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来自山西长治的小保安张军成通过自学考入北京大学法律自修学院,被称为“北大第一保安”,拉开了北大“安全日使命”的序幕
现在,他在家乡教书20多年,创办了一所以农村孩子为主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他说:“北大给我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想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张军成正在给学生上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马摄
张军成在北京大学当保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时隔27年,张军成仍记得第一次在北大站岗。那是五月底的一天,天气有点热。他戴着大帽子,穿着制服,站在北京大学的西门上。目前人流如织,一切都是新的。
从那以后,这个故事就广为人知了。这个来自山西长治的小保安,自学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学院,被称为“北大第一保安”,拉开了北大“保安日使命”的序幕。
一旦光芒四射,之后的生活就更加精彩了。这位前北大保安在家乡教书20多年,创办了一所以农村孩子为主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他说:“北大给我种下了一颗种子,我想把这颗种子带给更多的人。”
逃出大山
从长治市南向的路程到上党盆地边缘,地势起伏,山路蜿蜒,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张军成出生的长治市襄垣县夏梁镇土泉村。几十户人家住在紧凑的社区里,房子建在山上,大多是土窑,耕地分散,收成很少。
在张军成的记忆中,他总是穿着哥哥们的旧衣服,补丁,闪亮的袖口和前襟,还有露出脚趾的鞋子。早餐是山里摘的小野梨蒸熟,午餐是玉米面高粱面拌的“三合面”,煮的时候不愿意倒油,只能用浸过油的布在锅里刷。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有饭吃却没饭吃,于是父母厚着脸皮向邻居借饭吃。不知多少次,张军成看见母亲偷偷流下了眼泪。
因为家境贫寒,张军成的几个兄弟姐妹都辍学了,张军成是唯一一个读完初中的孩子。张军成记得,他初中每次交学费,都是先欠他们的。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麻烦父母?张军成初中毕业后中断了学业。看到在县城打工的哥哥烫了头发,穿了喇叭裤,非常“洋气”,张军成也有了打工的想法,但被老姚心疼的母亲却不同意,“她个子没有炉子高,出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这样,张军成只能呆在家里帮父母种地。20多年后,张军成仍然认为农业是“最难的工作”。
害怕贫穷,更害怕辛酸,张军成变得越来越渴望逃离这座山。经过两年多的软磨硬泡,妈妈终于释怀了。
今年走出大山,张军成才17岁。表哥帮他在长治市一家汽车修理厂找了一份冲压工作。工作来之不易,张军倍加珍惜。他不仅工作认真,遇到脏活累活也很努力。曾经有一批紧急订单需要加班,老工人不愿意干。张军成什么也没说就把它推了上去。
做了8个月的冲压工,北京一家保安公司来长治招人。在厂长的支持下,张军出名了,上了去北京的公交车。
张军成入职前需要近一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果直接决定分配。
如果你想做这件事,你必须尽力而为。带着这样的信念,张军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别人练一个小时,他练两个小时。别人再读一遍书,他就读两遍。训练结束后,他在军事技能、业务知识、专业标准等考试中获得第一名,最终成绩在500多人中排名第一。
温
ont-size:15px;">奉职燕园1994年,张俊成被分入北大,还被分到了北大地标性建筑、有着“北大第一门”之称的西门。在古朴的红色门柱旁上岗,张俊成总是站得笔直。不站岗的时候,他就找老兵请教业务。两个多月的试用期过去了,张俊成因为业务突出、工作认真被提拔为西门班班长。而在过去,从新兵到班长,少说也要大半年。
当班长后,张俊成干得越发起劲。他对队员说,北大是一流的学府,有一流的大师和学子,北大的保安也应该是一流的保安,而西门保安要成为一流中的一流。
一番琢磨后,张俊成和队友们决定借鉴天安门升旗仪式,也设一套交接岗仪式,要踢正步,齐敬礼,喊口号。经过紧张的练习,队员们终于把这套仪式练得整齐划一。每逢换岗,来往的师生和游客都会驻足观看、拍照,人群中有人竖起大拇指:“果然是北大,连保安都不一样!”
