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杂草新消费(ID: yecaoxxf)文字:小野
Vipshop已经连续32个季度实现盈利。
2008年成立Vipshop后不久,就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在经济低迷时期,大量品牌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这对于决定做“品牌折扣限时大甩卖”的Vipshop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于是,Vipshop在此时开启了“线上奥特莱斯”的业务,仅用4年时间就敲开了纽交所的大门,成为电商的第三关。
这八年,唯品会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然而,连续32个季度的盈利,无疑证明了Vipshop特卖模式的商业价值。
在品牌升级的大趋势下,Vipshop将如何再造Vipshop?
01
用户增长困局难解
自2016年的Q2以来,Vipshop的活跃用户增长率有所放缓。2018年的Q1,活跃用户增长首次停滞,同比增长为零。
为解决用户增长困局,Vipshop将于2017年底与流量巨头腾讯、JD.COM达成战略合作,Vipshop将可进入微信钱包平台,在JD.COM APP首页一等入口全面展示。2018年第四季度,活跃用户数恢复两位数增长(13%),其中23%的新客户来自腾讯和JD.COM,但仍只是“略有提升”。
为了持续获得更多的用户,Vipshop将需要提高其自产的流量能力。
2016年至2018年,唯品会毛利率下降。因此,唯品会管理层恢复了精细化成本控制的行动。2019年第四季度,自营物流公司品骏快递被放弃,转投顺丰快递。Vipshop相关绩效成本下降2%,物流绩效费用比下降1%。其毛利率达到24%,几乎是三年来最高的。
2018年7月,Vipshop在多次尝试启动新业务失败后,宣布回归“特价销售”轨道。
自2018年被后起之秀拼多多超越后,唯品会与淘宝、JD.COM一起加入了“百亿补贴”的赌博游戏,通过砸钱为自己攒足了竞争资本。
根据Vipshop Q3财务报告数据,回购订单占比96.9%,用户留存率达到87.5%。复购率指数越高,平台的用户体验越好。之所以能在服装穿搭领域保持如此高的用户粘性,与“数百亿补贴”有很大关系。
第三季度,Vipshop将通过VIP大牌日、疯狂抢购、快速抢购等深度折扣渠道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实现“增客”目的。财务报告显示,Vipshop的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6%,达到4340万。
但“增加客户”并不意味着“增加收入”。尽管活跃买家数量在增加,但平均订单金额(GMV除以总订单数量)已从2019年第三季度的247.66元降至221.39元。
另一方面,Vipshop的营销费用占其收入的比例也在上升,反映出其客户获取成本持续上升。
有人认为流量增长焦虑是一个伪命题,其本质是缺乏客户价值挖掘能力。面对强大下沉的一体化电商平台(尤其是拥有天然清库存场景的拼多多),以及正在积极构建电商体系实现内部生态闭环的Tik Tok和Aauto faster,Vipshop的增长空间将被压缩。但即使在开销增长的压力下,Vipshop也不仅要关注流量的增长,还要做好用户在股市的深度运营。
02
个性化消费浪潮到来
2015年,百度早期开拓者、Letao.com创始人毕升推出了新产品“必要”——C2M电商平台。上半年C2M的疯狂增长,让C2M模式迅速走红。
对C2M(客户对厂商)的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整合消费者的定制需求,然后将生产订单发送给厂商,省去中间的品牌、代理商和商场
间渠道环节,使产品几乎以批发价出售给消费者。这种模式既能制造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能更好地管理存货水平。近年来,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纷纷布局C2M领域,助力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比如,阿里通过上线淘宝特价版APP,推出“超级工厂计划”、“百亿产区计划”以及犀牛制造,开启C2M战略布局;;京东于2019年上线京喜平台;拼多多启动“新品牌联盟”,采用C2M模式共同打造爆款产品;苏宁也在2019年正式发布苏宁C2M生态。
库存管理效率越高,最终产生的滞销尾货就越少。“反向定制”模式的兴起,对以售卖大量品牌尾货为生的商家而言是个很大的打击。
2018年后,在行业背景发生变化后,唯品会的特卖模式有了新变化:不再是去库存,而是走深度定制路线,提升商品性价比。
比如,每年唯品会和品牌方定制的羊绒衫,都会提前与品牌供应商进行沟通,确认好旺季的主推款式;淡季时,供应商便会开始采买纱线,并投入生产。由于工作前置,生产成本被有效压缩,产品价格也能大幅降低。
