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光伏行业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但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欧美光伏“双抗”“530”新政策,作为“卖铲子的”京生机电有限公司(300316),都能在行业的震荡洗礼中一路高歌。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景升机电有限公司一次次在行业内上演“奇迹”。成立5个月后,晶盛机电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打破了高端单晶硅生长炉设备长期被国外大型企业垄断的产业格局;公司成立第五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公司自2012年上市以来,取得了“八连增”的惊人业绩。年轻的景升机电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为什么能在光伏设备领域打破垄断,改写行业格局,如何在行业动荡中生存?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组走进景升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时报》副总编何伟与景升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进行了深入对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景升机电总部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它位于杭州湾南岸,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场所。从2000年3月上峰高新(现名盈峰环境)在深交所落地,到今年2月春晖智控上市,短短20年间诞生了16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景升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地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绍兴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聚集地,有强大的印染、化工产业支撑。绍兴的印染化工产业在上虞尤为突出。因此,资本市场“上虞板块”也普遍与化工相关。然而,诞生于此的京生机电有限公司,与上述传统产业无关。京生机电有限公司的高科技基因,从诞生的第一天就被注入。景升机电有限公司前身为上虞市景升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正式成立,团队由浙江大学教授、博士领衔。在公司成立的同一个月,景升机电开始承担浙江省“全自动大规模集成电路单晶硅生长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景升机电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重大责任,这关系到其创业团队的科研水平。比如,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之一邱敏秀,曾是浙江大学教授。他在机械设计、流体传动和控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电液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电液控制技术领域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科技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景升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8英寸区熔硅单晶炉国产化设备开发”研究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打破了国外对大尺寸区熔硅单晶生长工艺及设备的长期技术垄断,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在景升机电公司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景升机电有限公司不到5月,也就是2007年4月,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并进行销售
其中,公司研发的“TDR*-ZJS自动晶体生长炉”系列产品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技术创新驱动多领域之初,晶盛机电主要从事晶硅生长设备,产品主要服务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如今,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和LED基板材料制造高科技企业,围绕硅、碳化硅、蓝宝石三大半导体材料开发了一系列关键设备,并适度向材料领域延伸。“设备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为了平滑周期性,我们必须以多个行业和产品拓展业务。因此,上市后,第一件将由蓝宝石制成。当时,中国是全球LED产业的主要生产国,但材料方面主要依赖进口。”曹建伟说。通过公司产品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实现景升机电近年来在业务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据招股书披露,2008年、2009年、2010年及2011年1-9月,晶盛机电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76亿元、1.82亿元、3.80亿元及5.99亿元,其中,晶盛机电有限公司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用于半导体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0万元、3521.01万元及2235.05元公司晶体生长设备营业收入26.23亿元,智能加工设备5.52亿元,设备改造服务1.01亿元,蓝宝石产品1.94亿元,其他3.41亿元。 在拓展业务时,为什么会把重点放在硅、碳化硅、蓝宝石等领域?曹建伟说,蓝宝石和碳化硅是在生长和加工方法方面
,技术上具有相通性,可以归成一类,都是一种晶体要生长成单晶,然后通过切片、抛光和外延工艺,最终变成片。整个过程其实属于同类技术领域。所以说,晶盛机电也就顺其自然围绕着这些领域展开业务布局。 伴随着公司业务在硅、碳化硅、蓝宝石领域的不断拓展,晶盛机电业绩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上市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03亿元,净利润1.74亿元;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8.11亿元,净利润8.58亿元。 科技人才是最好的护城河 在行业起伏中,晶盛机电能稳健前行,曹建伟将原因归咎于两点:“首先是公司的财务非常稳健,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银行贷款;其次,公司其实一个轻资产运营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所以,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强。” “我们从高校出来创办企业,天生就拥有科技型创业基因。”而且,曹建伟也一直坚定认为,“晶盛机电的发展,只有科技这条路能走,所以公司所有的产品,从来不走价格竞争路线。同质化带来的价格竞争,对公司来说是毁灭性的,只能走差异化的竞争,通过技术创新,深度挖掘客户的需求”。 一般来说,价格与价值成正比,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科研出身的曹建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当时,晶盛机电在开发产品的时候,有一些简单原则。比如说,100万元以下的光伏设备,就不会去开发;到了半导体装备,开发的前提条件提高500万元以上。我们一定要开发一些门槛高的产品,这样的设备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同时重金召集人才”。 据了解,“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成本”,是光伏产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围绕着行业的两大核心需求,晶盛机电近年来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强化研发人员和核心业务骨干的培养,驱动技术创新,确保公司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2.27亿元,同比增长22.11%,占全年营业收入的5.96%。截至2020年底,晶盛机电的研发技术人员已增至748人,占公司总人数26.55%。 据悉,晶盛机电研发队伍,是一支以教授、博士、硕士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也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基石。 企业文化是一家企业的灵魂,好的企业文化就像一盏灯塔,指引企业不断前行。曹建伟称,晶盛机电是一家有使命、有愿景的企业,近3000名企业员工,围绕着企业使命和愿景,倡导奋斗为本。比如说,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公司的定义一定是行业两个第一:技术要第一,市占率第一。 在访谈中,曹建伟直言,“晶盛机电成立15年来,整个产业发展非常快,但是公司核心研发人员,核心管理人员几乎没有离职,个别离职人员,也没有再进入竞争对手或者行业,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好的护城河”。 “以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比较弱,但现在政策很尊重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创新有很好的回报。”