张俊成带领的西门保安岗赢得了北大师生的尊重和认可。1997年,西门岗被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评为全市十佳保安示范岗。
张俊成浸淫燕园日久,一个声音在他脑海里也越来越强烈:“我要改变,我要学习。”但真正让他拿起书本,源于一次“暴击”。
一次,几个没有证件的外国年轻人想进校,张俊成敬礼带比划地劝阻,对方却不明白什么意思,几番沟通不下,对方走到马路对面,齐齐竖起大拇指。这是在夸我吗?张俊成正疑惑着,对方的大拇指又齐齐倒了过来——那是在嘲笑。
张俊成既愤恨又委屈。他回到值班室,甩下帽子,解下皮带,给母亲打电话:“我不干了,我要回家,我天生就是种地的命。”母亲了解后反问:“你走时说要闯出个名堂,现在闯出来了吗?”母亲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辗转反侧一个晚上,张俊成下决心自学英语。第二天,他就买了两本英语书。白班站岗不能看,张俊成就在夜班无人时自学,还常常大声朗读词句。
一天夜里,一位女老师路过,好奇地问他在干嘛,得知张俊成在学英语,女老师笑了:“好学是好事,可我听了几天,以为你说的是德语。”张俊成不好意思地笑了。此后好几天,女老师总会在遇到张俊成时帮他纠正发音。
一个多月后,女老师的电话打到了保安室,让张俊成到英语系。原来,这位老师是北大英语系的教授曹燕,她为张俊成办了两张免费的英语听课证,还特意让保卫处关照张俊成的学习。拿着听课证,张俊成的眼泪几乎要落下来。曹老师却说:“我不要你感动,要你行动。”
在曹老师鼓励下,张俊成知道通过自考也能上北大,于是动了考学的念头。文化底子薄,又要保证日常工作,张俊成的备考之路注定艰难。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主动申请连上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除了站岗外几乎都在看书刷题,真的是废寝忘食,体重在半年时间里掉了15斤。
时间久了,不少北大师生都知道,西门有个爱学习的保安。东语系教授章学诚得知张俊成要上法律专业,帮他联系了法律系的老师,让张俊成去旁听。西语系教授张玉书三天两头就来找张俊成遛弯儿,一路上给他讲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夕阳时分,未名湖畔,常常出现一老一少的身影。
功夫不负苦心人。张俊成半年后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他硬是啃下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13门课程全部以高分通过,成功拿到北大法律专业自考专科毕业证。在他的带动下,有十余名北大保安相继加入读书考学的队伍。
张俊成的故事被很多人知道了,他成了北大校保卫队的一张名片。校内组织和其他高校纷纷来请他做讲座,媒体也做了大量报道,他的照片还被印到北大的地图册上,很多人来到北大都特意找他合影、签名。
5年倏忽而过。1999年,张俊成的新婚妻子怀孕了,希望他能回家。尽管校保卫队百般挽留,张俊成自己也有千般不舍,他还是决定离开:“北大已经教会我最重要的东西,我相信不管去哪,都能闯出一片天地。”
回乡任教
带着一纸北大毕业证,带着三大袋沉甸甸的书,带着5年无比珍贵的人生经历,张俊成告别燕园,回到家乡。
干什么呢?张俊成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因为有北大这段经历和法律专业大专学历,张俊成顺利入职长治一家中职学校的管理岗位。没过多久,他就心里痒痒,想上讲台。校长同意了:只要试讲通过评审,你就能上。
张俊成一番试讲,各位评审老师频频点头,最后一致通过。于是,他正式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任课教师。
当上老师,张俊成更觉责任重大,上每节课前,他都要反复打磨讲课内容,还会把自己的经历穿插其中,增加互动环节。因为知识面宽、语言风趣,身上又有大城市的气息,张俊成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上的法律课、政治课也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
不久,张俊成又被安排当班主任。他接手的第一个班,是个公认的“刺头班”。如今已是老师的李风就曾是这个班的学生。他还记得,当时班里的成绩在全年级排最后,纪律也最难管,调皮捣蛋的特别多,迟到、抽烟更是常事。前任班主任一度放话:就是把太行山的沟都填平,这个班也带不好。
张俊成接手了这个谁也不愿意干的“填沟工程”。他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张俊成干的第一件事,是和学生们同吃同住。他把家安在学校,把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学生们早上6点集合跑操,他提前十分钟就站在操场。吃饭时,他跟学生一起排队打饭、一个桌上吃饭。学生上晚自习,他就拿本书坐在一旁。学生课间打球,他就陪打,有时还故意输几个球……
