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海尔供应链无尺度实现 海尔小微创业模式

在中国商业史上,1984年是值得铭记的伟大一年。

今年年初,邓小平首次南巡,为深珠两大经济特区题词;国庆节,一群学生高举“你好小平”的旗帜,兴奋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年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自由的气息在空气中流淌,久违的精神力量迸发,中国的改革也从农村推进到城市。“下海”现象出现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在他上任之前,这家集体工厂一年内换了三任厂长,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亏损却达147万元。而历经3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家电巨头海尔。,海尔2016年市场创新报告显示,2016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约2016亿元,利润约203亿元。

造名牌(1984-1991):砸掉旧观念,管理初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业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落后,管理技术水平低。张瑞敏刚到青岛日用电器厂时,集体小厂发不出工资。为了维持工厂的运转,他不得不到处想办法借钱。同时,人们的问题也让他焦虑。多年后,张瑞敏回忆说,“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颗手榴弹也炸不死人”。人浮于事的结果,就是家电的产量、质量都上不去。

著名的砸冰箱/来自网络

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很多企业都抱着“取利而退”的想法,但海尔的做法恰恰相反,其目的是为了长期占领市场。“晚起步、高起点”的原则,让海尔完善了生产和销售流程;1985年“砸冰箱”事件也唤醒了工人的质量意识。创业四年,海尔获得中国冰箱行业第一个质量金奖,1991年获得中国十大驰名商标。在名牌战略阶段,海尔创造了冰箱行业第一个中国名牌。

海尔多元化的起源/来自互联网

1995年,张瑞敏又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随之海尔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而且企业全部扭亏为盈。自此,海尔的产品就不只是冰箱,它还包括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白色家电。

一座建筑变成了美国的海尔大厦/来自互联网

为了在2005年形成1998年,海尔开始了全面流程再造,通过 “市场链”理论把外部市场挪到内部,将职能变为了流程。,市场链的稳定机制,张瑞敏提出了“共赢”的模式:“人”是员工,“单”是用户资源,“共赢”是把每一个员工和用户结合起来,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明确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用gap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以主流产品进入当地主流渠道;以高端产品成为当地主流品牌。就这样,它逐渐在国际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1998年至2005年,海尔坚持“先市场后工厂”的原则,建立了18家海外工厂、17家营销公司和9个R&D中心。

x;">如今海尔的六大品牌布局


2011年10月,海尔和三洋株式会社签订并购协议,收购其在日本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的白电业务。2012年9至11月,海尔增持斐雪派克80%的股权,全资拥有了这家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两次重大收购,让海尔完成了从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向直接收购海外品牌的转变。本土化企业对海尔文化的认同,也保障了并购交易的成功,并在最短时间产生1+1>2的效应。


虽说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是处于2005年到2012年,但后续的时间里,它并没有停下全球化的脚步——2016年1月,海尔与GE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整合了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这标志着海尔的全球化进程开启了历史性的一页。据悉,现在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十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营销中心。可以说,在国际市场上真真正正“走上去”的海尔,已经是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的佼佼者。


海尔全球化品牌成果/来自海尔家电产业


实现全球化的同时,海尔也在推进渠道下沉——2008年后,家电下乡政策极大地扩大了全国三四级市场的家电需求,海尔在三四级市场的销售渠道网络也得到大规模扩张。截至2010年年底,海尔在县级市场拓展近6000家海尔专卖店和700家日日顺加盟店,在乡镇市场拓展2.8万个销售网点,覆盖了全国超过80%的乡镇。通过搭建深入到村镇的渠道,海尔真正做到了“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



网络化(2012-2019):平台化,创客化,个性化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这个抉择,是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这是张瑞敏的企业生死观。结束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后,海尔决定再一次“自杀重生”——2012年12月,张瑞敏宣布海尔集团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这个网络化不止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更是要打造一个网络化的企业,通过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把海尔变成员工自主创业的平台。此后,砍掉上万名中间层的海尔没有层级,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海尔的网络化战略,可以用“三无”概括其特征: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三无”的结果是,海尔会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制造公司,变成依赖网络节点而不断生长的平台。作为平台的海尔,将会一边连着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一边承载着各种小微创客,生产的所有环节都有海尔人与用户的“交互”,甚至生产什么也由用户决定。这就实现了彻底的海尔式颠覆:从制造产品到制造创客。


海尔组织创新/来自海尔集团官网


为了第五次转型的顺利展开,海尔建设了两大平台: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投资驱动平台将企业从管控组织颠覆为创业生态圈,为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提供资金支持,只要在海尔平台上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用户付薪平台则是创客的薪酬由用户说了算,从企业付薪到用户付薪,促使创业小微公司不断自我演进和迭代升级,并保证迭代式创新是对用户体验的迭代,而非单纯的产品的迭代。


转型的实际效果如何?据海尔集团官网显示,通过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海尔已支持内部创业人员成立200余家小微公司,创业项目涉及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类别,及物流、商务、文化等服务领域。另外,在海尔创业平台上已诞生470个项目,孵化和孕育着2000多家创客小微公司。目前来看,海尔的战略架构是激进的,转型过程也一度损失了部分营收,未来能否成功还充满变数。



改革创新: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据说,青岛海尔工业园里有一面墙,上面写着杨万里的诗作:“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在充满颠覆和创新的时代,这段文字背后也是一个企业家对于时代变革的深刻理解——改革开放40周年来,巨变是时代的主题,而在各种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的冲击下,做企业就是要么生、要么死。时代永远是动荡的,组织能做的,就是用创新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来源:


海尔集团官网


《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


《海尔创新史话(1984~2014)》作者:胡泳;郝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