曹建伟笑称。 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研发技术人员748人,研发技术人员占比26.55%。2020年,公司新增获授权的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专利441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 通过持续的自主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晶盛机电在半导体和光伏产业领域高端客户群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在行业内赢得了较高的声誉。连续5年跻身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十强和中国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十强,并荣获了“2019全国电子信息企业创新企业奖”、“中国创业板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十强”等荣誉。 未来3年市场将快速放量 “未来10年行业前景会怎样,我们不敢预测,但是,未来3~5年我们看得很清楚。我们判断,未来3年之内,我们下游硅片产能应该将快速放量,市场需求巨大,这个是确定的。”对于行业发展前景,曹建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据悉,光伏行业的政策红利和技术迭代驱动,正在持续刺激硅片扩产需求。比如说,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定》,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碳中和已成为全球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政府也表示,力争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进程中,需要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占比,这也为光伏、风能、核能等新能源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光伏超过火电等传统能源,我觉得是确定的。”曹建伟分析,第一,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光伏已经进入了平价上网阶段,单瓦成本上已经能源与火力发电竞争了;第二,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的特点,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非常安全,所以从目前来看,光伏行业大有可为,是最好的能源。 根据国家能源局测算,在2018年~2023年间,光伏电度的平均成本价格会从0.43元/千瓦时下降到0.32元/千瓦时。届时,其价格将会低于煤炭发电成本价0.36元/千瓦时。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可达86%,其中光伏发电占比达25%,截至2050年光伏累计安装量可达8519GW。 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0年国内新增装机量达到48.2GW,同比增长60.1%;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53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年均新增装机有望达70~90GW,全球年均有望达210~260GW。 “从设备端来看,我们关注整个市场规模,预计未来3~5年内,下游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巨大。”曹建伟称,对光伏设备而言,其需求来自两部分: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和技术迭代带来的更新需求。“新产能扩张,尤其是这一轮G12硅片的大规模扩张,估计需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完成扩产。 同时,半导体硅片为晶圆制造材料最关键环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使得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正在加快。 “一流设备公司一定要靠一流的客户。”曹建伟称,以前,半导体设备尤其集成电路设备国产化很难,他们不敢冒险用国产设备,但是现在政策利好来了,国内集成电路客户寻找国产设备的意愿很强烈。这样对晶盛机电来说,就遇到了非常好的时机。 另外,随着5G技术商用步伐的加速、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消费电子产品持续创新迭代,蓝宝石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触控显示、外观防护主流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 “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公司生产的蓝宝材料在整个市场上都是供不应求状态。而且,还不只我们公司一家,其他同行也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曹建伟称。 下一步,晶盛机电将会怎样演绎?曹建伟表示,“晶盛机电是以‘打造半导体材料装备领先企业’为使命,未来3~5年内,公司一定能成长为行业小巨人;同时,国际化是晶盛机电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希望成为一家国际化设备公司,在全球招募顶尖人才服务于全球的半导体产业。” 采访札记:晶盛机电如何跨越光伏周期? 光伏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在过山车般的轮回中,最大的秘诀是“跨越周期”。所以,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平滑行业周期、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比赚钱更重要。 过去10多年,从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到技术路线不断迭代,光伏行业已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而在此背景之下,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昔日的行业巨头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等一批新生力量。 作为光伏行业“卖铲人”,晶盛机电董事长曹建伟既经历了蜂拥而起的黄金发展期,也目睹了惊心动魄的行业整合期,10多年创业历程,令他对光伏行业“剩者为王”感触颇深。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曹建伟坦言,“很多时候,特别是行业发展的冬季,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业界有一种说法,竞争对手往往不是被我们打败,而是被行业淘汰的。” 梳理可以发现,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还是之后的欧美光伏“双反”、“5·31”新政,晶盛机电在行业的洗礼中不断成长。2012年上市以来,公司跑出了惊人了8连增。上市当年,公司营业收入为5.03亿元,净利润1.74亿元;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8.11亿元,净利润8.58亿元。 在光伏行业的跌宕起伏中,曹建伟的周期产业生存之道是:晶盛机电只跟头部企业做生意,从而使得公司在周期波动过程中,不会受到损伤。 度电成本是光伏行业竞争的核心,如何降低度电成本需要整个产业链来协同创新,包括设备供应商、硅料供应商、电池供应商、组件供应商,以及应用系统等上下游联合联动一起创新,才能使得技术创新一步步为整个产业服务。所以说,光伏产业现在能做到平价上网,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关联度非常密切。 晶盛机电不仅仅是设备供应商,更准确地说,其实是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晶盛机电不仅给客户提供设备,还进行先进工艺的研发,做工厂的自动化、信息化,包括智慧工厂的解决方案。给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更深层次地满足客户的高要求,才能构建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样也就增强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粘性。 实力雄厚的头部光伏组件企业,不仅自身更重视科研,也往往更愿意为创新买单。它们会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地向设备供应商提出一些新难题,促使、帮助做一些设备的创新和工艺的创新。 从公司2007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全自动单晶硅生长炉,到成长为行业第一,再到现在,晶盛机电的单晶炉,一直是市场上国产产品中售价最贵的。但是,从客户的应用成本来看,却是性价比最高的,所以这么多年晶盛机电单晶炉市占率,一直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晶盛机电的成长,与下游龙头中环股份的深度合作密不可分。而在晶盛机电的客户名单中,主要的客户还包括有研半导体、合晶科技、晶科能源、上机数控、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以及高景太阳能等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这些高质量的下游客户,为晶盛机电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些,用户都在看 《证券时报》旗下专注上市公司新媒体平台 小手一点,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