒体记者流浪
5月东北,春暖花开的时候,黑龙江佳木斯市的松花江已经完成了罕见的“吴凯河”(江面结冰,后排推着前排“跑”)。河水变得平缓,沿河的暖风沁人心脾。在这里,我们告别了严冬的严寒。
与过去相比,今年五一假期去河边游玩的人似乎更多了。但是,这些人几乎都是从外地赶回来探亲的年轻人。假期结束后,很多人会回到工作的城市,继续努力工作,这个小镇也会回到以前安静的样子。
佳木斯松花江流浪/图
“这里哪里有年轻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去大城市工作,留下的是老人和没毕业的学生。”一位每天在河边散步的老人告诉《法人》记者。
佳木斯是一个小镇,平时人很少,几乎所有来河边散步的老人都在锻炼身体。只有在假期,许多年轻人才会出现在河边。
流浪,河边骑自行车的学生/照片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当地年轻人。他们都认为佳木斯非常安静舒适,但大多数人都在对这座城市的定义是“适合养老,而不适合打拼事业”。
留守年轻人,多数拥有“铁饭碗”
小美(化名)是一个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的90后女孩。她在银行工作了五六年。她告诉记者,她的朋友大多离开家乡,选择到外地工作,而留下来的人几乎都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我的工资还行。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我有房有车。小城市消费没那么高,能省不少钱。平时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看电影逛街,安全生活。”小梅告诉记者,她家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求财富,但求稳定。
松花江上的兴化流浪/图
在佳木斯采访的几位当地年轻人中,很多人选择自己创业。这些年轻人告诉记者,虽然工作时间灵活,但没有“铁饭碗”保证,他们很累。
陈红(化名)就读于当地一所大学并毕业
后留在家乡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烧烤店。由于店面租金较贵,入不敷出,最后烧烤店关闭。如今,陈宏在家人的支持下,在佳木斯大学附近又开了一家奶茶店。他告诉记者,市中心房租太贵,实在负担不起,只好将地址选在房租便宜、拥有大量年轻顾客的大学附近。陈宏当初的计划不错,但实际做起来问题不少,奶茶店周围同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打出知名度并不容易。如今,他正尝试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售卖奶茶。
“我的奶茶店刚开业没多久,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去外地找工作了,如果这次奶茶店再失败,我也准备去外地找工作试试了。”陈宏告诉记者,他当初考虑到父母年迈,希望可以多陪在他们身边,便没考虑去外地工作。然而,在家乡始终没有稳定的收入,无法成家,也无法养家,可能最终会迫使他另谋出路。“不当公务员,在家里很难有所成就。但佳木斯空气很好、交通方便,近几年城市建设也不错。虽然城市不大,但很和谐,很多年轻人都认为这里适合养老。”陈宏说。

▲佳木斯老旧小区改造 姚瑶/摄
实体企业少见,存人口流失隐患
事实上,佳木斯这座小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是著名的“东北小延安”。计划经济时代,佳木斯拥有亚洲最大的造纸厂、中国最大的纺织厂,还有电机厂、机床厂等几十家大型国企,工业基础异常雄厚。由于地处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还盛产大豆、玉米和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改革开放后,佳木斯产业格局被打破。大量不安于现状的人们,纷纷远走他乡,另谋生计。
如今的佳木斯,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局。考上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多数不愿意返乡就业。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能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谋个好前程;另一方面的忧虑为,回到佳木斯就业,并非一件易事。
记者梳理佳木斯实体企业情况发现,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再——曾经“亚洲最大”的佳木斯造纸厂在经过历史多次变革后,最终被法院拍卖;佳木斯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佳凤啤酒”被哈尔滨啤酒厂并购后,又被美国AB公司并购;曾经养育了一代人的“晨星岛”豆粉,在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甚至很多人以为早已停产......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佳木斯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小,要想就业,最好的出路就是端起“铁饭碗”。但是,想要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很难,占一个正式编制更难。在这种境遇下,佳木斯无法留住年轻人。因此,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它仿佛被罩上了一个外壳,只有稍带花纹的坚强外表,内心却无力支撑希望。
今年3月,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确定将在全市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两万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6万人,以改善上述局面。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变革中,这座安逸多年的城市能否为年轻人提供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还不得而知。

▲目前,佳木斯一年一度的杏花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图为松花江畔的杏花 姚瑶/摄
(责编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