在创新特卖模式进行的同时,唯品会也对积累多年的去库存模式进行了改造:通过首页疯抢、快抢等深度折扣频道及系统严格的库存管理机制,为品牌商提供商品全生命周期的库存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商实现库存快速周转与资金回笼。
瞄准B端商户的痛点,是唯品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
C2M模式之下,最显著的一个改变是唯品会的供应链效率得以提升。事实上,过去十年,唯品会在供应链方面的品牌优势一直都十分明显。在高频、高利润的服饰穿戴领域,唯品会与6000多家国内外品牌达成深度合作,且拥有国内电商中最大规模、最专业的全球买手团队,已然构建起较为牢固的护城河,这也是其32个季度连续盈利的核心原因。
今年9月7日,唯品会将其Slogan从“全球精选,正品特卖”调整为“品牌特卖,就是超值”,显示出其意图打造更高性价比平台的决心。
如今,随着爱库存、好衣裤等社交电商平台也开始发力品控与供应链建设,唯品会要去掉“库存清道夫”的标签,实现品牌的转型升级,就须加大与品牌商和生产商的合作,为用户提供与其它渠道不同的特别商品。
03
“去库存”打法升级
库存电商行业虽起步不久,但市场潜力巨大。艾瑞咨询2019年的报告显示,库存电商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数百亿级,并且预计到2022年,整个赛道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零售行业出现了巨大的库存,但库存电商平台迎来了一波红利。在唯品会上一个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董事长兼CEO沈亚表示,疫情之后,整个行业的库存加大,供应商也愿意给出更好的货品和更低的折扣,这个红利最起码延续到今年年底。
在“清库存”这条赛道上,创立于2017年的爱库存表现强势。它是国内第一家S2b2C类库存电商平台,仅用一年时间,平台GMV就超过30亿。其在2018年内完成4次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人民币,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

两者的竞争在今年出现白热化升级,上演了让商家“二选一”的戏码。爱库存在其官方微博公开表示,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家机构提交实名举报唯品会。
被资本催熟的爱库存发展得越来越快,我们在看到其高效的清库存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作为社交电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假货、三五货、A货屡禁不止。
为了应对以爱库存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平台的竞争,唯品会从2018年起开始强化线上和线下的特卖生态体系。
除了在唯品会主推线上首页的“唯品快抢”和“最后疯抢”深度折扣频道,还针对代购和批发群体上线了唯品仓,借助微信为品牌快速清库存。
线下,唯品会探索出官方线下折扣店和唯品仓两种业态,前者主要开在购物中心,已有300多家;后者开在社区(多在二三四线城市与乡镇地区),已有数十家,但上述业务尚处于微亏损状态。
2019年,唯品会以29亿元收购杉杉商业,将其运营的6个奥特莱斯广场收入囊中,还有另外5个在规划建设中。
唯品会走向线下,是参考T.J.MAXX(美国专门卖低价打折产品的零售公司)模式后得出的结果。T.J.MAXX的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供应链、精简的存货周转和低价优势,其销售收入基本来自全球的3800多家线下卖场,电商销售额只占1%。
唯品会对标T.J. Maxx,显示了其对线下布局的野心。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要做到T.J. Maxx的成绩,唯品会在精细化运营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有消费者表示,唯品会的线下店布局凌乱,品类较少,价格也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相比其他电商巨头,唯品会的下沉步伐不快,下沉效果也有待观望。
服装行业是新零售的突破口,是未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风口。“去库存”打法升级,不只是意味着在线下疯狂开店,给出更低的价格,而是要转变传统实体店的经营思路,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在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
唯品会需要重新定义“特卖”逻辑。