没事的时候,张俊成喜欢找学生聊天。李风还记得,从前的班主任从不会找学生聊天,学生也从不找老师,因此第一次被叫走时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没想到真的就是聊天,很平等的聊天,逐渐大家都很信任他,都很愿意跟他说说心里话。”
受到关注和肯定,有了希望和信心,这个曾经的“刺头班”逐渐脱胎换骨。上内务榜的宿舍越来越多,班级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捣蛋出格的事也不再发生。毕业时,这个班逆袭成了全年级成绩最好的班级。
20年后回想这段经历,李风依然动情。“当时听到‘填沟’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被伤到了,大家都没有信心了。是张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回乡四五年间,张俊成辗转多个学校,却始终未离开教育行业。他说,刚开始是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如果不干了,会有很多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后来就觉得当老师有“瘾”,看到自己能影响一个又一个孩子,从心底感到快乐。
张俊成记得,有个爱泡网吧的学生逃课,家长几乎找遍全市的网吧才找到,家长临走撂下狠话:“我们教育不了,要是老师也教育不了,就让他自生自灭吧。”送走学生父母已是深夜,张俊成带着还没吃饭的孩子进了小餐馆,一碗面下肚,孩子泪流满面。自那以后,这个学生再没去过网吧,3年后考上了大学。
很多时候,张俊成看着这些孩子,就像看到当初的自己。“如果没有北大经历,我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说,“我最迷茫的时候,北大的老师们无私地帮助了我,拉了我一把,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多拉别人一把。”
建校创业
在中职学校一干16年,张俊成对中职教育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很多理念和方法发挥不出来,张俊成便动了自己办校的念头。2015年,年近不惑的张俊成与朋友们共同出资,开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张俊成担任校长。
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就是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走进位于长治市郊的校园,教室外墙都涂着迷彩色,学生们都身穿迷彩服,宿舍内务也像军营,床铺平平展展,被子叠得像豆腐块。在这里,学生们早上要出操,饭前集合唱歌,晚上准时熄灯,消费只能用卡,每天设40元最高消费。
张俊成说,学校里不少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学校就要尽可能把这个缺口补上,为此他倡导老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努力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90后”刘剑波曾是张俊成的学生,大专毕业后来校当老师。入职的时候,张俊成对他说:“把我带你的那种劲头拿出来带学生。”
在刘剑波看来,那种“劲头”,是用一种父亲的爱去做老师,严厉,更关爱。刘剑波也总在不自觉地学张俊成:坚持陪学生跑操,总是提前十分钟就站在操场;不管多晚,都要陪着学生上晚自习;遇到学生犯错误,总会想想老师当初是怎么处理的……
来读职校的学生十有八九出身农村,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让这些孩子把书读完,张俊成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帮厨挣钱,实在交不上费用的还可以缓交,甚至免交。到了假期,学校还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贫困生安排实习机会,帮助他们自食其力。
“我就是因为穷才失学,所以看到读不了书的学生,我更是格外注意。不读书不行,起码我看见了就是不行。”张俊成说。
从一二百名学生起步,到如今的1300名学生,张俊成创办的这所学校已成为长治市规模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学校开设有航空服务、机器人、动漫设计等十几个专业,5年多来已经为社会和院校输送了数千名人才和大学生。
受教于北大,又从事了20多年的教育,张俊成对教育的理解也在变。
“过去我觉得教育就是传授知识,但现在我觉得,教育是引路,是老师以心为火,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张俊成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