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0月开始,我一直在深入学习,重点是海南自贸港,几乎看了所有关于它的书。
结合这些书的内容和我从个人经历中学到的各种东西,我可以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也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90后,如果我们在海南能做什么事情。
一周前刚看完海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钟业昌写的《走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挺官方的,写得不错。另外,两个月前在海南自贸讲堂听到这位官员的汇报,让我对他的水平非常怀疑。但是仔细看完这本书,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来海南应该做什么,如何快速赚钱,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浦东用了30年才变成现在的样子,更不用说海南这个未来全球贸易的窗口了。
了解自贸港的顶层设计,摸清其建设脉络,有助于你在海南工作或创业,而不是做一只空有野心的无头苍蝇。我想去海南,那里机会不错,但是没有方向。
去年八月,我在台湾省呆了一个星期,从台北到台东、屏东、高雄、嘉义。我真的觉得这两个小岛真的很像,台湾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海南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在台北,我和我的出租车叔叔聊天,问我海南是不是你们大陆的经济前沿。我说不是,在经济上和台湾省有很大的不同,GDP(解放初期)相差好几倍。
这时,我想到了报告中提到的一点,通过建设海南岛,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岛将比资本主义岛更加开放,经济活力更强,有利于推动两岸统一。
虽然这些都有点空洞和官方,但它们仍然是为4.13讲话和央发12号准备的
文件做了深刻解读,这就告诉你们,我们(海南自贸港)要干什么事,我们准备怎么干,你能不能做这个,能做你就来,会挣到钱。比如像香港遍地的货币兑换行,赚取汇兑差。我们就拿中国银行的现钞举例,每一万美金钞买价和钞卖价就差了八九百,去过这个市场放开一点,是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再比如极简审批,你可以做过做公司注册,需求量大,业务肯定很多;再比如以后以后自贸港外籍人才多了,英语类的培训可以广告一波,毕竟你的英语水平跟香港有天壤之别,这个工作可以做很多年。
从顶层设计来窥视你的业务,会找到一点启发。当然这些建议不一定专业,仅供参考
来海南仅仅上班的话,我个人不是很建议,相关的评论观点很多,说得都是实话,上班工作在大城市成长的快一些,接触的人多一些,模式成熟一些,但记住绝对不是工资多少的事。
为什么这样说?对于90后而言,工作是一场马拉松,开头和中间跑的快不能决定最后的成败,我们每个人都要工作35-40年,不要为一时的工资发愁,不要觉得没有面子,如果能有一个长远预期的目标规划,这些都不是问题。
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说气候适应不了的,饮食不适合的,我也不建议过来参加建设,我们90后很多也是宠坏的一代,如果可以坐在父母的功劳簿上,自然可以尽情享受,这不是你的错。
另外还要搞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紧急的事,紧急的事是立马有收入,重要的事是你究竟想要什么,孰轻孰重,你自己的价值观会告诉你。

我看到很多消息都是负面的,我很能理解,大多数的人毕竟是普通人,谁都会提出问题,但能不能解决问题又需要另外一种能力。我想他们大多工作上也充满抱怨,第二天依旧老老实实上班,不敢反抗,更不敢辞职。
综合我文章上述所说的,站在哲学的角度上,国家下这么大的力气来建设自由贸易港,不会让每个人都发财,这个是肯定的,但会有人变得富有,这个是必然的,不一定是我,但你不去了解它,不抱希望,我敢断言,绝对不会是你!
自己三年多的跟踪,相信对于自贸港的理解还是有一些的,我准备通过一些平台,比如今日头条、抖音,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海南自贸港的萌芽与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告诉大家什么是自贸港,它准备怎么建,把我知道的信息做一个传递,把我的感受体悟做一个分享,交一些朋友,如果能够再有一些合作,那就再好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