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2018开平龙舟赛,开平市龙舟比赛

随着全国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不断加快,许多村落展现出新的活力。在广东开平的广阔田野里,散落着1833座塔。欧式小建筑与中国南方农村传统土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妙的乡村风景。

回顾开平碉楼和村落的保护历程,地方政府和民众如何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保护之路?除了文物,如何盘活散落在农村的非遗文化?近日,记者实地采访,梳理开平侨乡文化保护的经验。

广东开平碉楼建筑明图

1.摆脱“名气很大、人气不旺”的困局

随着开平碉楼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声名鹊起。但名气虽大,人气却不旺,很多了望塔处于封闭状态,面临自然衰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认为,“这种闲置和与社会文化联系隔绝的状态,使得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大部分城楼走向衰落,被浪费”。

如何摆脱困境,盘活碉楼资源?当地政府制定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57座塔用于“居住体验”。开平市文物局局长李告诉记者,这57座塔是“仍在使用或保存完好的住宅楼,有些结构坚固”。

“碉楼油菜花节”成为开平特色旅游品牌之一。图为一名村民在了望塔前的农田里劳作。明亮的画面

开平碉楼村专项基金会秘书长江汉说,他多年前就开始“盘活改造”碉楼。一座建于1923年的了望塔“镇东陆机”,在不改变建筑外观和结构的情况下,配备了水和电,增加了浴室和厨房,安装了空调但没有挂在外墙上,一个24小时热水和网络的现代家居空间出现了。江汉在开平碉楼有一个舒适的家。

"活化利用的过程需要严格的转化方法."江汉告诉记者,修复加固部分是一种相对容易拆卸的材料,不妨碍今后进一步改进措施;在选择修复材料时,需要做一些可识别的标记,不能假装修复成原来的样子,而是变得假的、旧的。

活化利用不仅仅是让人住进去,更是利用建筑。

一农路是村的标志性建筑,由加拿大华侨建造,如今已成为方氏家族传奇的见证:展厅里的每一件旧物都宛如往事,仿佛时光未逝;墙上后人生活的照片,诉说着华侨自强不息的历史。据介绍,“彝农路后裔展”由方氏家族亲自策划。在方秀如的倡议下,国内外的亲戚们积极地四处奔波,搜集家谱、图片和口述历史。一位来自河北的参观者表示,整个展览保留了一农路的“家的感觉”,为海外华人保留了“文化之根”。

“近年来,开平市拍摄了70多部影视作品,特别是以碉楼为主题的《让子弹飞》和以开平赤坎古镇为背景的《一代宗师》,大大提升了碉楼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李对说道。

“如果遗产的空间实用,那就正常使用。”冯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碉楼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继续书写建筑的历史。

2.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相关的。全领域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不少非遗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了直播传播。

在江门

81215325176485124" mention-index="0">良溪村,记者见到了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沛贤。“将鲜采的新会柑洗干净,用圆管在柑的上部切开柑口……”罗沛贤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罗氏柑普茶的制作技艺和历史由来。罗氏柑普茶是良溪村“侨乡文化”的一部分,其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年前,江门市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将柑普茶的技艺传承下来。


除了罗氏柑普茶,江门的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茶坑石雕、新会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一大批传统技艺项目也加入生产性保护行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对其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能使其实现自我造血,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但对于表演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挖掘其文化内涵?


每逢大的节庆,位于江门开平永富路28号的“金声”老店前车水马龙,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的人们都会来此选购心仪的狮头狮鼓。记者来到“金声”狮鼓店,百年狮鼓第五代掌门人胡沃镒正在给狮头上色、画花纹。他告诉记者,开平“百年狮鼓”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少人重拾昔日回忆慕名而来,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几条竹篾,新会鱼灯传承人李严和他的妻子钟松友分工合作,很快就制作出一个漂亮的鲤鱼灯。“年初是鱼灯销售的旺季。”李严告诉记者,通常要提前3个月准备鱼灯,生意旺的时候还要加班赶制。“新会鱼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很多学校都掀起学做鱼灯的热潮。”李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开平碉楼和开平民歌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开平民歌第五代传承人张巨山介绍,许多非遗项目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可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结合,间接创造效益。“我们在开平民歌的基础上为碉楼创作了不少主题曲,获得不少游客的好评。游客在碉楼既可参观游玩,又可听开平民歌,品味当地文化。”


“无论是非遗项目,还是非遗传承人,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只有让他们在适合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国雄说。


3.修缮美化村落,“以前的热闹回来了”


申遗期间,在联合国评估专家建议下,项目申报名称从“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专家称,开平拥有“世界最美丽的村落”。这一微小的改动,意味着碉楼与村落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间民居及生态环境都应纳入保护范畴。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活的遗产’,传统农耕文化也是遗产的一部分。”李佳才告诉记者,为保证农田不被随意开发,当地将田地返还农民耕种,鼓励他们在农闲期间种植油菜花。每年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已成为开平一景。同期开锣的“碉楼油菜花节”,也是当地特色旅游品牌之一。


除了有形的碉楼与村落,开平还蕴藏着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开平锣鼓、水口泮村舞灯、赛龙舟……每一项技艺都凝结着侨乡民众的智慧结晶。如何盘活丰厚的非遗家底,同样考验着开平人的智慧。


塘口仓东村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因村民无力修缮而破败不堪,很多村民搬至城区或另寻地方居住。几年前,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带着团队走进仓东村,借鉴海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


“近几年,村里破旧的房子得到修缮美化,出外的村民更愿意回来看看,有的甚至回来办喜宴、寿宴。”仓东村村委会主任谢雪暖谈及村里的变化时难掩喜悦之情。


“仓东做的文化遗产保育并不是单单为了保留那些古朴华丽的建筑,还为了了解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加强村民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同时改善他们的生活。”谭金花说。


现在每到节庆日,村民们都会自发在祠堂和榕树头聚会,有的在榕树头唱花笺、木鱼等本地民歌,有的进行舞狮表演,有的在厨房准备佳肴,有的准备三牲到祠堂拜祭……村民有感而发:以前的热闹回来了!谭金花团队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得到国际上的肯定。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载体。”广东省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郭军表示,村落保护应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